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去年六月,当我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抬头时,绝不会想到,一场与毒品的暗战,正通过无数年轻人的指尖悄然蔓延。
我是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去年六月,当我在堆积如山的案卷中抬头时,绝不会想到,一场与毒品的暗战,正通过无数年轻人的指尖悄然蔓延。
这种被列入管制目录的新型毒品,正披着“电子烟弹”的外衣,在短视频平台疯狂窜流。当我第一次看到那些隐晦的暗号,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
在梳理6起类案时,22个涉毒导流关键词如幽灵般浮现。这些暗语迭代速度之快,堪比病毒变异。更可怕的是,当我在平台搜索这些词汇时,系统竟畅通无阻的让我找到了相关涉毒短视频。
平台的初审机制像张破旧的渔网,大鱼小鱼漏得精光。那些躲在私信里的交易,那些用谐音梗、表情包传递的罪恶,堂而皇之地从审核员眼皮底下溜走。
提审时,犯罪嫌疑人曾冷笑:“你们查得完吗?这个平台每天上亿条视频。”这句话像根毒针扎在我心里。当算法成为犯罪温床,当流量裹挟着毒烟在指尖蔓延,我们该如何守护这片数字疆土?
在审判庭的冷光下,法槌砸向实木台面的“咚”声,让刑期具象成冰冷数字。我看见的不仅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坠落轨迹。
旁听席上,那位拄拐老妇颤抖的银丝比任何控诉都更具冲击力——她的孙子,正是那些被“合法上头”话术诱骗的青少年之一。那一刻,我顿悟:司法惩戒从来不是终点,将防线前移至算法底层逻辑,才是数字时代的必答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斩断那些伸向无数家庭的毒爪。
基于案件审查报告的深度研判,我系统梳理出平台治理的三大症结:短视频内容审核机制不健全,难以抵挡涉毒信息的指数级蔓延;公众监督力量长期沉睡,未能形成群防群治的监管合力;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敏感性不高,对潜在的涉毒风险毫无察觉,甚至在无意间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迅速行动。在综合各方专业意见后,我院依法向平台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给AI审核模型植入“毒语词典”,让机器比人更早识别恶意;开通多元化监督举报通道,把千万用户变成监管触角;给员工开法治课,让技术不再冷漠中立,而是成为正义的助力。
一个月后,当收到平台的整改回复时,我的指尖在“涉毒关键词库扩容至6000条”“双通道举报机制”“24小时人工复核”等条目上久久停留。
更令人欣慰的是,检索涉毒暗语时,取代暧昧视频的是骤然亮起的“法治弹窗”,猩红弹窗如界碑矗立,在数字疆域的边界线上烙下永不褪色的守护印记。
作为检察官,我的武器是法律文书上那些掷地有声的字句。每个标点、每行文字,都是正义之矢,直击罪恶要害。
在这片数字洪流中,我愿做永远在线的“清道夫”,让阳光洒满直播间,让防毒拒毒的正能量充盈短视频,让正义之光永耀数字苍穹。
来源:鄂检在线
来源:湖北省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