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芍药被誉为“花仙”和“花相”,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与牡丹并称“姐妹花”,并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芍药花大且美,色彩丰富,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被誉为“五月的花神”。
芍药被誉为“花仙”和“花相”,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与牡丹并称“姐妹花”,并被列为“六大名花”之一。芍药花大且美,色彩丰富,形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自古以来被誉为“五月的花神”。
芍药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郑风·溱洧》中便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记载。古人以芍药为离别信物,赋予其“将离”之名,承载着依依惜别之情。因其花期在春末夏初,恰逢牡丹凋谢后绽放,故被称为“殿春”或“婪尾春”,又因独揽暮春芳华,被尊为“五月花神”。
在古代,芍药与牡丹常被并称为“花中二绝”,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虽同为雍容之姿,但芍药以草本之身,年复一岁枯荣,更显谦逊坚韧。古人初时未分芍药与牡丹,至秦汉方称牡丹为“木芍药”,唐宋后二者方各立名目,却始终在文化与园林中相伴相生。
自古以来,芍药既有文化价值,也有药用价值。它自古就被视为爱情之花,象征着浪漫与纯洁的爱情。在中医里,芍药的根部可入药,称为“白芍”,具有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等功效。赤芍活血,白芍养肝,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载其功效。
唐代诗人王贞白曾赞其“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韩愈则被芍药的“浩态狂香”震撼。宋代邵雍也感叹芍药作为暮春压轴之花的孤绝风华。
从观赏性来讲,芍药之美在于其色、香、韵的浑然天成。其花色丰富,红如霞染,白若雪凝,粉似胭脂,紫若云锦,更有复色交织的奇姿。花型更是千变万化,单瓣如荷,重瓣若绣球,托桂型似莲台,台阁型如楼阁叠翠,每一朵都似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红楼梦》中“憨湘云醉眠芍药裀”的经典场景,以芍药为背景,将史湘云的娇憨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花瓣纷飞如红香散乱,蜂蝶萦绕如画,尽显芍药的烂漫与生机。芍药的香气亦别具一格,清雅中略带药香,既不浓烈刺鼻,又暗含治愈之力。
唐代王贞白以“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道出其独揽春光的自信。韩愈夜游宫廷芍药园,写下“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将花海幻化为仙境,惊叹其浩态狂香。
柳宗元在《戏题阶前芍药》中借“愿致溱洧赠,悠悠南国人”,遥应《诗经》赠别传统,寄寓相思;清代梁清标的词“当年花底,芍药栏同倚”,更以花忆旧,道尽物是人非的怅惘。
宋代“四相簪花”的轶事中,韩琦园中“金腰带”芍药预示宰相之运,四人簪花后皆拜相,成为历史佳话,沈括的《梦溪笔谈》亦载其传奇。
今日芍药仍延续着千年诗意。北京大观园、扬州芍药园等地,花海如潮,游人如织,仿若古人笔下“十里五里生朝霞”的盛景重现。
芍药花期虽短,但它的美,却绚烂如诗;正如宋代邵雍所言:“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春去夏来,芍药以一抹嫣红,续写人间诗篇。
从《诗经》的古老吟唱,到红楼一梦的醉卧花影;从韩愈的仙宫幻境,到今日的万亩花田,芍药始终以“五月花神”的姿态,在时光中摇曳生姿,它悄悄地盛开,然后成为暮春的最后一抹嫣红。。。。。。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