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前些年"互联网+农业"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少农民省吃俭用买了电脑、拉了网线,结果除了用微信聊天,其他功能基本不会用。那些电商扶贫的网店,开张时热热闹闹,没过多久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僵尸店",连登录密码都找不回来了。
农民兄弟最怕的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而是那些看似光鲜却难以落地的"新花样"。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轰轰烈烈开场、悄无声息收场的农业项目。
记得前些年"互联网+农业"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少农民省吃俭用买了电脑、拉了网线,结果除了用微信聊天,其他功能基本不会用。那些电商扶贫的网店,开张时热热闹闹,没过多久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僵尸店",连登录密码都找不回来了。
这次十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从文件上看确实有不少亮点。订单质押贷款要是真能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体育赛事展销要是真能帮农产品打开销路,那自然是好事。但农民最关心的不是政策文件上写了什么,而是这些政策能不能实实在在落地,能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
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张说:"补贴标准年年变,去年种玉米补贴多,大家都去种玉米,结果今年补贴政策变了,价格也跌了,这不是坑人吗?"
说到农产品价格波动,这简直是农民心头的一把刀。去年大蒜价格高,今年全村都种大蒜,结果价格跌到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政府说要搞价格保险,可真遇到灾害时,理赔手续复杂得让人想哭。李婶家去年遭了冰雹,保险公司来人看了看,说损失不够标准,最后只赔了三成。这样的保险,买了跟没买有什么区别?
现在最让人担心的是,一些地方干部为了政绩,把好经给念歪了。直播带货就是个典型例子。县长书记亲自上阵,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直播卖出几百单农产品,媒体争相报道。可热闹过后呢?没有持续的运营团队,没有完善的售后体系,农民还是原来的农民,地里的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这种"表演式助农",除了给领导脸上贴金,对农民有什么实际帮助?
乡村振兴不能搞成"一阵风"运动。农民要的不是眼花缭乱的"创新",而是稳定的政策预期和可持续的增收渠道。比如粮食补贴,能不能提前三年公布标准?让农民心里有本明白账。比如农产品价格,能不能建立更完善的市场调控机制?避免"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恶性循环。再比如农业保险,能不能简化理赔程序,提高赔付比例?让保险真正成为农民的"定心丸"。
订单农业本是个好模式,但关键要看执行。有些企业跟农民签了订单,市场好的时候就找各种理由压级压价,市场不好的时候干脆违约不收。这样的订单,签了比不签还让人糟心。如果真要推广订单质押贷款,就得先建立严格的信用体系,让违约的企业上黑名单,让守约的农民得实惠。
体育赛事展销这个点子不错,但要注意持续性。办一次展销会容易,难的是建立长期的产销对接机制。与其花大钱请明星办活动,不如把这些经费用来培训农民的电商技能,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这些工作可能没有办活动那么显眼,但对农民来说更实用。
说到底,为农民办事要少些花架子,多些实在货。别老想着搞什么"创新举措",能把最基本的几件事做好就不错了:让农民知道明年种什么能赚钱,让农产品卖得出好价钱,遇到天灾人祸时有保障,需要资金时能贷到款。这些事看起来不新鲜,但真要件件落到实处,比搞十个"创新项目"都管用。
乡村振兴不是靠几个热闹的活动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农民不怕流汗,怕的是白流汗;不怕吃苦,怕的是吃哑巴亏。当干部的要少些急功近利,多些长远谋划;少些表面文章,多些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农民兄弟的信任,才能真正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好。
来源:田园村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