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上学,想到作业和考试就头疼……”学习困难门诊里的眼泪、困扰与希望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7:50 1

摘要:这位小女孩叫小紫,曾是班上的佼佼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然而,四年级的一个转折点,让她的学习之路陡然变得艰难。成绩下滑,补习班频次增加,却收效甚微。小紫渐渐抗拒学习,逐步发展到一听到“上学”就撕心裂肺地哭喊,目前已休学1年多。

“我真不想上学,想到作业和考试就头疼……”

2025年7月末的一天,北京某社区活动中心。一个小女孩缩在沙发角落,双手紧紧攥住已经发皱的衣角,眼睛看着地面。

这位小女孩叫小紫,曾是班上的佼佼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然而,四年级的一个转折点,让她的学习之路陡然变得艰难。成绩下滑,补习班频次增加,却收效甚微。小紫渐渐抗拒学习,逐步发展到一听到“上学”就撕心裂肺地哭喊,目前已休学1年多。

她的故事,是无数学习困难孩子的一个缩影,日前,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走近了他们。

眼泪:孩子,你怎么了?

工作日的清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外的走廊上,聚集着不少候诊的孩子和家长。

来自辽宁的小航一家正焦急等待。

17岁的小航低着头,沉默不语。

小航的父亲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表示,趁着暑假来北京旅游的机会,他想“顺道”带孩子来看看。“别的孩子都在埋头冲刺,就她天天心不在焉,听说好多家长都带娃来查,说不定能查出点问题,听听医生建议,让她收收心。”

北京儿童医院,等待认知测试的家长和孩子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五年级的朵朵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她因识字慢、抄写生字时经常漏笔画或颠倒顺序,被老师说“不认真”。朵朵妈妈非常担心,孩子近期出现抗拒上学的情绪,早晨赖床、抱怨肚子疼,撕作业本。在课堂被老师提问时,朵朵也是什么话都不说。

某医院“学习困难门诊”门口,候诊的青少年

小然是一位中学生,初二开始,他因科目增多、学习跟不上,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最终沉迷网络游戏。“我真的很讨厌学习,学了也不会,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找到成就感。”小然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坦言。小然在网络世界沉迷,让家长感到绝望。劝导、打骂、限制上网、没收手机……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无济于事。

在各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中,还有一些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的孩子。小宇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碰碰那个,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跑出去了。就算坐下的时候,他也会抠手、找东西涂画,根本停不下来。父母十分苦恼,尝试了各种方法,却收效甚微。

这些案例背后,隐藏着一个让家长焦虑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习困难。它不仅仅是成绩的下滑,更是孩子生理、心理及环境因素交织下的综合表现。

困扰:什么是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

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从事儿童多动症临床诊疗和研究工作30余年的朱海峤表示,ADHD是一种大脑功能发育性的障碍,病因复杂,治疗过程较长。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确诊ADHD的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常被误解为“调皮”或“不努力”,实际上孩子也不想这样,而是大脑功能发育存在障碍。

10岁的霖霖就是这样的情况。他被确诊患上ADHD、抽动症已3年,休学1年。霖霖的父亲对记者说:“他很难集中注意力,老师讲课根本听不进去,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太好,有些同学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甚至说他讨厌……”霖霖爸爸摇了摇头,眼中满是疲惫,“这些年太难熬了。”

随着多动、抽动、情绪失控、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日益明显,本就性格敏感的霖霖,心理压力更大了。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海蓝幸福家联合创始人黄小玉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说:“孩子面对学习困难,表现出的抗拒和逃避,都是他们在向外界发出求助的信号。家长需要及时接收信号、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就前面提到的小然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黄小玉进行了分析:“这通常是因为现实世界无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游戏里找什么,就是在生活里缺什么,比如价值感、成就感、乐趣、和小伙伴的连接等。帮助这样的孩子不能一味打压,而是要加倍理解、陪伴和支持孩子,帮他们重建学习和生活的平衡,比如在现实生活中交到好朋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等。”

特级教师、新疆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严林峰指出,环境因素是学习困难的“催化剂”。不当的教育方式、高压的家庭氛围、缺乏情感支持,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他呼吁家长和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非单一地追求成绩。

希望:营造更加包容、支持与协同的成长环境

门诊医生、心理咨询师、教师等群体,都在关注有“学习困难”困扰的家庭和孩子,用专业的知识和温暖的态度,为每一个家庭点亮希望之灯。

家庭:先看到孩子这个人,再和孩子一起解决学习困难这件事

面对孩子的学习困难,家长往往感到无助和焦虑。黄小玉建议:“要让孩子感觉‘家很安全,我很有用’——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孩子重拾自信。”家长可以这样尝试:首先稳住自己,不把焦虑或其他负面情绪转移给孩子;其次学会接住孩子,允许孩子有情绪、适当释放情绪;再学会倾听和理解孩子,而不急于改变孩子。这样一来,先和孩子建立和改善关系,再帮助孩子提高学习,通过提高学习动力、改善学习方法和优化学习习惯,让孩子更愿意也更会学习。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国平认为,如果家长把孩子休息的时间安排得很满,不给孩子自主的时间,虽然一时的成绩可能上去了,但心理上的成长需求没有得到发展,问题可能会滞后出现,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加剧学习困难。她建议,家长可以适当“放权”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动性;还可以和孩子聊聊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帮助孩子发泄情绪,建立起家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学校:营造包容与支持的校园氛围

严林峰认为,我们需要尊重儿童神经发育规律的、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让学习困难从“问题”转变为孩子成长的“转折点”。他建议,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互助小组等方式,减少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标签化,营造包容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社交信心。例如,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开展了“学习伙伴”计划,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共同学习、互相鼓励,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社会:提供多方协作与资源支持的保障

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ADHD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因为患上ADHD导致上学困难的孩子,朱海峤给出了专业建议:“家长和老师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耐心,通过行为管理、心理干预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帮助他们改善症状,提高学习能力。”

ADHD的诊疗需要医疗、教育、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他建议建立“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三方联动机制,确保信息沟通畅通,责任划分明确。同时,他呼吁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将ADHD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支付目录,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严林峰呼吁媒体减少对“学霸”“神童”的过度渲染,增加对学习困难群体的正面报道,减少社会误解和偏见。社会各界应携手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支持与协同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闪闪发光。

某医院宣传栏中摆放的科普手册

学习困难,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庭的失败。它是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一个挑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克服。正如那些在学习困难门诊中找到希望的孩子和家长们所证明的,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去支持、去引导,每个孩子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来源:燃新闻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