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梧桐树下,咖啡飘香。时至今日,寸土寸金的上海,有近万家咖啡馆,“咖啡之城”名副其实。有趣的是,对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咖啡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静安别墅的亭子间藏着自烘豆工作室,老式转盘唱片机流淌着爵士;陆家嘴写字楼下的快取窗口,白领手握纸杯疾步如风……从
一杯咖啡的时间,窥见城市的灵魂。MW CAFÉ 开启中国城市咖啡之旅,第二站来到“咖啡之城”的上海。
梧桐树下,咖啡飘香。时至今日,寸土寸金的上海,有近万家咖啡馆,“咖啡之城”名副其实。有趣的是,对这座城市中的人来说,咖啡既是阳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静安别墅的亭子间藏着自烘豆工作室,老式转盘唱片机流淌着爵士;陆家嘴写字楼下的快取窗口,白领手握纸杯疾步如风……从九块九的“菜场咖啡”到百元的瑰夏手冲,每一杯都映照着不同切面的上海。
我们寻访了4位生活在上海的咖啡爱好者,在属于各自的咖啡时间里,他们以咖啡为镜,照见创作与自我的本真;也以杯盏为舟,漂流于城市的烟火与诗意。咖啡就像是城市肌理的缝合线,串联起永恒流动的上海之诗。
☕️
艺术家 朱敬一
朱敬一在自己的工作室中
“左手摸鱼,右手咖啡”“Coffee first then the world”,句末是笔力苍劲的落款——朱敬一。一中一英的两幅“咖啡段子”贴在墙面上,白纸黑字,力透纸背,如同一场铿锵有力的生活宣言,又透出几分的诙谐。循着大华银行艺术空间正在举办的“如一”展览,走入艺术家的工作室中,朱敬一正端着一杯咖啡,等待访客的到来。
在朱敬一的笔下,水墨脱离了宣纸的桎梏,在空中舞动,在屏幕上流淌,在草原上伸展。跨越书法、绘画、传统卷轴、水墨空间装置与沉浸式文本体验等多重媒介,你很难用简单的标签去概括朱敬一近三十年的创作脉络。因此,人们常常用“南门书法”来称呼他的创作。
这个名字源自他在网络上的昵称“南门大人”—— 南门,原是他童年生活的江阴南门。但他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多标签化的执念,“我其实就是写自己的东西。”他的路径并不循规蹈矩,也与主流书法训练方式大相径庭,并非从楷书起步,也没有严格地按照楷、行、草的顺序习练,而是从魏碑与隶书出发,自由地融入了象形文字的元素。朱敬一说自己“走的是野路子”,但这种“野”,恰恰孕育出了他书法中那种不羁的、怪诞的张力。
正在大华银行艺术空间中呈现的“如一 —— 朱敬一个展”,在视觉与精神双重维度上打造出一个融合传统意涵与当代表达的复合性现场
“Coffee first then the world,这句段子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作为一个红遍互联网的书法“段子手”,朱敬一从不缺乏对于潮流趋势的洞察力。在迭代如浪潮般的上海的咖啡馆里,时常能看到几幅朱敬一的段子书法。“原先是一个网友给我提供的,我觉得这句英文写得很短促有力,写完了之后,我贴在了社交平台上,很多人就用中文来进行翻译。”这个项目成了一场小型的“游戏”—— 围绕一杯咖啡展开,也围绕上海这座咖啡文化极为兴盛的城市展开。
“左手摸鱼,右手咖啡”与“Coffee first then the world”
每个人对“咖啡”都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也都带着各自的经验参与进来。通过投票的方式,大家选出了一个他们心中“最好的翻译”。最终,他将自己写下的那幅初始作品送给了这位网友,作为一个循环往复的艺术回应。“这个事情特别有意思,我变成了一个中转站。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应该是这样:你创造一个规则,让更多人来参与进来,然后获得一份奖励。这才是艺术,不是说我写的字别人根本没法模仿,我就是一个好艺术家,不是这样的。”朱敬一确凿地相信,今后艺术的重要意义不是自我展示,而是连接各种各样的人。
朱敬一其实很少在咖啡馆里喝咖啡,自动咖啡机制作的标准化咖啡总让他觉得少了些“手感”和“个性”。他更喜欢每天在工作室里不疾不徐地泡制一杯手冲咖啡。磨豆、注水,把握节奏,随后呷一口层次丰富的咖啡,慢慢回味,开启一天的创作……咖啡的香气与墨汁的味道,是工作室中最鲜明的两种气味。
朱敬一喜欢在工作室品味手冲咖啡的苦涩滋味
毫无疑问,朱敬一会将咖啡融入到他的创作中,不过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 在展览“如一”的现场,几幅巨大的书法引人瞩目,墨迹晕染深浅不一,分别写着“乐”“野”“隐”。朱敬一把咖啡和红酒倒进了墨汁里,于是晕染出耐人寻味的墨韵。或许,这个在书法中埋下的小小伏笔,正是走近他创作脉络的线索。
“如一 —— 朱敬一个展”展览现场,大华银行,2025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Q:你感受到的上海咖啡文化是怎样的?
