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涌现,吴声对AI时代场景革命的前瞻思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8:51 1

摘要:2025年8月3日,第九届“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再度在北京798·751园区79罐举行。其实相比于发布本身,吴声老师长达近十年的坚持更让我钦佩,这种跟随时代不停学习和进化的毅力,其实更接近成功的本质。

2025年8月3日,第九届“新物种爆炸·吴声商业方法发布2025”再度在北京798·751园区79罐举行。其实相比于发布本身,吴声老师长达近十年的坚持更让我钦佩,这种跟随时代不停学习和进化的毅力,其实更接近成功的本质。

当然,今年的发布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一年,因为今年是一个AI大变局的开始,也是一个全新风口的起点,如果能更早的去了解这个风口和趋势的方向,可能会更有助于在新周期下,把握住更大的机会。

吴声表示:AI场景革命正在让商业开启哲学生活方式周期,关键是在每个具体场景重建意义坐标。演讲以四个篇章展开“意义重建”的创新方法:NOW是此刻的连接,FLOW是流畅的人机通感,HERE是超越在场的叙事,EGO是“我”的共识。

大会还发布了新物种爆炸2025“意义重建”的八个预测。总体而言,场景正在催生新商业智慧体,新物种于刹那涌现,全新的体系正在展开,正在推动终端进化。而在这个意义重建的时代,认知的深度,就是商业的速度。

从AI工具到“数字自我”的认知革命

在去年,吴声提出了2024年为“AI终端元年”的概念,这不仅是一个技术节点的命名,更是一种认知范式的跃迁。而到了今年,这个概念已经开始遍地开花,终端设备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与执行者,而是具备感知、理解与协同能力的“数字自我”,是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延伸。

相较于美国选择的AI软件服务路线,为什么中国会成为AI硬件崛起的桥头堡和领军者?吴声老师指出,中国AI硬件的大规模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产品定义的场景优势”、“供应链的长期积累”以及“用户数据驱动的市场验证反馈”三大核心能力之上。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在全球AI硬件竞争格局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传统硬件产品的设计往往以功能为核心,而今天的AI终端产品更注重“场景化体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多样化的城市形态,为AI硬件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拓普向人形机器人执行器的技术迁移,正是对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等场景需求的精准响应。

这种基于场景的产品定义能力,使得中国企业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具备“落地即精准”的优势。其次,中国制造在供应链方面的能力也推动了AI硬件的快速落地和迭代。

比如Insta360就快速完成了从运动相机到空间计算平台的转型,这离不开中国在光学、传感器、芯片等领域的深厚积累。最后,则是中国智能终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已经建立起来了基于用户行为的数据闭环机制,这种以数据反馈为核心的产品创新模式在AI时代更是如虎添翼。

AI终端通过用户行为数据的持续反馈与模型优化,大大加速了产品智能化的进度和水平,AI的诞生让这些智能终端企业一下子实现了自己的AI硬件终端的“刹那涌现”。

可以说,在AI的加持下终端设备从“被动工具”向“主动协同者”的深刻转变。在智能体时代,终端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承载用户习惯、记忆与需求的“数字自我”。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的进化,更是用户与设备之间关系的重构。这正是一场从AI工具到“数字自我”的认知革命。

从“工具”到“数字自我”的进化路径

吴声老师在其演讲中提出,智能体时代的终端建立在三大能力之上:端云协同、场景应用与灵感增强。这一观点不仅描绘了技术进化的路径,更揭示了未来人机关系的本质转变。

在传统云计算框架下,终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受限于网络带宽与服务器响应速度。而随着端侧AI芯片的普及与模型的小型化,终端本地的实时处理能力大幅提升。端云协同模式的出现,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在本地完成敏感数据的处理,同时借助云端进行全局建模与知识更新。这不仅保障了用户隐私,也实现了“低延迟+高智能”的双重目标。

事实上,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端云协同的产品,手机上强大的算力加上云服务的加持开启了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而现在,更多的硬件设备开始因为芯片产业进步而开始具备自己的端侧运算能力,所谓的万物互联的时代可以说在这个时刻,才算正式开启。

场景应用说的大概就是现在AI领域正在从通用大模型开始向个性化智能体发展的趋势。通用大模型现在确实很难应对用户更为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需求了,智能体终端正朝着“场景专家”方向演化。

例如,在医疗终端中,AI助手可以辅助医生诊断;在教育终端中,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在工业控制终端中,它可以预测设备故障并提出维护建议。这种“场景化+专业化”的趋势,使得AI终端更具实用性与落地价值。而且从目前的发展方向来看,都不仅仅会以行业或者专业进行区分,甚至会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智能体助手,让人人都有一个贾维斯那样的钢铁侠的助手,我想可能是人工智能体发展的最终方向。

而灵感增强这个概念我觉得是吴声老师在这次发布中最具洞察的一个点,在传统认知中,AI主要用于完成重复性、流程性的工作,而在智能体时代,AI不仅完成任务,更成为人类灵感的“翻译器”与“执行者”。

用过AI的朋友都知道,一开始大家用可能就像在用一个加强版的搜索引擎,而逐渐深入后,就会发现可以把很多自己的灵感输入AI,让它快速实现一个灵感的具象化落地。比如作家的思维碎片可以被AI整合为结构化表达;工程师的模糊构想可以被AI转化为可行的程序逻辑。这种“灵感增强”能力,使得人真正成为创造力的主体,而AI成为其延伸与放大器。这非常精准的找到了AI和人的最恰当的结合点,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要增强和解放人类。

重构人机关系

全新的生产力会带来全新的生产关系,全新的AI智能体自然也会带来全新的人机关系,硬件终端不再是简单的功能满足的产品,而是开始可以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和规划价值。AI通过长期的用户行为学习,甚至能够主动预测用户需求,提前完成很多场景的服务和规划。

一个比较贴身的案例就是智能手表,已经可以根据用户的心率、睡眠质量与日程安排,自动建议休息时间与运动方案。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随着AI智能体的不断增强,这种能力还将会被强化,以及和更多的智能硬件完成融合,真正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管家。

所以,过去的产品设计逻辑是以产品功能为核心,围绕技术参数展开竞争。而在智能体终端时代,产品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功能本身,而是“用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个终端设备的成功,取决于它能否与用户建立长期、深度的互动关系。这种“用户关系”的积累,成为企业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

随着终端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硬件的价值正在向软件与服务迁移。一个终端设备的生命周期,不再止于销售完成,而是延伸到后续的服务、升级与数据运营。例如,智能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数据平台、内容平台与服务平台。这种“硬件即服务”的趋势,正在重塑整个产业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条。

而中国正走在这么一个AI终端的崛起的路上。不仅产品正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协同”,也逐渐在建立自己的标准和全球话语权。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开启领导全球科技发展的契机,也是每个人都能够把握的全新的时代红利。

纵观整个演讲,吴声老师发布的不仅是对当下AI终端发展的观察,更是一种对未来人机关系的前瞻性思考。在这个时代,终端不再是工具,而是“数字自我”;AI不再是替代者,而是共创者;人不再是操控者,而是共生者。中国AI终端的崛起,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生态、场景与用户洞察的胜利。

未来已来,智能体时代的终端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纪元。在这个纪元中,人与机器将不再是主仆关系,而是伙伴与共生体。而中国,正站在这一浪潮的最前沿,用“场景定义产品、数据驱动迭代、生态支撑创新”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智能体未来。

来源:万能的大熊宗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