摘要: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三天后,延安方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电报,这封电报是从重庆发来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三天后,延安方面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电报,这封电报是从重庆发来的。
原来这封电报是蒋介石发给毛主席的,蒋介石连续三次向毛主席发出"共商国是"的邀请。这场看似寻常的政治邀约,实则暗藏刀光剑影。
当毛主席的专机降落在重庆九龙坡机场时,数千民众的欢呼声让蒋介石特使的欢迎词戛然而止。
美国大使赫尔利的专机成为最佳"护身符",彻底打乱了国民党精心设计的舆论陷阱。此刻的蒋介石不会想到,这场43天的谈判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更成为让他毕生难忘的"滑铁卢"。
国际棋局中的被动处境
多年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反复提及的"国际枷锁",首当其冲便是斯大林的干预。
当年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当时还有大量苏军驻扎在中国东北地区,因为对苏联的忌惮,蒋介石放弃了原本趁和平谈判期间突袭东北的计划。
然后还有美国的态度转变,更令蒋介石始料未及。杜鲁门派出的马歇尔特使带来明确指令:必须保证毛泽东人身安全,且美援与停战直接挂钩。
当美军运输舰暂停为国民党运送军火时,蒋介石在日记中怒斥:"杜鲁门惧俄症入骨,竟视毛如贵宾!"
更致命的是,英国大使卡尔突然宣布举办毛泽东欢迎酒会,让戴笠布置的狙击小组被迫撤离,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投鼠忌器,莫过于此"的无奈。
军事困境下的战略误判
国民党军队的调度困境远超想象。虽然当时国民党的总兵力达430万,但74%的部队分散在西南和西北,要把这些军队运往华北华东等地区,需要数月时间。
更荒唐的是,国民党内一些高级军官,还在忙着抢夺日本人留下的豪宅等物品。
当阎锡山部进攻上党解放区时,刘伯承部队五天急行军三百里,全歼来犯之敌3.5万人,这个消息直接让蒋介石在谈判桌上没有了底气。
美式装备虽然看着很厉害,但是没有运兵能力的国民党,空有美式装备,却也无能为力。
国民党最精锐的新一军、新六军完全要依赖美军的海运补给,谈判期间美军暂停运输军火,导致前线部队连实弹训练都无法进行。蒋介石在日记中哀叹:"无枪械则猛虎如羔羊,此诚致命之失。"
民心向背的历史转折
毛主席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与战士同吃大锅饭的画面,被《新民报》记者捕捉后成为经典。
当国民党宣传中共"争地盘不肯交枪"时,毛泽东在张澜住所公开表态:"人民武装一枪一弹皆属人民",次日《大公报》头版盛赞:"此等胸襟,堪称现代政治家典范。"
昆明学生举着"毛先生带来和平光"的标语游行,上海商人集体请愿要求永久停战,这些场景与国民党发放的"拥护蒋主席和平壮举"传单形成鲜明对比。
更讽刺的是,刊载毛主席《沁园春·雪》的报纸被抢购一空,黑市价炒到法币千元,而国民党的宣传品却无人问津。
当毛主席返程的专机起飞时,五百多名重庆市民突破警戒线涌向停机坪。
美军飞行员在回忆录中写道:"人群追逐飞机如同送别亲人,这场景我在中国从未见过。"
而此刻的蒋介石驱车返回官邸途中遭遇罕见堵车,他在日记里将此视为"凶兆"。
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谈判,最终以《双十协定》的签订落下帷幕。
蒋介石在1945年10月11日的日记中写下:"放虎归山,此生大憾。"
蒋介石至死都没有明白,当自己盯着军事地图上的兵力标识时,毛主席看到的是经历过多年战火后,渴望和平的人民。蒋介石心里装的是如何发动战争,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
而毛主席心里装的是人民,毛主席是真心参加和平谈判,想要为人民创造一个和平的中国。
四十三天的重庆风云,恰似此后四年中国命运的缩影:得民心者,终得天下。
来源:历史看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