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照片里的她不像诗集中写的那么柔美,倒是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定和睿智,这位被文人常说起的“民国第一才女”,真实的故事比爱情传奇还感人。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一张陈旧照片里,她穿着深色旗袍,眼神很坚定,这是1940年的林徽因,当时她41岁,已经和肺病抗争了好些年。
照片里的她不像诗集中写的那么柔美,倒是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定和睿智,这位被文人常说起的“民国第一才女”,真实的故事比爱情传奇还感人。
1933年夏,于北平故宫午门前方,林徽因戴着遮阳帽,手持卷尺,正给古建筑量尺寸并做记录,那阳光可烈,她额头上的汗都把头发浸湿了。
梁思成在一旁打伞为她遮阳,她却摆摆手说:“别管我,去量那边的台基尺寸”。一起的学生把这一幕记在日记里,他写道:“林先生很认真,比我们所有人都坚持得更久,真让人佩服”
那时候的中国,政局不稳,军阀们互相干仗,普通老百姓就眼巴巴盼着能把吃饭的事儿给解决了,而很多知识分子大多都沉浸在那救亡图存的热烈氛围里头。
林徽因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记录中国古建筑。她与丈夫梁思成走遍大江南北,足迹踏过十五个省份,实地调查了两百多处建筑遗址。在工具简陋、交通不便的年代,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没几个人知道,林徽因那时候已经得了肺结核,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这是种能致命的病,她经常发烧、咳嗽,有时候还会咯血。
可她依旧硬着头皮爬上古塔的高层,钻进封闭许久的宫殿大殿,拿起笔墨,把那些快要消逝的宝贝给记录下来
1932年,他们在山西应县木塔下,林徽因顾不上擦汗,用手指着塔身某处说:“你看这种斗拱结构,唐代就有了”。这座辽代木塔高6731米有五层楼梯。
林徽因不顾身体虚弱,一定要爬到顶层。她说:“只有亲眼看过的东西,才敢下结论”。
依据正史记载,林徽因于1904年生于杭州,父亲林长民是清末进士,后来还做了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
12岁时,跟着父亲搬到北京,进了英国教会学堂读书,她从小受到中西文化熏陶,既能背古典诗词,又能用英文写诗,1924年,她和梁思成结婚后,一起去美国留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那会儿不招收女学生,林徽因就只能进美术学院,可她不甘心,坚持去听建筑课,回家后画草稿、做模型一样没落下,一位美国教授说:“她对建筑的了解比很多专业学生还深”
1928年回到祖国后,他们在东北大学任教,办公室里就几张简陋的桌子,图书资料特别少,林徽因却说:“正因为啥都没有,咱们才有机会从头开始”,在她推动下,他们开始了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们便带着家人、图纸以及资料,一路南迁至四川李庄。那个地方是一个偏僻的小镇,条件相当艰苦,又潮湿又寒冷,林徽因的肺病因此变得更加严重,体重也下降到了不足40公斤。
李庄的房子很简陋,屋顶漏雨,地面还非常的湿滑,梁思成后来回忆说:“有一次下暴雨,我们的资料差点被淹了,徽因发着高烧,还起来搬书、擦图纸,那天夜里她咳血了,可第二天还照样工作”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这本书把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给填上了,初次就系统性地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林微因负责好几个章节,还自己画了很多插图,她字写得整齐有力,线条很精确,完全不像一个病人写的、画的。
1946年,抗日战争宣告结束,他们返回了北平,接着在清华大学担任教员一职,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极少外出,绝大多数时间都躺在床上去休息。
但她仍旧持续写作,完成了《关于中国建筑之特性》这般重要的论文,她的研究不单着眼于建筑的外形,还进一步探究了建筑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意义。
1950年,46岁的林徽因被指派为新中国国徽设计委员会的委员,那会儿她正生病躺在床上,可她果断地说一定要参加设计工作。
一位参与者回忆说:“林先生每天只能工作两三个小时,但她的意见总是最有见地的”。最终定稿的国徽,采纳了她提出的多项修改意见
民众英雄纪念碑规划的时候,林徽因躺在床上,用毛笔画出底座浮雕的素描稿,她的手因为长时间卧床已经不稳了,有时候画一个简单的线条得画十几回,梁思成说:“她是用生命在工作”
1953年,林徽因接到最后一项任务,就是设计景泰蓝纪念品,这是件文物抢救和革新的工作。她坚持自己画图,直到画完最后一笔,那年冬天很冷,她的病情很快就变严重了。
1955年4月1日凌晨,林徽因在北京去世,享年51岁。梁思成给她做了一块特别简约的墓碑,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卒年份,就像她的为人一样,不喜欢炫耀,但是很有内涵。
徐志摩曾痴迷于她,写下“我愿变成一条挂在你脖子上的项链”的诗句。但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共同追求学术理想的道路。
她在日记里写过:“我不能只做一朵让人观赏的花,我要当一棵扎根大地的树”,她一生就像她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建筑,表面看着平平常常,里面却有精巧的结构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她既是诗人,写出“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名句;又是建筑学家,绘制了无数精确的古建筑图纸;还是文化学者,对中西文化有着独到见解。
金岳霖曾说:“认识林徽因的人,没有不被她的才情所折服的”。费正清的夫人威尔玛在回忆录里说:“林徽因是我遇到的很有魅力的中国女性,她说话让人忘了她是个病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里,现代建筑慢慢就开始对传统建筑格局造成冲击,林徽因和梁思成因此便有了“让中国建筑现代化”的想法,并且还积极提倡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引入现代功能。
到现在这个理念还很重要,北京前门大街的改造、苏州博物馆的设计,都能看到他们观念的延续。
林徽因说过:“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间的见证者,”她自己也是当时最好的见证者之一。
在战火飞纷的年代,她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坚强,把中国文明的精粹一个个都记录了下来
她这一生的经历,比爱情故事可丰富多了;她不是谁的附庸,而是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现在当我们站在中国古建筑前,感受里面的美学和智慧时,要记住那个戴草帽、拿卷尺的女子,是她让这些沉默的石木又能说话,讲跨越千年的中国故事。
她用病弱的身躯,完成了健康人都难以企及的工作。她不但给中国留存下了宝贵的建筑资料,还凭借自身的行为彰显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这才是林徽因的全部——不光是徐志摩笔下的女神,也不只是梁思成的贤内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为理想奋斗终生的知识女性。
来源:鸿毛有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