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欣赏沙画、琉璃、剪纸、面塑,体验传统漆艺的飘漆、戗金与镶嵌技法……5月20日上午,在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工坊,40余名非遗传承人、新兴青年及高校学生一同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当天,由共青团山西省委社会联络部、共青团晋中市委和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
欣赏沙画、琉璃、剪纸、面塑,体验传统漆艺的飘漆、戗金与镶嵌技法……5月20日上午,在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艺术工坊,40余名非遗传承人、新兴青年及高校学生一同沉浸式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当天,由共青团山西省委社会联络部、共青团晋中市委和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团委共同组织开展的“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活动暨新兴领域青年“青社学堂”培训班(非遗专场)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举行。漆艺、沙画、琉璃、剪纸、面艺、布艺扎染等6类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学子交流互动,共绘成长“同心圆”。
工匠精神传承非遗之美
活动中,参训学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6日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和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重要回信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教育引导大家要坚守传承,守护匠心,以工匠精神、精益技艺传承非遗之美,讲好非遗故事。同时,要将传统手工艺逐步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探索发展新风尚,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吸引和培养更多青少年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让在场学员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山西实际,挖掘山西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建设,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魅力,赋能山西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西实践迈出新步伐。
传统技艺拉近青春距离
漆艺,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飘漆技法常见于漆画,是以浮于水的稀释剂调和大漆,以点、甩、弹、划等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为了让参训学员能够快速拉近距离,互动从制作“飘漆漆扇”开始。
活动现场,大家三五人一组,有人提供颜色搭配建议,有人对扇面纹样构图进行精心设计。“我们尝试不同的入水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水波纹样,每一把扇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家纷纷动手实践,调制漆液、配色构图、滴漆成形,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心与技艺,现场气氛不断升温。轻松活泼的互动,让青年们在游戏中体味乐趣,在协作中增进友谊,彼此在漆艺实践中迅速建立情感联结,点燃现场活力。
随后,曾受北京冬奥会组委会邀请、冬奥会大型地面沙画《北京欢迎您》表演者、朔州市地面沙画非遗传承人刘夏玲以手为笔,以沙为墨,以沙画台为纸,为大家展示了《古韵中国》沙画表演。她以灵动、细腻的手法,动态呈现了古韵中国之美,让参训学员现场感受到瞬间美。
表演结束后,刘夏玲分享了自己对沙画的深刻理解,她说:“沙画是一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既包含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坚守,也涵盖对现代创新的探索,是‘活态传承’的艺术,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我们努力通过动态表演、互动体验,让非遗‘活’起来;通过工作坊、社交媒体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让非遗‘年轻化’;通过参加文化交流等方式,努力使沙画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新名片,让非遗‘走出去’。”
“作为新时代青年漆艺传承者,我们肩负活化传统文脉的使命,应扎根传统技艺研习,在髹涂雕嵌中体悟东方造物智慧,以当代视角重构漆艺语言,用材料实验、跨界创作回应时代审美。”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何雨欣表示,新时代青年要深入民间考察漆工绝技,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工艺数据库,借助新媒体拓宽传播路径,以匠心守护文化基因,用创新思维解构传统边界,使千年大漆艺术在生活美学的土壤中重绽生机,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
现场体验千年戗金工艺
为了让参训学员更深入地了解漆器技艺,山西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文讲解了漆艺的历史和工艺变迁。
江文介绍,我国传统手工艺中称得上“国粹”的,莫过于漆工艺、陶瓷工艺与丝织工艺。据考证,中国最早的漆器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技艺就有400多种。漆器在古代为我国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在现代出口创汇时期赢回大量外汇。2006年,大漆髹饰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有了理论基础,江文开始指导参训学员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漆艺中髹饰技艺——戗金技法与蛋壳镶嵌技法。
戗金工艺是一种在漆器上刻划出金色线条、细点的装饰技法,需在漆器表面刻划阴纹,再填敷金箔或金粉,工艺流程包含制胎、髹漆、推光、描绘图案、锥刻纹样、填漆、撒金等步骤,通过刀具在漆层表面根据描绘纹样精准雕琢线条,形成纤细纹路,最终呈现金属光泽与漆色对比。而镶嵌工艺是将螺钿、蛋壳、玉石、骨角、金属等异质材料嵌入器物表面,通过材质色彩与纹理的组合,形成平面或浮雕图案。
活动现场,参训学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体验了戗金工艺和镶嵌工艺。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大三学生卢子为体验的是戕金技艺,她小心翼翼地顺着描绘好的蝴蝶纹样进行雕琢,尽管非常小心,还是会有小瑕疵。“我是学设计的,平时都是用电脑绘图,今天拿起刻刀,才知道雕刻有多么的不容易。”卢子为说。
传承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漆艺体验结束后,参训学员分享了培训收获。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辅导员、艺博辅导员工作室的史圣洁感慨道:“作为青年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构筑青春与时代的对话桥梁。戗金工艺的精雕细琢,恰似青年思想的雕琢;镶嵌工艺的多维融合,正如青年成长的多元赋能。我们应当引导青年将传统智慧转化为创新动能,让文化自信成为夯实青年担当的坚实根基,携手培育既有文化根脉又具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民族的根脉。团省委以兴趣爱好、专业技能、学习成长等作为纽带,为非遗传承人和高校师生搭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将有益的社交化作个人发展的助力,让我们受益良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太原苏氏琉璃第十七代区级传承人张珺靓讲到,作为青年非遗传承人,将会继续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工作,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晋中大久美术馆的安俊祯表示:“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坚守深深激励着我,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让我看到了大国领袖对青年的关怀。作为立志成为一名非遗传承人的青年美术教师,我要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在基层中寻找好的故事,积累艺术创作的宝贵素材。要用艺术作品、非遗作品记录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画卷,用青春之笔,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
此次活动还依托“微博校园”直播平台搭建非遗专场小程序,活动线上直播观看达7.8万人次,网友互动频繁,纷纷点赞、留言,感叹非遗之美。此外,非遗专场小程序还提供线上互动、课后分享等板块,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交流平台。
此次“青社学堂”非遗专场的举办,是共青团组织着眼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具体举措,旨在帮助新兴青年群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中提升文化素养,汲取创作灵感,发挥特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新兴青年群体深入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深度体验,帮助青年在触摸文化根脉的过程中,锻造出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注入青春动能。”活动组织者表示。(本报记者 郭丽菲 通讯员 高雄兵)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