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8月后,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陆续公布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透过财报可见,全球汽车产业链在美国关税政策波动、汽车智能化转型加速与中国市场格局重塑中经历调整,跨国零部件巨头的业绩也因此呈现显著分化。
记者 周信
进入8月后,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陆续公布二季度及上半年财报。透过财报可见,全球汽车产业链在美国关税政策波动、汽车智能化转型加速与中国市场格局重塑中经历调整,跨国零部件巨头的业绩也因此呈现显著分化。
在美关税冲击下,部分企业通过成本转嫁和本土化政策对冲了风险,另一些则深陷成本压力中;在智驾技术领域,外资巨头面临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势挤压,转型阵痛加剧;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既为企业提供增长动能,也因竞争升级成为业绩波动的“放大镜”。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征,机遇在于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的高景气度,挑战则来自本土企业的竞争升级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
美关税冲击下的分化:转嫁成本者胜出
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成为影响跨国零部件企业上半年业绩的核心变量,不同企业的应对能力差异直接导致业绩的差异。部分企业凭借供应链调整与成本转嫁能力,成功对冲关税压力,将政策冲击转化为短期机会或中性影响。
瑞典的奥托立夫成为关税博弈中的赢家,作为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制造商,该公司第二季度净销售额、营业利润及利润率均创历史新高,调整后营业利润增长14%至2.51亿美元,利润率提升至9.3%。
奥托立夫的核心策略是将美国关税成本转嫁给汽车制造商,其CEO Fredrik Westin直言,美国关税从2%提高至25%后,全球税费成本翻倍至2亿美元,但“大部分已成功转嫁”,并将全年有机销售增长预期上调至3%。
法国的佛瑞亚虽有23%销售额来自北美市场,但通过严格的成本管理与现金管控,美国关税未对其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佛瑞亚上半年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同比增长7.8%至17.6亿欧元,营业利润增长3.1%,营业利润率提升至5.4%。
法国的汽车座椅、内饰等汽车系统的供应商法雷奥则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风险,其从墨西哥运往美国的90%产品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自由贸易条款,法雷奥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表示,法雷奥几乎不受关税影响,尽管公司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4.1%,但北美市场的稳健表现缓冲了欧洲业务的疲软。
关税承压的企业则因供应链刚性或客户结构限制,难以消化政策冲击。LG新能源的业绩呈现“短期红利与长期隐忧”的矛盾,其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涨152.4%至4922亿韩元(约3.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北美客户为规避潜在关税而提前囤积电池的“抢购潮”。
这种短期需求透支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LG新能源首席财务官Lee Chang-sil警告称,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电动汽车补贴的提前结束将给汽车制造商带来负担,可能导致车辆价格上涨,从而减缓北美地区电动汽车的增长速度,明年初电动汽车电池的市场需求预计将进一步放缓。
荷兰芯片制造商恩智浦是汽车芯片的主力供应商,汽车业务贡献了其超半数营收。但受美国进口汽车关税政策的重创,恩智浦第二季度营收下降6%,营业利润下降 23%,叠加持续两年的芯片库存过剩问题,复苏进程受阻。有行业分析指出,欧洲芯片企业对北美市场依赖度高,产能调整滞后,恩智浦在关税博弈中更显被动。
意大利的高性能制动系统供应商布雷博的困境,则是关税与市场疲软的叠加结果,其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降37.4%,营收下降6.2%。布雷博执行董事长Matteo Tiraboschi坦言“地缘政治不稳定与欧美汽车市场危机持续发酵”,关税政策加剧了客户的观望情绪,导致制动系统订单增速放缓。
中国市场的多维影响:智驾竞争与需求替换交织
中国市场既是跨国零部件企业的重要增长极,也因技术迭代与竞争升级,对企业战略构成全方位考验。作为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赛道,也是跨国巨头的战略必争之地,智能驾驶领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博弈尤为激烈。
德国采埃孚的智能驾驶困局与在其华业绩下滑,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采埃孚2024年在华营收占总营收的15.5%,但销售额为64亿欧元,低于2023年的81亿欧元和2022年的77亿欧元。智能驾驶业务竞争力弱化与电动化产品未能匹配中国市场增速(电动车产量增长放缓),是业绩下滑的核心原因。
今年上半年,采埃孚销售额为197亿欧元,息税前利润3.67亿欧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0.3%和42%。上半年除电子与ADAS部门营收微增1.5%,采埃孚的其他六大业务板块均出现下降。即便电子与ADAS部门实现增长,该业务实际上也处于亏损状态。因此,采埃孚成为上半年下滑最明显的跨国零部件巨头之一。
高阶辅助驾驶是采埃孚未来的三大支柱业务,采埃孚也是首家在上海获L4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外资企业,曾推出过一款自动驾驶接驳巴士“People Mover”,但2023年被叫停。
目前,中国智驾行业的格局不断走向稳固,华为、Momenta、卓驭科技、地平线、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中国本土智能驾驶供应商占据了市场多数份额,采埃孚等跨国供应商面临中国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博世和安波福则在中国分别寻找到文远知行和智驾科技作为深度合作伙伴,此举提升了本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采埃孚目前正为其ADAS部门、电动化总成事业部的部分业务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美国芯片制造商德州仪器约五分之一的营收来自中国市场,第二季度其在华营收增长32%。但德州仪器首席执行官Haviv Ilan明确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国芯片竞争对手正在崛起。为了减少对进口半导体的依赖,中国企业一直在积极投资生产。
意法半导体二季度营收下降14%至27.7亿美元,二季度汽车芯片销售额也略低于预期。
彭博行业研究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监管部门可能会强化行业整合力度,中国车企可能会下调车辆交付目标,欧洲芯片制造商可能无法维持其收入复苏势头,预计来自中国的订单还将减少。
美国的智能座舱供应商伟世通上半年净利润下滑8.45%,其首席执行官Sachin Lawande表示:“9.69亿美元的净销售额超季度初预期,但美国市场的电池管理系统销量下滑及中国市场的持续波动,导致公司销售额略低于客户整车产量增速。”
上半年跨国零部件巨头的业绩分化,揭示出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对跨国零部件企业而言,能否在“短期风险应对”与“长期转型投入”间找到平衡,能否精准把握中国等核心市场的需求变化,将决定其在产业重构中的位置。
来源: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