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破500GWh,中国企业成最大赢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6 09:31 1

摘要:8月4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插混及混动车型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04.4GWh,同比大增37.3%。这一显著的增长幅度,直观反映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强劲上扬,也预示着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加速向电气化迈

8月4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插混及混动车型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04.4GWh,同比大增37.3%。这一显著的增长幅度,直观反映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强劲上扬,也预示着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加速向电气化迈进。

大盘增长近四成

2025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以37.3% 的同比增速实现504.4GWh的装车量,这一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政策层面看,全球范围内的“碳中和”目标正转化为具体的产业激励措施。在欧洲,英国2030年禁售燃油车的法案进入倒计时,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置换需求提前释放;欧盟“绿色新政”下,汽车制造商若无法满足一定的碳排放限值,将面临罚款,这迫使大众、宝马等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直接带动动力电池采购量激增。

其次,技术进步为市场扩张提供了核心支撑。例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通过针刺、挤压等极端测试,将热失控风险降至行业新低,为大规模应用扫清了安全障碍。

第三,市场需求的增长成为动力电池增长的直接推手。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日渐提高,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4.2% 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8.7%。使用成本优势进一步放大这一趋势,以年均行驶1.5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电费支出约1200元,仅为同级别燃油车油费的三分之一。加之共享出行、网约车等新兴出行模式的兴起,对电动汽车的规模化应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扩大了电池市场的需求。​

六家中国企业跻身前十

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电池制造商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这6家公司装车量总计346.7GWh,市场份额达68.7%。其中,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占比55.7%,垄断全球半壁江山,这种优势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实属罕见。​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以190.9GWh的装车量和37.9% 的市场份额蝉联全球第一。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其技术创新与海外布局。

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达到100.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48%。在电网结构设计上,宁德时代首创的CTP(Cell to Pack)技术,减少了电池包中的零部件数量,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从而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同时,宁德时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匈牙利投资建设电池工厂,这不仅有助于其规避贸易风险,还能更贴近欧洲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同样延续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增速达58.5%,装车量达89.9GWh,市场份额为17.8%。其独特优势在于“技术 + 制造”的垂直整合能力: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通过长电芯、薄壳体设计,在相同体积下比传统电池多装50% 电量,且成本降低10%;在市场策略上,比亚迪不仅为自家的电动汽车提供电池,还积极拓展外部客户,与丰田、福特等车企达成合作,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中创新航21.8GWh的装车量使其超越SK On升至第四位,22.4% 的增速背后是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中高端市场,为广汽AION、长安深蓝等品牌提供定制化电池包,其CTP 3.0技术将电池包能量密度提升至200Wh/kg。

国轩高科以84.5% 的增速实现17.9GWh装车量,排名第七。这家以磷酸铁锂电池为核心的企业,通过材料创新实现突破:磷酸锰铁锂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10Wh/kg,循环寿命超3000次。海外市场的突破同样亮眼,为大众ID.系列供应的电池已占其欧洲电动车销量的18%,成为中国磷酸铁锂技术出海的代表。​

亿纬锂能装车量13.6GWh,同比增长65.9%,市场份额为2.7%。亿纬锂能不仅在圆柱电池领域发力,同时积极拓展储能电池市场,多元化的产品布局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获得增长机会。

蜂巢能源以108.1%的增速成为榜单最大黑马,12.9GWh装车量使其首次跻身榜单前十。无钴电池技术是其杀手锏,通过镍锰酸锂材料体系,在剔除钴元素的同时保持高能量密度。这一技术吸引了Stellantis集团的战略投资,双方合资工厂投产后,将为欧洲市场年供应30GWh无钴电池,开启中国电池技术输出的新模式。

日韩企业承压

与中国企业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日韩电池厂商正经历增长乏力的阵痛,折射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重心的转移。​

韩国三大电池企业呈现“两增一降”的分化态势。LG新能源以47.2GWh装车量维持第三,同比增长4.4%,市场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12.3% 跌至9.4%。其困境源于技术路线的摇摆。其在三元电池与磷酸铁锂电池之间的犹豫,导致对特斯拉4680电池订单的响应滞后,被友商抢占了份额。成本控制短板同样明显,其南京工厂单位制造成本比宁德时代高出18%,在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市场逐渐失势。

SK On装车量19.6GWh,同比增长10.7%,市场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4.8%微降至3.9%,排名第五位。这家企业寄望于与福特、现代的合资工厂扭转颓势,但北美市场的本土化要求推高了生产成本,其密歇根工厂电池单位成本比中国工厂高出25%,在价格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

三星SDI成为前十中唯一负增长的企业,8%的跌幅使其装车量降至16.0GWh,市场份额为3.2%。有分析指出,这家企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对固态电池的过度押注,其全固态电池虽宣称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但量产时间从2024年推迟至2027年,导致现有产品竞争力不足。

日本松下的复苏态势相对明显,2025年上半年其以18.8GWh的装车量和13.9% 的增速,使其排名从2025年前5月的第8位上升至第6位。这得益于与特斯拉的深度绑定,其为4680电池量身定制的墨西哥工厂投产,使其对特斯拉的供货份额回升。此外,其21700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290Wh/kg,成本下降12%,在Model 3/Y车型中重新获得竞争力。但这种依赖单一客户的模式风险显著,一旦特斯拉改变采购策略,松下将面临巨大波动。​

整体而言,日韩企业的困境源于创新节拍与市场节奏脱节。当中国企业凭“技术快速迭代+规模降本”的模式迅速抢占市场时,日韩企业仍固守“技术完美主义”的传统路径,导致其产品性价比差距持续被拉大。这也反映出,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重心已从单一技术壁垒,转向以“技术转化效率、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响应速度”为核心的综合效率的比拼。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中小电池企业也在快速成长。2025年上半年,装机量排名前十之外的其他厂商合计装车量增长66.1%,达到55.8GWh,市场份额从2024年同期的9.1% 提升至11.1%。这一现象表明,市场竞争正在向更广泛的层面扩散,新兴力量的崛起可能会给现有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变数。

来源:汽车观察A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