其实我是到了上海生活后,才慢慢有了喝咖啡的习惯。我的助理们会帮我做手冲咖啡,也是被我培养起来的。我觉得上海挺奇妙的,就是 —— 你走到哪儿,别人都会递给你一杯咖啡。有时候我心里想,其实我想喝茶啊。但你比如说出去做个活动、开个会,别人顺手就给你一杯咖啡,好像默认大家都得喝这个似的。
但有一次我去喝手冲,那次我才真正感觉到了不一样,突然就有点那种我平时喝岩茶的感觉了—— 那种层次感,那种回甘,是有东西在里面的。然后我就开始对这个感兴趣了,自己买了一点手冲的器材,在家里慢慢冲。
Q:在喝咖啡这件事上,你是否遇到过特别的经历?
其实我一直觉得,手冲咖啡这个概念,在上海特别国际化也特别讲究。在这里你走到很多地方,都能轻易喝到手冲,但你真的去了国外,反而很少有地方像上海这样重视手冲咖啡。比如我之前在西班牙,想喝一杯手冲,你得找好久才能找到一家做的。更别说意大利了,作为咖啡的发源地,我去米兰的时候简直有点蒙。他们大多数只提供那种一小杯的意式浓缩,你要点个美式,服务员还挺嫌弃的。对他们来说,espresso就是咖啡,别的都不算。他们完全不认可美式,觉得那是“糟蹋咖啡”。
米兰这座城市,大概是近两年星巴克才敢真正进市中心开店。我记得当时在米兰最市中心住了三天,看到星巴克居然开了一辆广告车绕城宣传,免费请大家喝咖啡。你想想,哪有一个地方你还需要特地告诉大家“我们是星巴克哦,快来喝”这种操作?当然,年轻人倒是愿意尝试,但对于意大利传统咖啡文化来说,星巴克确实还处在一个边缘角色。我觉得这事本身就挺有趣的。
设计师 聂若涵
聂若涵与她的爱犬
在独立设计师聂若涵的日常里,生活与创作并非截然分立的两端,而是如一条缓慢流动的河流,时而浸润衣物的纹理,时而安放在一杯厚壁咖啡杯的余温中。从东京到巴黎、从showroom到厨房,她的灵感不只是来自秀场与面料,而是在日常的感官练习中逐渐生发——是家里安逸平常的角落、沉默的阳光、咖啡馆里厚重而踏实的瓷杯和读书的店员。
与我们见面时,聂若涵刚刚从巴黎时装周回来,寄养的小狗也在同一天下午被送回家。今年是聂若涵创立自己品牌 RUOHAN 的第四年。刚刚在巴黎时装周发布的这一季,已是她的第十六季作品。无论面对事业还是生活,聂若涵都是绝不循规蹈矩的 INTJ人格。在聂若涵看来,她想呈现的是艺术化的服装,重视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并坚信公司和品牌唯有变化才能成长。目前,她的公司已经有20多位员工,但设计依旧只有她一个人在做。虽然日常事务非常忙,她仍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经常自己动手,而不是只画图的设计师,也希望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聂若涵的家
聂若涵的家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也是一个延续创作节奏的场域。相比工作室,这里显得尤为简洁:客厅空间和餐厅、厨房几乎打通,冰箱和橱柜等全部是内嵌式结构,家具色调则是干净的米白色,墙壁上悬挂着些许小型雕塑,桌上摆着几个小相框……除此以外,茶几和电视柜上错落有致摆放的设计与艺术类画册几乎是全部的装饰。这里的一切正如她本人一样,干净、利落、明确、有条理。
