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礼赞农耕,用一粒种子唱响乡村振兴幸福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7:57 1

摘要:秋分未至,赤水河河谷阶地已飘满粮香。层层红浪在坡地间起伏,农人躬身挥镰的身影与渐满的仓廪,勾勒出黔北大地最动人的丰收图景。

秋分未至,赤水河河谷阶地已飘满粮香。层层红浪在坡地间起伏,农人躬身挥镰的身影与渐满的仓廪,勾勒出黔北大地最动人的丰收图景。

8 月 4 日,“丰收敬粮农 质量承千秋”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活动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举行。

活动入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经理室党委书记任学安,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原副厅长方涛,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常文松,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红林;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中国农科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贵州省农科院旱粮(高粱)研究所所长张立异;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高山,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集团等有关领导,粮农代表,茅台供应商、经销商、员工代表,媒体代表等2000余人共襄盛会。

作为茅台四大特色文化活动IP 矩阵的重要一员,“红缨子高粱丰收季”自 2024 年首次启动,便以质朴姿态传递崇农、敬农、爱农情怀,与“茅台敬酒节”“茅友嘉年华”“中国茅台・国之栋梁”共同诠释“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核心价值。今年,活动升格为 2025 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以更厚重的礼遇,致敬沃土与耕耘者。

归仓古礼 高粱地里敬丰年

午后 5 时,礼乐声穿林跃谷,一场归仓古礼在茅坡村的高粱地里唤醒时光回响。

归仓仪式

“仓盈庚亿,年岁有息。赤水含章,红粱献瑞。谨以丰年嘉穗,钟鼓笙箫,敬启归仓!”颂词漫过暖阳下的穗海,粮农们将饱满的红缨子高粱虔敬归藏,仪式庄重如对天地的盟誓。

“红缨子高粱的丰收,预示着茅台的酿酒原料有了坚实保障。”从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的话语中,能窥见这份庄重的深意。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中)和嘉宾一起参观“红缨市集”

一粒红粱何以牵动美酒命脉?答案藏在其独有的禀赋中:相较普通高粱,红缨子高粱富含多酚类物质,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高,不易老化、耐蒸煮,孔隙透气性与支撑性俱佳,恰能适配酱香美酒“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复杂工艺,为风味物质生成埋下伏笔。

这份“天赋”的守护,始于2001年茅台启动的有机高粱基地建设——这里被视作茅台酒的“第一生产车间”。截至目前,茅台已累计投入超18亿元,从种子、有机肥到生物制剂、绿肥种子,再到政策性农业保险,全方位为粮农护航。如今,基地有机认证面积达10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超60万亩,覆盖仁怀、习水、金沙、播州、汇川5县(市、区),“一证、一图、一地、一库、一网”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让耕、种、管、收、储、运全程可控可溯。

古礼之外,高粱地间的“红缨市集”涌动着丰收欢腾。“耕・赞丰歌”“红・脉溯源”“匠・承玖章”“共・合时蕴” 四大篇章,串联起红粱演进史与美酒情缘。非遗展演的华彩、乡土歌舞的飞扬、特色美食的馨香,让嘉宾在烟火气中触摸黔北丰收的律动。

“红缨市集”人头攒动

暮色四合,高粱香与烟火气交织升腾,茅台以一场融合地域特色的“红缨丰收宴”盛邀四方:长桌逶迤,精心烹制的乡土佳肴尽展黔北至味,盏中琼浆与乡土风情在席间悠然唱和。杯箸轻鸣间,那来自大地的深厚馈赠与茅台酒文化的隽永神韵,在宾客的舌尖上流淌、心尖上共鸣。

“茅台发轫于酒,根植于农耕文明。”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在致辞中说,这场活动既是对粮农的感恩,更是对每一粒种子的致敬。

茅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莉致辞

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则建言:“红缨子高粱承载历史、民俗、生态、景观四重价值,茅台正推动其活态传承,若能申报中国首个高粱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乃至冲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通过申遗深化系统性保护,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农耕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质” 胜宣言 种芯迭代育新粱

通往主会场的田间小径上,“质量宣言”打卡点的文字掷地有声:“当产量与质量发生矛盾时,产量服从质量;当效益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效益服从质量;当速度与质量发生矛盾时,速度服从质量;当成本与质量发生矛盾时,成本服从质量。”

田间小径的“质量宣言”打卡点

这四句朴素的宣言,是茅台“质量是生命之魂”信仰的直白表达。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根基。活动现场,红缨子 “519” 第七代高粱种的发布成为焦点——张德芹与闵庆文等嘉宾上台共同启动这一新品种,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红缨子 “519” 第七代高粱种发布

