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架2个月推到BS的链接的操作细节值得每一个卖家效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6 02:07 1

摘要:在 2025 年 6 月上旬综合流量得分基本为 0,6 月中旬开始逐渐上升,7 月 8日开始流量猛增10 ~11日达到一个高峰值 741,随后又有所下降,然后趋于稳定水平

最近一直在研究一个优秀竞品,亚马逊美国站 Kitchen & Dining 类目的一个大标品。

它从6月8日开始上架,7月28日就拿到了BS标志。

今天我们就拆解下,看看它底进行了哪些关键操作可以做出这么突飞猛进的增长。

我们先分析它自然流量和广告流量的占比情况(深橙色代表自然流量得分; 浅橙色代表广告流量得分):

①综合流量得分趋势 综合流量得分波动较大。

在 2025 年 6 月上旬综合流量得分基本为 0,6 月中旬开始逐渐上升,7 月 8日开始流量猛增10 ~11日达到一个高峰值 741,随后又有所下降,然后趋于稳定水平

这说明 6 月上旬可能产品处于推广初期流量极低,也没有进行大力推广。 7 月 8~11号是会员工日,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流量。

②各流量得分构成。

自然排名流量得分在大部分时间占比较高,是综合流量得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上图的7月下旬数据可以看到明显代表自然流量得分的深橙色柱子占比很高, 代表广告流量得分的浅橙色柱子流量得分较低。

Part 2核心词自然排名曲线分析

7月下旬很大可能主要核心词自然排名上升明显。

我们通过关键词工具可以很容易看流量占比在前5的核心大词自然排位除了C词, 其他词都在首页前4的位置:

我们看一下这些词自然位的变化:

A词ABA排名是2052 ,属于头部词,自然排名变化如下:

B词自然排名ABA排名8459,属于头部词, 自然排名变化如下:

通过以上两个流量占比最高的头部核心词广告位和自然位变化看, 上架出价卖家广告投放比较保守,没有硬砸大词。

而是在7/8~7/11的亚马逊会员日期间这两个大词自然位突飞猛进,从平时的第2大页迅速提升到了第1页靠前位置前10的广告位,并且在7月底两个大词自然位都到了首页前4个自然位置。

这说明它会员日大促期间他大词预算很足,广告转化率和出单量足够多,才能自然位上升明显。

Part 3两个重要拐点分析

让人不能理解的大促期间自然位上升迅猛,但是大促后自然位继续往前冲,单量持续增加,是不是和大促后大部分人的单量下滑不太整整呢?

我们调出了他大促前后几天的数据分析,发下了他的1个重要操作和拐点:

2025/07/08~2025/07-22 期间一直在跑BD, 其中一天不显示Deal可能是不显示秒杀标志。

利用大促这个加速器加新品推广进度大家都知道。这个链接非常聪明的点是别人会员日大促要么跑会员日专项折扣,要么跑会员日的LD/BD 。

它直接跑了一个14天的BD 。我们知道正常的BD是没有办法跨会员日跑的。通过研究它BD期间购物车是2个,可以得出基本上是跑了WOOT秒杀无疑了。

那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她在7月8日到7月22日自然流量上升明显,是因为14 天WOOT秒杀使然,在高流量、高转化率下核心大词自然位也是在这期间突飞猛进上到首页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它初始评论是怎么获取的? 它怎么就这么自信可以通过WOOT秒杀打到头部呢?万一来了差评怎么办?

我们上新品最关注的初始评论的获取, 它从6月8日上架,过了半个月之后在6月23日,已经有45个评论了, 到了7月8日整整一个月已经有了119条评论了。

这么多评论,并且评分这么高!

莫非 ??测评?合并种子链接?于是我用卖家精灵的评论下载功能,把他所有评论下载到一起了,最终发现:

①一共有116条VINE评论:

②这些VINE分别来自于 CA DE ES FR UK US :说明产品上架后各个站点分别送VINE,然后建立国际商品信息共享VINE 评论:

大家可能觉得送这么多VINE造成浪费,成本过高。 但是我们从结果上,能从100多个产品VINE换来一个爆款链接是不是很值得?

Part 4总结

综上所述:

这个 Kitchen & Dining 类目标品能在短短2个月内从上架冲到 BS 标志,核心在于一套环环相扣的精准策略:

①通过多站点 VINE 计划快速积累 116 条高质量初始评论,为转化和排名奠定信任基础

②以亚马逊会员日为流量加速器,搭配跨期 14 天的 WOOT 秒杀,既借大促热度撬动高流量,又通过持续的高转化推动核心大词自然排名从第二页跃升至首页前 4,实现自然流量的爆发式增长;

③广告投放则以 “保守蓄力、聚焦自然” 为原则,不硬砸大词,而是借活动势能下再砸大词让自然位平稳较快上升。

这套 “初始评论积累 +大促节点 + WOOT秒杀 + +核心词上首页” 的组合拳,既抓住了短期流量红利,又夯实了长期增长根基,最终实现了从新品到头部的跨越式突破,为同类标品的快速起量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来源:程序员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