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你可能没想到,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期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指出,每天喝一杯无糖饮料的人,2型糖尿病的风险居然高出38%。
“我戒糖了,现在只喝无糖饮料!”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像是健身房里常驻人口的必备台词?
在办公室、健身房、甚至是深夜撸串摊,你总能看到有人举着一罐“0糖0脂0卡”的饮料,脸上写着两个字:健康。
但你可能没想到,一项发表于《糖尿病护理》期刊(Diabetes Care)的研究指出,每天喝一杯无糖饮料的人,2型糖尿病的风险居然高出38%。
什么?不是说“无糖”就等于“无害”吗?难道我们这些年喝的努力,都是在给健康添堵?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个看似“反人类”的研究真相,顺便聊聊你我他每天都可能踩的健康误区。
先别急着把手里的无糖汽水扔掉,毕竟真相,往往比标题更魔幻。
首先,我们得面对一个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很多人觉得“无糖饮料”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是减肥人士的救星,是养生小白的通行证。
毕竟包装上写得那么清楚——“不含蔗糖”“0热量”“控卡首选”,听起来就像是健康饮食里的天使角色。但别忘了,魔鬼藏在细节里。
我们来看看2024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联合巴黎大学发布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他们对超过10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每天喝无糖饮料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38%。
看到这儿,你可能脑子里已经开始报警:“喝糖饮料会胖,喝无糖饮料也不行?到底还能喝啥?”
这就像是你刚戒掉奶茶,又被无糖气泡水背刺,那种“养生不成反被坑”的感觉,真是让人emo到天灵盖。
那这个研究的真相到底是啥?难道无糖饮料里藏着糖的“幽灵”?
其实关键在于,虽然这些饮料标榜“无糖”,但它们通常会添加人工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等,这些名字听起来像是化学课本里的角色,实则早已潜伏在你的日常饮品中。
问题就出在这些“甜而不糖”的替代品上。动物实验早已发现,人工甜味剂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干扰胰岛素信号,甚至诱发胰岛素抵抗。
2023年《自然》期刊一篇研究指出,不同甜味剂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某些人群在摄入后会出现更明显的血糖波动。
简而言之,它们虽然不含热量,却可能悄咪咪地影响身体对糖的代谢方式。
就像是你明明没吃糖,身体却被“甜”的假象骗了,以为要干活了,结果胰岛素一顿乱分泌,久而久之,代谢系统就懵了。
更重要的是,无糖饮料可能给人一种“我已经很健康”的错觉,导致饮食上放飞自我。
心理学上有个“补偿效应”,当一个人做了自认为健康的选择后(比如喝无糖可乐),他更容易在其他地方“放纵自己”(比如多吃一块蛋糕),从而让整体摄入热量不降反升。
所以,这不是“无糖饮料导致糖尿病”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代谢大乱炖”。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锅全甩给无糖饮料。毕竟,糖尿病这事儿,从来不是哪一个单品能决定的。真正的风险因素,是一个多维度的组合套餐。
比如:高热量饮食、久坐不动、睡眠紊乱、慢性压力、腹部肥胖、家族史……这些才是糖尿病背后的真正“元凶联盟”。你喝不喝无糖饮料,其实只是这张拼图里的一小块。
甚至有研究提出,那些长期喝无糖饮料的人,本身就可能已经是高风险人群,比如肥胖、代谢异常、家族有糖尿病史等,他们选择无糖饮料,是因为已经知道自己不能再乱喝含糖饮品了。
也就是说,“喝无糖饮料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这件事,可能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关联”。这就好比“住院的人更容易死亡”,但你不能因此说“是医院害死了他们”。
科学研究中,这种现象叫混杂偏倚,也就是说,有个隐藏变量在悄悄地影响结果。
所以,看到“喝无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升高38%”这类标题,咱不能直接拍桌子定罪,更应该追问一句:他们原本就有糖尿病风险吗?饮食结构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那问题来了,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么喝、怎么吃、怎么选,才能既不过度神经质,又不被“无糖”两个字忽悠瘸?
首先,别神化任何“功能饮料”。不管是主打燃脂的,还是标榜控糖的,饮料终究是饮料,不能替代水,更不能替代健康饮食结构。日常喝水,白开水永远是王者——没味儿但靠谱。
如果你真的嘴馋了,偶尔喝一两瓶无糖饮料解解馋,也没必要自责到痛哭流涕。关键是“偶尔”而不是“日常”,就像偶尔熬夜可以,但你天天熬,那就不是生活方式了,是慢性自杀。
再来,别把“无糖”理解成“无害”。标签上的“0糖0卡”只是针对营养成分表,不代表它对你身体没有其他影响。就像素颜不等于没化妆,“无糖”也可能是“伪装”。
更重要的是,别让饮料决定你的健康。比起天天研究喝的对不对,不如每天动一动身体、好好吃三餐、睡够七小时,这些才是糖尿病防控的硬核基本功。
还有一个小建议:多关注你吃进去的“整体热量”和“营养搭配”,而不是死守某一个成分。
健康从来不是靠单一食物决定的,它更像是一个“长期习惯养成游戏”,比拼的是日积月累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今天喝了哪一款饮料。
参考文献:
[1]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study. Diabetes Care, 2022, 45(3): 396–403.
[2]张鹏飞,李娜,王斌. 非营养性甜味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3, 35(4): 422-426.
[3]王宇,刘晓燕. 非糖甜味剂与糖尿病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2): 123-127.
来源:医者老杨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