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农民时,吃饭大多吃的都是自家种的粮食,食品安全也有保障,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奸商就开始搞一些“科技狠活”了。
[撒花]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农民时,吃饭大多吃的都是自家种的粮食,食品安全也有保障,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奸商就开始搞一些“科技狠活”了。
他们为了挣更多的钱,根本就没顾及,要是消费者吃下这些“毒食品”,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那这些“毒食品”是什么?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在广东湛江四家冷冻食品企业将“黑科技”玩出了“新花样”,他们把磷酸盐这种本应限量使用的添加剂,大量用到了虾仁之中。
那些晶莹剔透的虾仁,在添加了磷酸盐等水分保持剂后,重量就会比正常的虾仁更重,随后这些虾仁再裹上冰衣二次增重。
而他们更加过分的是,在包装上却堂而皇皇地写着“零添加”、“纯天然”,消费者以为买到的是饱满水润的优质海产。
殊不知花高价买来的其实是对身体有害的食品,人体长期摄入超标磷酸盐,会让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充分,这就会对儿童的骨骼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说这些公司售卖虾仁还是在形态上“下手”,那么直播间里的骗局则直接投喂“毒药”,在北京海淀区,一些网络主播打着养生旗号,把压片糖果包装成“神药”,宣称无副作用。
可检测结果却触目惊心,这些“神药”中非法添加了“布噻嗪”,这是一种利尿剂,普通人服用很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这些人为了让这场骗局看起来天衣无缝,商家不仅伪造检测报告,还雇佣水军刷单诱导消费,制造销量很好的假象,销售网络更是蔓延至九个省份,毒害无数消费者。
而更隐蔽的欺诈,发生在那些看似正规的企业内部,浙江绍兴一家食品公司,被发现用冰乙酸勾兑食用醋。
经过检查这家公司其产品并不符合国家的标准,最终将这些问题食醋扣押了足足九百余箱,如果这些食醋销售出去,普通消费者想要凭借肉眼就分辨这些食醋,和正常食醋的区别是很难的。
这种对规则的蔑视,甚至渗透到了街头巷尾的餐饮小店,福建石狮一家馄饨店的老板,为了让肉馅口感更Q弹、更受回头客欢迎,竟然在馅料中偷偷掺入硼砂。
要知道这种物质,虽能显著提升食物口感,但对人体肝肾功能却有很大伤害,为了这一点点所谓的“口感好”,店主完全将法律与食客的生命安全抛诸脑后。
这一系列案件的背后,是违法成本与暴利之间的严重失衡,造假者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这些违法的商家在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时,选择铤而走险。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被罚企业甚至以“处罚过重”为由提起行政诉讼,试图逃避制裁,这种公然的挑衅,源于他们不断升级的作案手法。
一些企业开始研究检测漏洞,使用更隐蔽的“检测规避”,另一些则利用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实现快速出货、快速转移,让监管和追责变得难上加难。
畸形的消费心理也为这种乱象提供了土壤,当电商平台上出现一斤仅售二十多元的“低价”虾仁,当直播间鼓吹着三天见效的“特效”产品,当货架上摆着几块钱一瓶的“陈年老醋”,反常的低价往往就是最危险的信号。
然而总有消费者只看价格不看成分,无意中为不法之徒的收割提供了便利,当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出击。
国家持续推进的“铁拳”行动,重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溯源码、电子台账、智能监控等技术手段,正逐步覆盖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
例如扫描食品包装上的溯源码,就可以查看其生产、运输的信息,针对直播带货乱象,监管部门已明确要求所有食品主播必须取得经营许可。
平台也必须对商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除了经济处罚,还将面临“行业禁入”和“信用惩戒”的组合重拳让其寸步难行。
但这毕竟是“猫鼠游戏”,监管总有盲区,尤其是在农村小作坊、社区便利店以及变化莫测的线上场景。
技术的对抗也在不断升级,这些“投机者”总在寻找新的法律空白,因此消费者必须也学会如何自我保护不买到这样的“毒食品”。
最有效的防线,就是保持警惕,购买食品时,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渠道,仔细阅读配料表,对那些成分过于复杂、化学名称拗口的添加剂多一分戒心。
对低于市场价三成以上的商品,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反常的低价,往往是危险的信号,当发现虚假宣传、价格异常,或食用后身体不适,应立即举报。
每一次举报不仅是在维护自身权益,更是在拉起一道保护他人的防线,在这个贪图便宜就可能成为掉入别人“圈套”的时代。
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侥幸,而是源于每一次审慎的选择,当我们在货架前驻足,仔细辨认标签上的每一个字时,我们守护的是自己的健康,毕竟餐桌上的信任一旦崩塌,重建的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信息来源:
来源:墨染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