对聂若涵来说,家没有过多的解读,它主要是一个用来放松休憩的空间。早上,她喜欢在厨房里亲手磨豆、冲煮,准备一杯简单的美式咖啡,开启一天的节奏。她不追求复杂的咖啡技艺,却享受“亲手做”的过程,那种来自手与水、香气与蒸汽之间的微妙互动,仿佛也是她一贯坚持的创作逻辑延伸:每一步都不应是被替代的环节。
聂若涵享受亲手做一杯咖啡的时间
在工作节奏极快、每季度都要输出新系列的状态下,家里的这杯咖啡,是聂若涵为自己设置的缓冲带。这里没有外部视线的催促,也没有社交语境下的“必须回应”,只有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刻。“我希望每天有点时间,是纯粹属于我自己的。”她笑着说。狗狗会在旁边打着盹,而她坐在阳台前的长椅上,看着咖啡慢慢降温,也让情绪一点点归于平静。上海这座城市的咖啡文化和她的人生节奏发生了化学反应,也让她在设计之外,持续书写一种温柔而缓慢的“生活语言”。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Q:在上海的咖啡馆里,除了观察店员,还有哪些细节吸引你?
我觉得每家咖啡馆的杯子都挺有趣的,每家店的杯子都不太一样,它们往往能透露出一家店的审美判断和品牌个性。有些店的杯子轻薄、精致,有的则厚重、踏实,像VOYAGE COFFEE的那种厚杯子,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分量感。而Blue Bottle吸引我的不是单一元素,而是它整体的设计元素,包括logo和其他品牌推出的联名周边产品,都传递出一种独特调性的审美。除了器物本身,我还会留意店员穿什么。VOYAGE的店员制服就让我印象很深,他们没有那种“咖啡师必须穿着皮围裙”之类的刻板印象。
Q:你觉得上海的咖啡和你居住过的其他城市相比有什么特点?
有一次我在巴黎点了一杯手冲,只花了2.5欧,折合人民币也就十几块,但在上海,一杯手冲动不动就是30多,稍微设计感强一点的特调甚至五六十块。我回国前万万没想到,上海的咖啡可以这么贵!这确实让我意识到,咖啡在这座城市不只是饮品,更是一种被消费的生活方式。咖啡在上海也是一种社交语法,几乎所有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去喝杯咖啡吧”。所以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节奏。
室内设计师 Paul
Paul 在 GASU×Otter’s Pocket 咖啡店中
在上海的街角,咖啡从来不止于饮品。法华镇路上有一家上海少有的“宠物优先”咖啡店,主理人Paul Hsu许玮轩将它取名为“水獭的口袋”。正如水獭会用石块敲开贝壳,这位打造了多家城中热门空间的明星设计师,也在试图用一杯咖啡来撬开城市的社交硬壳,将人、宠物与咖啡串联起来。
在Paul Hsu身上,有两种看似矛盾却完美共存的特质:一方面他天马行空、充满奇思妙想,另一方面又脚踏实地、规划周详。这双重性格的养成,离不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出生于台中的 Paul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社会“大学”历练,做过各种零工,也曾开过餐厅、当过咖啡师。阴差阳错之下,他进入一家室内设计公司,一点一滴累积专业技能。2012年,他被派来上海,没想到,这一呆就是13年。如今,随着为GRAMICCI、野兽派等一系列品牌的商业空间操刀设计,Paul早已成长为业内知名的明星设计师和爆款制造机。然而除了设计师之外,他身上还有多重身份——艺术家,咖啡店主理人,自行车爱好者和一只小灵缇的“捡屎官”。
