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体制内人员不发朋友圈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6 09:30 1

摘要:小林跟一位大学室友的关系很好,他们也是老乡,毕业后全都回到老家定居。后来,室友顺利考上了县城公务员,但二人联系慢慢少了。有一天,小林感觉室友已经很久没联系自己了,也很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便打开手机查看。只见室友除了分享几条通知,就再没其他内容。

小林跟一位大学室友的关系很好,他们也是老乡,毕业后全都回到老家定居。后来,室友顺利考上了县城公务员,但二人联系慢慢少了。有一天,小林感觉室友已经很久没联系自己了,也很久没有更新朋友圈,便打开手机查看。只见室友除了分享几条通知,就再没其他内容。

小林这才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微信好友列表里的公务员朋友集体“消失”了。点开他们的朋友圈,不是一道冰冷的横线,就是仅三天可见的空白;偶尔冒出的几条动态,不是单位通稿,就是官方媒体的转发,连晒娃的温馨场景都变得罕见。

这种变化并非个例。十多年前微信刚兴起时,体制内的朋友们发言积极,点评时事一针见血,分享生活鲜活生动。如今,他们的社交账号却突然变得一片空白。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务员不发朋友圈了呢?

制度收紧:从工作到生活的全方位监督

变化首先源于制度的收紧。社交媒体刚兴起时,管理规定尚未完善,公务员们表达相对自由。如今,体制内对网络言行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一条朋友圈可能带来的不只是点赞,更有可能是领导的谈话通知

近年来,纪检监督的范围已经明确延伸至公务员的“朋友圈、生活圈、行为轨迹”。监督不再局限于“八小时内”的工作履职,私人聚会、社交平台言论、节假日行踪都逐步纳入组织关注范围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党员若在生活中不讲道德、不讲操守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给予处分。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网络空间有不当言行的,视情节轻重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因此,很多公职人员宁可屏蔽朋友圈,也不想因自己一条不经意发布带来不良影响进而被追责。

风险规避:一条朋友圈可能引发的职业危机

公务员们保持沉默的第二个现实考量是规避风险。在体制内,同一句话可能被不同人作出多种解读,表达越多,被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普通人在朋友圈分享一顿大餐可能收获点赞,但公务员发一张在高级餐厅给孩子过生日的照片,可能被举报“炫富”;上班期间发朋友圈会被解读为“摸鱼”;加班时发动态会被视为“装样子”;下班后发感想又可能被认为是“抱怨工作”。

比如,在环保系统工作的刘先生周末和家人去县城走亲戚,看到当地农村公路两边垃圾成堆,爱干净的刘先生就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随手发到了微信朋友圈。结果还没等他走完亲戚,当地有关部门的人就托单位的同事给他打电话,说看到了他发的照片,希望沟通一下。刘先生解释说,自己这纯属个人行为,但对方并不相信,此后刘先生便不再发任何涉及工作领域的事情。

更危险的是,朋友圈内容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的“把柄”。公务员身份自带“扩音器”效应——同样的言论,普通人说出来可能无人关注,但从公职人员口中发出,外界往往会解读为“官方信号”或“政策风向标”。

现实考量:年龄增长与晋升压力

随着年龄增长和职业发展,公务员们面临着更多现实考量。年轻时可以当“愣头青”,到了三四十岁,谁也不想因一条朋友圈影响前途

一位在纪委工作的公务员坦言:“现在连点赞都要谨慎,生怕不小心点了个不该点的内容。”这种谨慎源于深刻的教训——2025年一季度查处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例中,大量是“八小时外”违纪行为

即使是休假这样正当的权利,也需要低调处理。有网友提醒:“如果公休假出去玩,拍照发朋友圈无异于在全单位树敌。”这种微妙的人际关系环境,让许多公务员选择“潜水”。

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行为审查已进入公务员录用环节。2025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在公务员录用考察中增加了网络行为审查,将社交平台发布不当言论、传播不实信息等行为纳入考察范畴。

通过以上分析,其实,公务员朋友圈的集体“消失”,既是一种职业代价,也是一种时代印记。它好像告诉我们:当身份与表达形成张力时,沉默便成了多数人无奈的选择。

来源:人生百味随心就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