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群众期盼,一头系着基层稳定。为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司法所以“123456”工作法为引领,以系统化举措筑牢根基、以规范化服务温暖民心,让法治阳光照亮基层每一个角落。
司法所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神经末梢”,一头连着群众期盼,一头系着基层稳定。为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司法所以“123456”工作法为引领,以系统化举措筑牢根基、以规范化服务温暖民心,让法治阳光照亮基层每一个角落。
01
锚定“一个核心”——把准“人民至上”方向盘
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尺,聚焦法治领域群众的“急难愁盼”。无论是矛盾调解、法律服务还是普法宣传,都以“是否真正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检验标准,让每一项工作都贴着民心走。
02
筑牢“两道防线”——守好平安稳定基本盘
前端化解矛盾:构建“村(社区)调解室+司法所+专业律师”三级联动体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日常“小事”,由村调委会第一时间介入;遇上复杂矛盾,司法所联合多部门“组团会诊”,合力破题。
后端防范风险: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以“闻其声、见其人、知其行、慰其心”十二字诀为纲,靠“嘴勤、脑勤、眼勤、腿勤、手勤”五勤落地,通过定期走访、心理疏导、就业帮扶,从源头上降低再犯罪风险。
03
聚焦“三类群体”——送上精准服务暖心包
青少年群体:打造“校园法治驿站”,通过“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等沉浸式活动播撒法治种子,全年进校园普法2场,覆盖学生1000余人;为未成年人案件开辟“教育、感化、挽救”绿色通道,提供法律援助6件。
特殊困难群体:为低保户、残疾人等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简化申请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实现“应援尽援”,全年办理援助案件6件,减免法律服务费用超万元。
企业商户群体:组建“法治护航团”,深入工业园区、商圈开展“合同审查”“用工风险防范”等定制化服务,帮企业化解法律风险10余起,为发展添底气。
04
抓实“四项基础”——夯实规范履职压舱石
调解规范化:推行“三上三步工作法”——矛盾萌芽早上门、现场调解到地头、协议签订记心头;同步落实“调解前释法、调解中析理、调解后回访”三步流程,配上标准化调解文书,确保“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普法精准化:升级“法律N+1进”工程,农村用“大喇叭+文艺队”讲土味法律,社区设“法治夜市”唠家常普法,机关搞“案例研讨”学实用法规,全年覆盖群众5万余人次,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
服务便捷化:依托“智慧司法”平台,实现法律咨询、援助申请等“指尖办”;线下设“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时限压缩30%,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监督常态化:对基层行政执法开展“随堂考”,全年评查执法案卷20份,纠正程序问题23处,倒逼“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到实处。
05
健全“五项机制”——激活长效运行动力源
部门联动机制:联合四所一庭、信访等部门建立“每月会商、联合处置”制度,疑难矛盾交由“三长”联合化解。通过“警司联调+司法确认”模式,让纠纷调解与民事诉讼无缝衔接,形成“一档双愿三免四当场”机制——“一档一案”留痕、“双方自愿”为基,免收调解费、咨询费、诉状费,实现“当场调解、当场履行、当场结清欠款、当场握手言和”。
考核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调解成功率等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与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倒逼责任上肩。
培训提升机制:定期开展“业务练兵”,通过“老带新”传经验、“案例复盘”练本领,让调解员专业能力“水涨船高”。
风险预警机制:对征地拆迁、集体资产处置等易引发纠纷的领域,提前介入开展法律风险评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
反馈改进机制:通过“群众评议会”“意见箱”听真话、纳良策,全年整改问题8项,让工作始终跟着群众需求变。
06
锤炼“六种作风”——树牢基层队伍好形象
务实作风:下村入户“脚沾泥”,拒绝“纸上调解”“电话普法”,用脚步丈量民情。
清廉作风:严守廉洁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赴群众一餐一宴,筑牢“防腐墙”。
担当作风:面对“硬骨头”矛盾不躲不绕,2025年以来已化解积案6件,用实干赢信任。
细致作风:社区矫正档案“零差错”、法律文书“零失误”、群众诉求“零遗漏”,把严谨刻进细节。
亲民作风:用方言讲法、用家常说理,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拉近距离更拉近距离。
创新作风:探索“调解+短视频”“普法+直播”等新形式,让法治宣传更潮、传播更远。
123456”工作法,是麻池司法所履职的“路线图”,更是服务群众的“承诺书”。从锚定核心到锤炼作风,从精准服务到长效保障,司法所正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从“做了”向“做精做优”转变,为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法治力量。
来源:包头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