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洋房”主题沙龙在昆明举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7:15 1

摘要:8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地产思想沙龙——“消失的洋房”于昆明盛大举办。活动由中通·联大书山项目主办,昆明市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协办,旨在聚焦“洋房正在消失”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城市发展语境下的人居理想与产品价值,激发行业共识与市场新思考。

8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地产思想沙龙——“消失的洋房”于昆明盛大举办。活动由中通·联大书山项目主办,昆明市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协办,旨在聚焦“洋房正在消失”这一现象,深入探讨城市发展语境下的人居理想与产品价值,激发行业共识与市场新思考。

洋房消失的背后,是市场的选择,还是消费偏好的转移?

洋房”项目有些久违的亲切,在昆明房地产市场的迭代演进中,“洋房”这一承载着低密居住理想的产品,在昆明主城区的市场情况来看,呈现出供需关系紧张、存量持续下降的趋势,目前市场供应的洋房产品为数不多,其稀缺性日益凸显。

根据昆明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秘书长周敏坦言,自2020年起,容积率低于1.6的住宅用地仅成交12宗,可建面积仅28万平方米。低密度用地供应的稀缺直接导致洋房产品逐渐减少。从小高层项目的供需情况看:2021年至今年7月新供面积仅为161万㎡,同期销售面积为215万㎡,供需关系紧张。洋房市场的供应端持续收缩,直接导致购房者的选择空间不断压缩。

在库存方面,自2021年以来,洋房存量从100万㎡下降至目前的43万㎡,而真正具备区位优势、景观资源或产品力的优质可售房源接近见底。存量见底,稀缺性凸显。就“以需定产”的开发原则而言,客户的选择才是市场需求的直接反馈,洋房库存的持续降低也印证了市场真实需求所在。

土地供应、产品供需、库存变化共同构筑了洋房稀缺性资产的“刚性现实”。

“洋房不是奢侈的代名词,它承载的是一种‘理性且美好’的生活方式。”昆明楼市主理人文锋指出,当城市开发从“量的供应”走向“质的优选”,我们更应当思考如何为城市保留低密、温和、有尺度感的栖居空间,“它未必是最多人选择的,但它可以是最值得被留下的。”

两场圆桌对话,厘清“洋房存在”的价值答案

本次沙龙特别设置两场圆桌话题:

第一场“消失的洋房”,针对洋房的稀缺趋势与市场接受度展开讨论。

昆明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秘书长周敏用数据表示,洋房供应减少的核心原因是城市规划及土地成交结构的变化。对此,昆明楼市主理人文锋也表态,洋房的减少是市场供应的主动压缩所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并非自然的淘汰。在供应端,洋房确实在“消失”;但在需求端,在购房者心中,它从未走远。

至于回归,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云南财经大学品牌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高阳认为,洋房会回归,但不会简单回归。未来属于善用产品创新为居住空间注入情绪价值、激发生活多巴胺的产品。

未来的洋房市场,将是“匠心”与“创新”的较量。昆明房地产开发与经纪协会秘书长周敏她强烈呼吁昆明房地产市场能出现更多“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的 “好房子”,成为定义城市高端居住标准的“终极密码”。

在第二场“洋房的价值”环节上,北京中鸿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张羽强调:洋房往往拥有更优质的资源禀赋,这是好生活,好房子真正的本源,而人们对好生活好房子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

云南严选好房创始人、凯盛专家地产咨询师、金融地产投资分析师刘海风则补充:“从金融模型看,洋房的存量稀缺注定带来保值力,叠加下行周期的对冲效应,对高净值人群反而更有吸引力。”

而作为真实居住者,摄影师小野老师则用一句话表达她的选择:“洋房的本质是生活的诗学,让时光慢下来,沉浸当下的沉浸,感受当下的感受。”

洋房不是复古情怀,是为城市留下宜居余地

本次沙龙通过系统梳理洋房消退背后的逻辑,挖掘其存在的真实意义,为行业、为消费者、也为当下城市人留下一段思考。洋房也许正在消失,但它所承载的理想生活,仍值得被认真谈一谈。

活动主办方联大书山营销负责人张晶晶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并非要为某一种住宅‘摇旗呐喊’,而是希望通过今天的沙龙,唤起行业与市场对‘理想居住’的重新关注。城市发展需要速度,但也需要温度;高楼可以拔地而起,生活却不能压缩进容积率里。”

“在城市更新与人居转型的新阶段,好的产品不该被边缘,真正改善型的需求应该被看见。”张总表示,“举办这场沙龙,就是希望集结各方声音,去重新审视洋房的价值,也让大家看到,它依然是市场不可替代的一种栖居方式。”

据了解,作为活动发起方的中通·联大书山,是昆明第一个新规四代宅洋房产品,以约2.1容积率,最高约252%得房率,270度空中花园等产品特质,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据悉,项目园林示范区及样板间将于8月上旬开放,敬请关注。

全媒体记者:杨雅棋

编辑:姜蕾

审核:廖治国

二审:钟玲

终审:付晓海

来源:都市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