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商业格局瞬息万变,互联网大厂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始终走在创新与变革的前沿。
快手上线借钱自营平台“省心借”
现在的互联网大厂,越来越不务正业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数字经济飞速发展、商业格局瞬息万变,互联网大厂作为其中的重要力量,始终走在创新与变革的前沿。
然而,近两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国内互联网大厂为寻求快速变现通道,渐渐偏离传统业务轨道,将触角伸向诸多与主营业务毫无关联的领域。
尤其网贷行业,出现了不少互联网大厂的身影,就连一向低调的快手,也挤进了这一赛道。
近日,快手旗下借钱自营平台“省心借”正式上线,目前该平台服务正在逐步向用户开放。相较第三方平台,“省心借”贷款利率更低,或主做定价24%以内的贷款合作业务。
同时,快手借钱进一步明确贷款利率区间为年化利率6.1%-24%。此前公开资料显示,其年化利率区间为7.2%-36%。
“省心借”上线后,快手消金业务(即消费金融业务)涵盖导流和贷超。导流即把用户或流量从一平台引导至另一平台,是其主要变现模式;贷超即贷款超市,作为第三方平台聚合多款贷款产品。
从产品角度看,快手消金业务产品线包含快手省心借、快手月付及快手借钱第三方导流。
其中,快手月付是快手金融继现金贷业务场景之后推出的消费分期服务。
一个多月前,快手逐步开放信用支付产品快手月付的消息传出。根据官方介绍,快手月付可用于快手小店内任意消费,最长免息期37天,额度会根据消费、还款习惯等综合评估后不定期调整。
图源:快手月付
如今,随着“省心借”正式上线,快手的金融版图再度扩大。以自营品牌为主,主做定价24%以内的信贷合作业务;以月付产品为载体,拓展场景分期业务;同时依托贷超业务实现流量变现的产品架构已经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快手并非近期才加速融业务布局。
2024 年11月,央行官网更新“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公示”,华瑞富达股东变更为 “成都遂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快手联合创始人银鑫、杨远熙成为其实际控制人。
据了解,华瑞富达专注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产品为“华瑞卡”。而收购华瑞富达,被外界解读为快手入局支付领域的举措。
同年3 月,快手收购广州欢聚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拿下网络小贷牌照;7 月取得上海盛大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收获保险代理牌照。
结合如今“省心借”的正式上线,可见快手布局放贷早有端倪。
话说回来,快手为何要布局自营放贷?
其实,原因很简单,自营放贷更赚钱,相当于自己放贷自己获利。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狭义消费信贷余额达20.5万亿元,未来这一规模将以5.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速持续增长,到2028年将达到26.8万亿元,这意味着消费信贷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用户对信贷服务的需求将持续释放。
图源:艾媒咨询
在这样的市场趋势下,自营放贷模式能让平台更直接地切入增长红利,通过自主运营获取利息收入与服务收益,相比单纯依靠第三方导流模式,能更深入挖掘市场价值,这或许也是快手入局自营放贷的关键原因。
流量见顶的当下,快手的危机感日渐加重,而金融赛道正在成为其突破增长瓶颈的重要切入点。
与其他大厂相比,快手布局金融业务并不算早,大约在2023年前后启动,2024年开始加速布局,今年上线借钱自营平台,只能算是赶上了末班车。
作为后来者的快手,能把这个故事讲成什么样,还得看接下来的发展情况。
借贷,不是一门简单的生意
诚然,布局借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其潜藏的风险与争议往往会更加突出。
近两年来,网贷危机蔓延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用户受超前消费观念影响,难抵便捷借贷的诱惑,最终陷入“以贷养贷”的死循环,拖垮家庭财务根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25年初《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显示,90后负债率高达78.3%,平均负债12.1万元,其中房贷占56.7%、消费贷款占32.1%,其余为经营性贷款与教育贷款等。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也不难看见,有不少博主晒出利用12期免息分期过上精致生活的攻略,字里行间透着对“超前消费”的推崇;也有大学生分享网贷整容的经历,评论区不乏类似 “年轻就该对自己好点”的附和……
图源:小红书
这种“超前消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被各类平台大肆宣扬,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也让“借贷”生意愈发火爆。
可与此同时,网贷乱象也随之滋生,虚假宣传、高额罚息、暴力催收等问题屡见不鲜,给不少借贷者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互联网大厂加码借贷业务,都难免被置于“逐利忽视风险”“收割用户”的舆论审判中。
快手此番布局,必然也会面临如此风险。
作为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公司,快手一直专注于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丰富服务和应用场景,为用户创造价值。
而入局借贷业务,与科技产品创新并无直接关联。一旦公司将过多精力投向借贷,必然会稀释研发投入。
比如,原本可用于AI算法升级、新功能开发的人力与资金,可能被分流至信贷业务的流程优化,长此以往,其产品创新节奏难免放缓,与同行在技术赛道的差距可能被拉大。
再一个,布局借贷业务很有可能加重快手的“大公司病”。快手如今是拥有数亿用户的巨头企业,组织架构本就存在层级繁琐、决策链条长的问题。
图源:QuestMobile
这种情况下,发力借贷势必要增设风控、合规、贷后管理等新部门,这无疑会让组织架构更趋臃肿,导致沟通成本激增,部门与部门之间壁垒加深、协同效率下降。
此外,当借贷业务带来短期可观的利息收入时,公司资源分配的天平容易向“稳赚快钱”倾斜,进而削弱对长期科技创新的耐心与投入。
这种“重金融、轻科技”的倾向,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快手的长期发展。
对于快手而言,真正的护城河从来不是放贷带来的利息差,而是其在内容生态与技术创新上的不可替代性。
若为短期利润而模糊核心战略,不仅可能在金融风险中栽跟头,更可能在科技赛道上失去先发优势,最终得不偿失。
快手布局借贷,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平台还得在合规风控与生态协同间找到一个平衡。
回归科技竞争才是王道
放眼行业,国内互联网大厂几乎都涉足了信贷领域。
腾讯的微粒贷嵌入社交生态,三六零借条依托安全流量转化用户,小米金融绑定硬件场景,百度度小满承接搜索流量,阿里花呗借呗、京东金条白条深度融入电商交易,美团金服则扎根本地生活,抖音“放心借”、快手“省心借”则凭借平台庞大的内容流量优势切入信贷领域。
借贷业务,已然成为国内大厂生态闭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反观国外科技巨头,微软深耕云计算与企业服务,谷歌聚焦AI与搜索技术突破,苹果专注硬件创新与生态体验升级,它们并未将借贷业务纳入核心商业版图。
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国外企业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科技壁垒的构建上,而国内部分大厂却将借贷视为快速变现的捷径,甚至逐渐模糊了科技公司的核心定位。
这或许正是国内外互联网大厂在科技领域仍存在差距的一个深层原因。
对国内大厂而言,借贷业务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在逐利中坚守本心,避免因短期利益诱惑而偏离科技创新的正轨,才是真正需要深思的命题。
大厂竞争的核心终究要回归科技本身。在流量变现与技术突破之间,国内大厂们还得做出更为清醒的选择。
作者 | 李响
来源:电商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