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11月19日下午,一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在飞越济南南部党家庄时撞山坠毁,机上三人全部罹难。
1931年11月19日下午,一架从南京飞往北平的中国航空公司飞机,在飞越济南南部党家庄时撞山坠毁,机上三人全部罹难。
事发后,《北平晨报》头版写道:“乘客一人,司机两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条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通报,却在民国文坛炸起了惊雷。
因为这个乘客正是徐志摩。
他死得猝不及防,死状极惨,头颅炸裂、全身骨折,尸体被火焚焦,连家属都难以确认身份。
可更讽刺的是,从火化到入葬、立碑,再到墓地遭盗,他的一切身后事,竟无狼狈至极。
而让人意外的是,真正为他善后的,不是他死前最爱的陆小曼,不是风华绝代的林徽因,而是那个被他抛弃的张幼仪。
1
1931年11月19日,济南上空雨雾交织,能见度极低,飞行条件恶劣。
徐志摩所乘的中国航空公司航班,在飞越济南党家庄山顶时撞山起火,最终飞机解体,三人当场遇难。
飞机失事的第一现场,是一名津浦铁路警员最先发现的。
当他和当地人赶到山脚下时,看到的是烧焦的机身残骸和已经烧焦的尸体。
徐志摩的遗体被认出时,亲朋好友发现,他的头颅炸开一个大洞,全身多处骨折,血肉不全,衣物烧没,几乎无法辨识。
家属最后只能靠乘机名单与随身物品确认身份。
这种死法对于一个浪漫诗人而言是极度讽刺的。
他生前写过,我轻轻的我走了,结果却是以骨骼碎裂、焦黑破相的方式被抬走。
更离谱的是,在遗体运送回济南准备火化时,殡仪馆操作混乱,竟出现了火化到一半误以为还没开始的情况,差点把烧到一半的遗体重复装殓、再烧一遍。
现场有人察觉骨灰形态不对,才紧急叫停。
诗人的最后一刻,不仅没有浪漫,甚至连完整的体面都没有留下。
2
徐志摩的尸骨运抵老家硖石后,家属原本计划举行一场简朴而庄重的葬礼,但整个过程几乎是草草收场。
没有大规模送别,也没有名流致辞,更令人诧异的是,那些徐志摩生前最爱的女人,一个都没有到场。
林徽因是他倾慕多年却始终无果的女神,得知死讯后第一时间电询证实,却未现身葬礼。
陆小曼是他的灵魂伴侣和死前最爱的女人,可在接到电报时,她一度拒绝相信消息,甚至将送信员撵出门外。
她既没赴济南,也未前往硖石祭拜。
葬礼上,唯一在场并操持安排的,竟然被他抛弃的是张幼仪。
张幼仪虽然心里难过,可是她没有哭天抢地,只是默默接下了所有流程。
从认领遗体到处理骨灰,再到联系地方安葬单位,她几乎承担了一个遗孀应尽的全部责任。
他的爱情诗写尽繁华,他的死却只剩张幼仪为他穿针引线,一点一点地缝补这个仓促又破碎的结局。
3:
在徐志摩下葬后,他的父亲徐申如原本打算立碑纪念,找来了徐志摩生前的好友凌淑华帮忙写碑文。
可没想到,这块墓碑迟迟没动静,一拖就是15年。
原因,源于一个“八宝箱”。
这个箱子里,装着徐志摩生前与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等女性的信件、日记、诗稿,内容私密,牵扯众多风流细节。
林徽因在他死后第一时间借走箱子,随即焚毁了与她有关的部分。
陆小曼随后赶来想找回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却被告知已经没有了。
三位女子之间,形成了某种微妙的争夺战,而目睹档案被焚的凌淑华,也因此拒绝执笔立碑。
就这样,徐志摩的墓前,只留下一面水泥墙,上面有胡适题写了六个字:“诗人徐志摩之墓”。
看似风雅,实则尴尬,没有生卒年月、没有评价、没有悼词。一个民国诗魂,坟前竟连一句祭语都没有。
而这块碑,直到1946年徐申如去世,张幼仪再度出面,才算彻底补齐。
张幼仪亲自请张宗祥书写,正式为徐志摩立下一块名副其实的墓碑,刻上他的名字、身份与时代。
他一生轰轰烈烈,却差点连碑都没留下,然而,徐志摩的身后风波并未到此结束。
4
1960年代末,在一次大规模“清查坟墓行动”中,民间疯传,徐志摩坟里埋着金头颅。
因为他当年飞机失事后头部炸出一个洞,这个细节被讹传为金制头骨。
在这种荒谬传言的刺激下,有人竟然夜间潜入墓地,将墓石砸毁、棺椁撬开,最终将墓穴被洗劫一空。
原本安稳的灰烬被打散,连唯一立起的墓碑都被搬走遗弃。
直到1981年,当地教师许逸云在白水泉附近发现那块散落的墓碑,在多方呼吁下,海宁县政府出资重新为徐志摩安葬。
也许这就是命运最终的安排,徐志摩一生狂放、追爱不止,却在死后由那个他最不曾珍惜的人,安排最后的归宿。
所以说。人生的终点,不在于你爱过谁,而在于你走后,谁还愿意为你守住一块净土。
徐志摩死得轰烈,活得热烈,却靠着一个最不起眼的人,才得以真正入土为安。
这不是爱情故事,是人性回环,是命运的讽刺。
来源:湖北台历史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