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为啥穷困至死?胡适想帮助,提三条件没被理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6:57 2

摘要:陆小曼已经很久没见人了,屋里静得像图书馆,只有窗外老树偶尔落下一片叶子,打在窗棂上,发出轻响。

陆小曼死前的那几年,常常喘不过气,只能靠坐着睡觉。

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徐志摩的大幅遗像,旧相框磨损得已经看不清边角。

陆小曼已经很久没见人了,屋里静得像图书馆,只有窗外老树偶尔落下一片叶子,打在窗棂上,发出轻响。

佣人说,她常常在夜里咳得很严重,一边咳一边呢喃:“摩摩,我来陪你了。”

这是陆小曼的晚年,一个曾被称作“北平交际花女王”“画坛才女”的民国名媛,最后活成了一个靠卖画过日子的病妇。

1965年4月3日,她死在上海,没有告别仪式,没有亲人送终,连报纸上都没有几行讣告。

而在40年前,她是徐志摩最痴迷的女人,是上流社会最受瞩目的风景线。

她穿皮草、跳狐步舞、烟不离手,夜夜笙歌、才艺惊人,甚至能一边画画一边吟诗。

她曾经什么都有,最后却什么都没有。

而一切的转折,就发生在1931年的那个午后,济南党家庄山头,飞机失事,徐志摩当场遇难。

陆小曼的父亲陆定是清末举人,留日归国后官做得不小,后来转做金融,是中华储蓄银行的创办人之一。

陆小曼小时候学画、学昆曲、练外语,18岁就去外交部做翻译,这放今天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时尚白领+文艺女神”的合体。

后来结婚嫁的是国民政府高级军官王赓,按理说可以安安稳稳做个太太,养猫养花,但偏偏,她在婚内遇到了徐志摩。

那年,徐志摩刚和张幼仪离婚,回国当大学教授,一边教书,一边写诗。俩人在社交场合频繁碰面,越聊越投机,你一封情书,我一段日记,眉目传情写了一年多。

最终,两人顶着世俗舆论的压力结婚了。

但现实没那么浪漫,陆小曼花钱如流水,徐志摩挣得又不多,五所大学轮番教,文章一篇篇写,靠稿费补贴家用,一年下来,两人都疲惫不堪。

婚姻才过五年,徐志摩就因为赶讲座坐飞机遇难,死在济南党家庄。

29岁的陆小曼,从此一夜之间失去丈夫,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

徐志摩死的那年,陆小曼没工作、没收入、没存款,甚至连房子都是租的。

你可能会问,她不是“富二代”吗?怎么会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

她爹确实有钱,去世前还给她留了一部分遗产,结果呢?不到两年,花完了。

陆小曼的消费标准是这样的:住高级洋房、雇佣人、租小汽车、请专职医生、吸鸦片缓解头疼……每个月起码五六百大洋,那时候在北京能买个大四合院。

她不理财,也没节制,为了排解寂寞,打牌、跳舞、包戏院样样来。

当时连徐志摩都拮据到衣服破了不舍得换,工作奔波,跑遍北京上海南京三地,还是入不敷出。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结果就是两人都筋疲力尽。

等徐志摩走了,陆小曼靠什么生活?

其实她也知道问题严重,曾经托胡适去找徐志摩的父亲“说情”,希望能每月给点钱接济。结果也确实拿到了一些,但不多,而且定死了数额。

还是不够怎么办?她想到了老朋友胡适。

胡适那时身为学界大佬,对陆小曼一直挺照顾。

徐志摩出事后,他去看陆小曼,两人在上海的四明村谈了半天,回去后他给陆写了一封信,提出三个条件,意思是:

第一,你得把烟戒了(她长期吸鸦片)

第二,别再跟翁瑞午纠缠(她当时与翁有亲密关系)

第三,搬去南京,我给你安排一个体面的生活

这封信说得已经很克制了,既保面子也提解决方案。

可陆小曼没理他。

她既没戒烟,也没离开翁瑞午,还继续留在上海,胡适后来提起此事,也是深感惋惜。

其实这件事很能说明陆小曼的性格:聪明、有才,但太拧、太骄傲,别人能帮一时,却帮不了一世。

再后来,陆小曼几乎断了所有交际,不再出门,只靠卖画和翻译挣点小钱。

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她的画作出现在一个展览上,当时上海市长陈毅看到了,问是谁画的,听说是陆小曼,竟感慨地说:“她是我老师的遗孀,应是我师母。”

后来陈毅安排她进了上海文史馆,当了个馆员,每月有份工资,总算稳定了。

但那时她已经患病多年,气喘严重,终日靠药物维持,整个人瘦弱得不像样子。

她和一个老佣人相依为命,几乎与世隔绝,曾经的名媛,最后成了一个病床上的老人,靠画画写诗打发日子。

1965年春天,她走了,走得非常安静,没有子女,没有送行的亲人,连一块像样的墓碑也没有留下。

据说她临终前还念着自己三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那是她当年去徐志摩老家海宁扫墓时写的,三十年如一日,怀念着一个早早离世的爱人。

来源:赵林云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