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板精神”筑牢新时代国防“精神长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7:37 1

摘要:1938年11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张云逸、徐海东、邓子恢等率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第四支队挺进皖东地区,经过一番艰苦奋战,以原四支队八团为基础扩建的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四、五两个支队由原来的五千人发展到一万余人。为了

英雄丰碑 屹立江淮

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

1938年11月,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张云逸、徐海东、邓子恢等率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和第四支队挺进皖东地区,经过一番艰苦奋战,以原四支队八团为基础扩建的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游击根据地,四、五两个支队由原来的五千人发展到一万余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原局决定成立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校址在天长县(今天长市)的汊涧镇。该校有学员近千人,为部队培养基层干部,这就是抗大八分校的前身,也是后来组建抗大第五分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1月28日,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进行整编。原江北指挥部所属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改编成新四军第二师。由张云逸副军长兼师长,罗炳辉为副师长。为了加强二师和根据地建设,根据华中局和军部关于各师、各根据地应建立抗大分校的指示,1941年5月4日,二师以原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留在淮南的一个大队为基础,在天长张公铺成立抗大八分校,后因日军扫荡,八分校由张公铺经铜城迁至龙岗镇正规化办学,直至1943年秋离开龙岗到葛家巷。抗大八分校由张云逸兼任校长,罗炳辉兼任副校长,冯文华任教育长,高志荣任政治部主任。1942年8月,华中总分校召开教育会议时,陈毅军长曾表扬过八分校取得的教学成绩。在四年多的时间内,八分校为二师培养出二千五百多名具有一定军政素质的干部,为加强部队建设作出了贡献。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门板精神”筑牢新时代国防“精神长城”

“在今后的武装工作中,我们要把以苦为荣、以战为本的‘门板精神’融入血脉,摔打本领,锻造出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7月24日,天长市人武部组织全体专武干部,赴抗大八分校旧址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大家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烽火岁月,在艰苦印记中深刻感悟军民同心、矢志报国的“门板精神”。

此次活动旨在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引导全体人员铭记历史、汲取力量,自觉将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融入血脉,转化为献身国防动员事业、履行练兵备战主责主业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岗位上续写忠诚与担当。

以“门板精神”为练兵备战的底色

“1942年春天,将军就站在这里讲梅花桩战术。”讲解员赵倩轻触电子屏,全息光束瞬间点亮展柜。弹痕累累的木板上浮现出动态影像:罗炳辉将军手握炭笔,正勾画伏击战术图。大家正要凑近看, “子弹从屋顶飞过,他教战士们把每间民房都变成战斗堡垒。”声纹复原系统随即响起当年的讲课声,展厅里回荡着铿锵誓言,“门板就是我们的战地黑板!”

原来,1941年5月,皖南事变阴云未散,为了培养新四军干部,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建校。4年多的时间内,抗大八分校共培养出2500余名军政干部,为抗日队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当时校址选在龙岗镇,看中的不仅是水网密布的天然屏障,更是这里‘一张门板可做黑板,一片芦苇荡能当课堂’的地理优势”。赵倩说,当日军扫荡的警报响起,师生们将门板战术图卷起,背着青石阶上的课桌椅,在半小时内完成从教室到战场的形态转换。

如今,硝烟散去,这扇看似普通的门板,成了抗大八分校“以战教战”精神的活化石,承载着抗大八分校学员与根据地群众“同铺共眠、血肉相连”的厚重历史,更熔铸了军民同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门板精神”,天长市人武部将其化为练兵备战的坚实底色。

续写新时代鱼水深情的“门板情谊”

据赵倩介绍,门板战术图外还有另一张隐形地图——群众路线,即学员们帮百姓抢收庄稼时,罗炳辉手把手教农民“间作套种法”;警卫员在厨房帮工时,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给炊事员听;当地百姓被校风感召,自愿捐出百亩良田作操场,这块土地后来成为“抗大精神”的播种田。1945年撤离龙岗镇时,学员们把培育的稻种分发给农民,这些种子在淮南大地生长出“越抗越大”的丰收图景。

“时光流转,这种精神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赵倩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红色基因对社区的滋养——抗大八分校纪念馆带动龙岗社区快速发展,生态宜居,景色优美。周边兴起十余家“抗大主题”民宿与土菜馆,高邮湖的银鱼炖豆腐与革命故事共同飘香,特色农产品芡实果、藕粉、菱角等,实现线上线下双丰收,居民收入日益增多。

“这些都是鱼水深情的生动注脚”。据天长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积极协调解决军属“后路、后院、后代”难题,架好军地“连心桥”,组织民兵参与地方乡村振兴与抢险救灾,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门板情谊,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创新教育筑牢全民国防的“精神长城”

自2008年建成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抗大八分校旧址的参观人数逐年增加,2023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人数约32万人次。近10万名中小学生在此接受了“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抗大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门板虽简,精神永存。它是最鲜活的教材。”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抗大八分校旧址与“门板精神”如今已成为浸润人心的课堂,接下来将深挖其精神内涵,引导全民特别是青少年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把爱国拥军的种子播撒心田,筑牢全民国防的“精神长城”。

滁州学院大学生走访抗战老兵

抗大八分校纪念馆里的爱国主义教育

青春宣言

我的青春,在洞库的荧光屏上跳动,在沙盘推演的无声战场里奔涌。三年“零失误”的操作履历,不是冰冷的纪录,是“门板精神”在钢铁阵列中的铿锵回响。我愿以青春为燃料,点燃蛰伏的雷霆;以热血为坐标,校准必胜的弹道。让门板精神在沉默的发射架上,化作撼天动地的宣言:我的战位无退路,我的忠诚即精度。

□火箭军某部战士 唐业颖

在滁州这片热土上,新四军抗战历史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深深铭刻在我的心间。半塔保卫战中,五百勇士“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纪念馆里锈迹斑驳的步枪、泛黄却字迹清晰的日记等,无不激励着我投身军旅,成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革命军人。十年军旅生涯,磨砺了我的意志,坚定了我守护山河的信念。我的青春,因手握钢枪、肩负使命而熠熠生辉,红色印记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生命中最闪亮的篇章。

□安徽省军区某中队战士 冯丽娟

我的青春,在密密麻麻的体检数据里跳动。那浸透岁月的抗大“门板精神”,早已融入血脉——它不仅是肩扛门板、舍生支前的勇毅,更是千挑万选、精诚所至的担当。八年“零退兵”,这不是冰冷的数字,是责任在心头反复淬炼的印记。我深知,每一份送往军营的档案,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托付、一扇国门的重量。我愿化身最严苛的“守门人”,严把思想关,细察身心弦,为钢铁长城甄选最优质的基石。这战位,就是我的门板;这责任,就是我的冲锋号。

□天长市人武部参谋 纪晓天

我的青春,在烈日下的防汛大堤上流淌,在寒风里的村庄巡逻路上闪光。一身迷彩,两肩责任,家园安宁就是我的冲锋号。英雄不只在远方战场,更有寻常巷陌挺身而出的平凡脊梁。我甘做乡亲们身边最朴素的“守望者”,因为那浸透汗水的迷彩背影,正是我们这一代民兵献给红土地最深沉的青春回响。

□天长市汊涧镇汊涧社区民兵连长 虞海峰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