当一个咖啡店老板,本来并非 Paul 的职业志向。最初,工作室一楼用于制作和展示艺术装置和实验性家居,但许多路人都被吸引进来,误以为这是一家咖啡店。后来,Paul索性就“顺应民意”,将底楼正式改造成对外营业的咖啡馆。自那以后,来访的客户和朋友多了一个据点,空间的功能也随之不断拓展。1.0版本的咖啡店每个月都会举办快闪展览,2.0版本的咖啡店化身为不定时开放的私厨“飞行厨房”,又将 Paul自己所钟爱的自行车元素吸纳其中。今年,终于决定不再用频繁的装修“搞死自己”的Paul,和宠物品牌GASU的设计师联合推出GASU×Otter’s Pocket,将宠物店搬进了咖啡店里。
在全新启程的“水獭口袋”里,宠物是比人类更重要的客人
在全新启程的“水獭口袋”里,宠物是比人类更重要的客人,白色的空间看似极简,却藏着对狗狗的处处关怀。店内正中央放着一张35厘米高的矮桌,可以让宠物安稳站立试衣,也是狗主人们蹲下时觉得舒服的高度。宠物服饰的衣架依照小狗的脊背弧线定制,门口还有一个小小的“树枝博物馆”,摆上树枝让狗狗们叼着取乐。最特别的是店门入口处,不见楼梯,反而是一面斜坡,Paul 解释说,“楼梯对狗不友好,我们宁可人费点劲。”店名灵感来自于水獭(Otter),这是少数会用工具的动物,水獭的口袋则寓意着无限的可能。
生活在上海十余年,Paul知道,一间咖啡馆在上海并不止供应饮品,而是生活方式的缩影。有人在这里社交,有人寻求灵感,也有人纯粹享受一隅宁静。而宠物友好咖啡馆的诞生,正是上海咖啡文化包容性的最新注脚,无论是人与人、人与宠物,还是宠物与宠物,都可以在这一杯咖啡中找到交集。
咖啡,是Paul丈量城市的标尺之一。不仅是因为他一手制造出许多“网红店”,更因为咖啡和上海这座城市血脉交融,而他也在漫长、细致的观察中,渐渐和这个“第二故乡”心意相通。
2018年他曾设计过一间只有10平米的“书报亭”咖啡店,原计划存活两月,结果却火了7年。在他看来,咖啡就像一枚“连接件”,连接着不同人的不同状态——串起阿姨们的晨间闲谈、骑行者的自由轨迹,以及宠物与主人的亲密絮语。咖啡店里的流动风景,是一座城市对生活可能性的温柔许诺。如今,Paul与咖啡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与上海的共鸣,也随着每一次的创意实践和每一杯咖啡的香气,愈发浓烈。
位于咖啡店二楼的MHPD设计工作室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Q:你来上海多久了?刚来的时候有对上海有着怎样的印象?
已经来13年了。最早是公司派我们过来做一些项目,当年没有什么人要来,大家都不想背井离乡。但是对我而言,上海的一切全都很适应。刚来的那一个月,我觉得很新鲜,一有时间就到处走走看看。我觉得上海很好很舒服,而且有很多有趣的项目,到处都在动迁,我觉得其实那是城市的生命力。
Q:你认为上海为什么会被网友戏称为“咖市”?