“相较前几代品种,‘519’实现了三大革命性突破。” 茅台集团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介绍,其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至210.1厘米,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完美适配机械化收割,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亩产逆势提升至 367.55公斤,支链淀粉含量达99.00%,单宁含量降至1.37%。

高粱是酱酒的“芯片”。2022年,茅台启动“种子计划”,以红缨子公司为主体进军种业,近三年科研投入超1200万元,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引入分子育种技术,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12项,获“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如今,红缨子高粱已入选全国十大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典型开发案例,通过全国首批种子认证,正式纳入国家种业体系。

这粒“种子芯片”正书写乡村振兴答卷:在全国10余省(区、市)推广种植超3000万亩,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累计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100 亿元。

红缨子高粱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100 亿元

不只是产业带动,专家们更从其中读出农耕智慧。闵庆文指出,赤水河谷的坡地轮作制让高粱与其他作物交替生长,深根系固土保水,浅根系固氮养地,形成了“种高粱就是守家园”的生态智慧。

贵州省农科院旱粮(高粱)研究所所长张立异则点赞茅台的绿色闭环:“酒糟变有机肥、饲料、生物质沼气,实现了‘从红粮到酒香,从酒糟到粮田’的循环。”

活动的专家对话环节

“一粒种子,是这片土地收获的希望。”王莉表示,助农丰收是茅台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茅台通过积极布局酿造原料研究,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集“育、繁、推、研”于一体,以全方位技术保障托起乡亲丰收期待。

反哺情深 红穗摇出幸福歌

一粒红缨子,酿出茅台万千风味,更酿就万家幸福。

“茅台根在农业、生产在工业、销售在服务业,但始终坚持反哺农业。”张德芹的话道出初心:茅台生长在大山,注定有“山”一样的担当和责任。

活动现场

这份担当,体现在茅台为粮农构建的保障网中:订单种植打消销售顾虑,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降低成本,定价收购确保收入,农业政策性保险兜底自然灾害损失。自2003年起,茅台高粱收购价从2元/公斤稳步提升至11.2元/公斤,让粮农的汗水有了更实在的回报。

“企业订单农业是种粮收益保障的最优解。”中国农科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评价,茅台 “三免一保”契约将乡村振兴要求转化为企业责任,既筑牢原料根基,更打造了“特色产业反哺农村”的可复制样本。

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高粱基地

田野间,粮农的增收故事最是动人。

长岗镇的母应国2003年将15亩地全种上红高粱,首年5000斤高粱换得7000元,这份收入支撑起三个孩子的大学梦,2022年更助他建起三层新居;

九仓镇的徐付生从浙江返乡后,2017年首季收4000斤高粱进账2万多元,如今成了“土专家”,2024年7400斤高粱收入超4万元;

喜头镇的王满2022年成立合作社,四年间将承包地从185亩扩至610多亩,带动30多位同村姐妹致富,基地年用工3600多个,仅工资就发放72万元。

……

活动现场,随意一位粮农都能讲述红缨子带来的家庭改变。

丰收荣光终归于耕耘者。此次活动上,王满获颁2025年度“红缨之星”,徐付生、冯弟进、母应国、王宗龙等16 人获“匠心粱农”荣誉,他们的故事,是红缨子高粱滋养山乡的生动注脚。

丰收晚会上,16位粮农荣获“匠心粱农”荣誉

“茅台酒何止是酿出来的?更是从泥土里、从万千粮农汗水中种出来的。” 一位经销商代表的感叹,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通过一粒种子联动各方,构建共赢生态,让红缨子生生不息。”王莉的话,勾勒出这份事业的长远图景。

当晚,丰收晚会在融合苗岭歌笙与安顺地戏的《舞丰年・鼓乐山河》中启幕,《曲韵流沙》《穗浪梯田》等节目再现茅台踩曲、下沙技艺,让高粱地化作文化秀场。这些充满黔北气息的表演,既展地域魅力,更显茅台对粮农的敬意与反哺乡土的担当。

丰收晚会现场

红缨子摇曳的丰收图景,是茅台走向世界的深沉底色 ——这里有对大地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更有“顺天敬人、明理厚德”信仰的生动诠释。

年复一年,粮农们用汗水书写“盛夏千竿绿,秋来万穗红”的诗行,而茅台与这片土地、这群耕耘者的故事,正续写新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勋 周清 刘显玉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黄锐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