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与国门近在咫尺,可钱学森和蒋英夫妇的脸上却没有一丝舒缓。二人非常清楚,从罗湖下船后到海关大门这段300米长的大桥道路,很有可能是特务们最后的伏击地点,因此他们必须提高警惕,谨慎应对。
1955年10月8日,历经千难万险的钱学森一家四口乘坐的轮船抵达了深圳罗湖。
虽然与国门近在咫尺,可钱学森和蒋英夫妇的脸上却没有一丝舒缓。二人非常清楚,从罗湖下船后到海关大门这段300米长的大桥道路,很有可能是特务们最后的伏击地点,因此他们必须提高警惕,谨慎应对。
1955年回国途中的钱学森一家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方曾用尽各种手段来阻止钱学森一家回国,从拘留到审讯,从软禁到监视跟踪,为了将这位能抵五个师的尖端人才“留”在美国,他们索性撕下了所谓“民主”、“人道”的虚伪面纱,用一些不光彩的旁门左道来对付一位科学家。
所幸的是,钱学森和蒋英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成功将信件寄给比利时的妹妹蒋华,由蒋华转寄给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最终将这一“铁证”交到了周总理手中。
周总理当即将信件交给正在日内瓦与美方谈判的中方代表王炳南,从而驳斥了对方所谓的“中国留学生不想回国”论点。经过多轮磋商,双方最后达成了以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战俘来交换一批在美中国科学家的意见。
这就意味着,钱学森的回国之路被提上了日程……
越是深知回国机会的来之不易,钱学森和蒋英也就表现得越紧张,生怕在最后一刻出现问题。果真那样,他们这5年多为归国所做的努力就将白费了。
早在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就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美国军方更是称他所掌握的美国导弹工程核心机密足以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要知道,当时的美国陆军,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个师。
此外,钱学森还享有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甚至能查阅保密等级最高资料的权限。也正因他的知名度太高,民国政府派出著名物理学家、曾是钱学森老师的叶企孙充当“说客”,劝说钱学森回国。
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
不过,钱学森却以“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不想为腐朽的民国政府服务”为由,婉言谢绝了老师的邀请。
这样一种为国做贡献的理想,从他早年毅然放弃了老师推荐的绘画、计算等专业,转而考入交通大学学习铁道机械工程就已经开始了。
日本全面侵华后,钱学森目睹中国军民在日军先进的战斗机和空中作战能力面前伤亡惨痛的教训,开始认识到航空救国要优于铁道救国的现实。于是,他在一边学习铁道机械工程的同时,一边自学航天工程知识。
这是一条非常艰苦的路,尤其在当时中国国内技术能力和教育水平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深感求知受限的钱学森萌生了去美国留学的想法。1935年,24岁的钱学森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名额。
在美国,钱学森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麻省理工航天工程的硕士学位。毕业后的他因国内战乱不断,又继续选择了留在美国进修,同时等待回国报效祖国的机会。
进修期间,他辗转于美国各大名校,并一路直冲到了五角大楼。而完全学成之际,也就到了他做好准备回国之时。尽管在此后面临着长达5年的监禁岁月,但钱学森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
这一时期,他先后发表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这两本著作,还曾在美国科学界引发了一次不小的震动。
钱学森著《工程控制论》
之后,钱学森在周总理和外交部们的全力斡旋下得到了归国批准,但对美方太过了解的他十分清楚,同意他们回国只是第一步,不排除后面回国途中遭遇各种“突发事件”。
或许是心有灵犀,归国前的钱学森收到了一封以父亲钱均夫的名义发来的电报,内容简洁明了,只有一句话:“一定不要中途下船,抵达目的地有专人接应。”
很显然,这趟回国之路注定不会那么平凡……
登船之前就有心理准备的蒋英,在回国游轮上的21天里,无不全神贯注地留意着船上的往来人员,生怕有人对钱学森做出不利举动。到达最后一站时,蒋英甚至做好了牺牲所有人来确保丈夫平安的准备。
她俯身对7岁的儿子钱永刚告诫道:
“如果有子弹射向爸爸,妈妈会为他挡子弹,你也要替爸爸挡子弹,因为你的爸爸比任何人的生命都重要。”
好在整个过程有惊无险,钱学森一家顺利通过了共和国海关大门,与负责接应他们的人顺利会面。
回国后,钱学森被安排到中科院工作,并迅速投入到筹建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来。也正是在这期间,钱学森有机会与父亲团聚并提及回国前他发给自己的那封提示电报。
回国后的钱学森与毛泽东
岂料父亲听后却非常诧异地表示,自己从未给他发过任何电报。一时间,几人面面相觑,纷纷开始猜测这封电报究竟出自谁的手笔。
而这个问题,直到31年后的1986年2月,一位名叫金无怠的美籍华人在狱中自杀身亡,谜团才被逐渐揭开。原来,金无怠表面上是美国中情局对外广播情报处翻译人员、美国东亚政策研究室主任,但真实身份却是我国的王牌红色特工。
正因为他能接触到美方的核心机密,且自身能力出众,因此在钱学森归国之时,他曾接到上级要求护送钱学森归国的秘密指示。接到任务后的金无怠,第一时间就以钱学森父亲的名义给他发了那封“不要下船”的电报。
毕竟,一来他清楚美蒋特务随时有可能在他们下船的间隙施以毒手;二来自己早已提起在船上各个角落安插了保护人员,只要他们在船上,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只是,这一切在金无怠被捕并自杀前,并没有人知晓个中细节脉络。
金无怠原本已经于1981年7月退休,因工作表现出色,退休后的他依旧担任中情局顾问。但由于叛徒人员俞强声的出卖,金无怠不幸于1985年被美方逮捕,并于1986年2月21日在狱中以塑料袋套头自杀,时年63岁。
了解前后来龙去脉的钱学森,对金无怠昔日的帮助甚为感激,却也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叹息……
在中情局工作期间的金无怠(左)
回国一周年后,钱学森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4年后,在钱学森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顺利试射。
不久后,中苏关系恶化,在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走所有资料的情况下,钱学森率科研团队,从零开始,又成功于首颗原子弹爆炸的当年试射了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试射成功……
作为尖端科技领域的带头人,钱学森的名字也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科研成果突破而被载入史册。
2009年10月31日,98岁高龄的钱学森因病逝世。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是:中国的长远发展。
影视作品中的钱学森(右)
看似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无时无刻不再提醒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为、有识、有志者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