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城市很需要社交。我住在武康大楼,楼下有一家星巴克,对面有一家新亚大包,早上出门前我会去吃个包子。那天我看到一个五六十岁的上海阿姨在吃包子,一边吃一边说今天老伴不在,中午不用做饭,等一下去对面喝个咖啡,我这一天真是太开心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可能从民国时期开始,上海就是这个状态,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多元、包容性也很强。当城市很开放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很多社交的行为。咖啡就像是一个连接件,成为连接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的过渡。比如跟别人见面,我提早到了就先喝一杯咖啡慢慢等。也有可能待会要开会,同事会点好咖啡放在桌上,让大家自取。咖啡就像是一个连接件,你自己喝也好,和别人一起喝也好,咖啡会有调节的功能,连接了不同的事或是人的不同状态。
演员 李奥洋
李奥洋在 coffea SHED 咖啡店里
在城市喧嚣与角色转换之间,演员李奥洋始终保持着一份属于自己的节奏。从影视系学生、模特到演员,她的身份不断转化,生活充满了不可预知的起伏。
前不久,李奥洋主演的短片《无人知道我消失》入围了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短片单元。这是她第一次在国内的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作品。非科班出身的她最初学的是编剧,后经历五轮考试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师从黑泽清进行电影制作的学习。起初她对成为一名演员并无太大兴趣,但求学时一次与日本新生代导演山中瑶子(代表作《纳米比亚的沙漠》)无意中的合作,使她改变了这一想法,开始走上了演员的道路。
李奥洋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曾分享道,“当演员像是帮我打开一些新的世界”。演戏成为一个契机,让她走出自己的世界,发现自己的局限,从而触达外界,了解外界,更好地演出真实。
成为演员之后,李奥洋的生活有非常多的不确定。一个月连续上班、一个月不上班,而在上海这座咖啡密度全球第一的城市里,前往咖啡馆成为这些不确定中为数不多的确定。
和大多数人不同,隐于人群之中的思考比独自在家中带给李奥洋更多安全感。即便存在惰性,她还是坚持每周去三到四次咖啡馆,“我希望在不工作的时候有个固定的据点,让我的日常能够稍微有一点秩序和规律,这样我会更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包括我这段时间是怎么度过的。”
三年前,李奥洋搬到上海延安西路附近,成为了coffea SHED的常客。“coffea”这个单词是咖啡属的拉丁文学名,“shed”的意思则是大棚,它的存在正像都市中心内被笼罩着的一方绿色乌托邦,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感觉这里的气场特别好”。她自称是一个不爱与人互动的“i”人,却常常出现在咖啡馆。“咖啡馆是一个让我比较自在的地方。但我和一家咖啡馆需要很久时间的磨合,熟悉之后我会觉得这是一个让我放松的地方。”
一家咖啡馆合不合自己心意,从白噪音、音乐、光线,到座位间的距离,李奥洋都会细细感受。作为演员,她几乎戒掉奶与糖,转而更敏锐地感知豆子的风味差异。她偏好手冲,也偏爱永嘉路上的VOYAGE COFFEE,尤其是一款黑森林与樱桃风味混合、介于中烘与深烘之间的豆子。偶尔她也会自己用摩卡壶煮咖啡,但每家咖啡馆的手冲风味都不一样,这样的变化和惊喜,是让她现在也很看重的。
在coffea SHED的绿意与阳光中,李奥洋收纳日常,在VOYAGE COFFEE的樱桃风味中感知季节流转。对她来说,咖啡馆不只是暂时落脚的港湾,更是一方滋养灵感、调整心情的内心剧场。在这里,她看见世界,也重新看见自己。
Q:你心目中的上海咖啡文化是怎样的?
它比较多元,每个人都可以在上海的咖啡氛围里找到舒服的容身之处。比如在太原路上,有一家很有名的特调叫 O.P.S. CAFE。它确实是好喝的,也有很多人排队,这很时髦、小资,但同时上海也有很多社区咖啡店让你可以长久地待在里面,给你一个室内外的安静空间。
Q:你平时喜欢在咖啡馆里做什么?为什么?
之前冬天的时候我住在东京的自由之丘,旁边有一家星巴克,几乎每天都会去那里喝白摩卡。那是附近人最多的咖啡店,我喜欢在那里坐几个小时看来来往往的人。日本有趣的、奇怪的人很多,看上去他们很正常,但会做些很奇怪的事情,我就会把这些记下来。
监制丨Carrie Cao
编辑丨Luzy、子秋、遇婳
摄影丨郭一
撰文丨Bedelia、菠萝狗、拉风、siri110
☕️
MW CAFÉ 系列专题
📍 第一站 成都
王子文:一杯成都 ,半日闲
啡阅蓉城,走近3位生活家的成都咖啡故事
一杯咖啡,浓缩传统与市井,时髦与浪漫
来源:iWeekly周末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