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摩根大通在8月5日的报告中表示,恒生医疗指数年内飙升超82%的背后,是全球跨国药企对中国生物医药资产质量的高度认可。短短十年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在全球占比突破20%,反映了全球对中国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信心转变。
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黄金时代远未结束。质量驱动而非价格竞争正在驱动整个行业的价值重估。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摩根大通在8月5日的报告中表示,恒生医疗指数年内飙升超82%的背后,是全球跨国药企对中国生物医药资产质量的高度认可。短短十年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在全球占比突破20%,反映了全球对中国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信心转变。
海外公司,特别是跨国药企,正被中国资产的三大核心优势所吸引——扎实的研发能力以发现和开发创新药物、更快的药物开发速度(特别是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阶段)、改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FDA和EMA等海外监管机构的更多认可。
跨国药企正从单纯的成本考量转向对资产质量的深度认可,这为中国优质创新药企业带来估值重塑机会。
全球认可度飙升: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占比突破20%摩根大通表示,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增长。
从2015年的微不足道,到2024年的103项交易、总交易价值520亿美元、首付款41亿美元,这一跃升反映了全球对中国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信心转变。
更关键的数据在于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2024年中国对外授权交易在全球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中的数量占比达到14.2%,2025年至今更是攀升至16.9%。在与跨国药企的交易中,这一比例更高——过去两年中国对外授权交易占跨国药企总交易数量的21%,总交易价值和首付款占比约30%。
在肿瘤领域,中国资产的平均首付款达到2.13亿美元,明显超过全球平均的1.93亿美元。在免疫学领域,这一差距更为显著——中国资产平均首付款3.83亿美元,全球平均仅1.77亿美元。
中国对外授权交易首付款与开发阶段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III期临床试验资产的平均首付款超过2亿美元,远高于其他临床开发阶段,体现了资产质量与估值的合理匹配。
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海外公司,特别是跨国药企,被中国资产的三大核心优势所吸引——扎实的研发能力以发现和开发创新药物、更快的药物开发速度(特别是在临床前和早期临床阶段)、改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FDA和EMA等海外监管机构的更多认可。
治疗领域分析:肿瘤之外的新兴热点摩根大通表示,虽然肿瘤学仍是中国对外授权的主要领域(占过去10年交易的约60%),但心血管代谢和自身免疫疾病正成为新的交易热点。
这一趋势的推动因素包括众多自身免疫重磅药物即将专利到期,以及GLP-1药物类别持续强劲的全球销售增长。
从跨国药企的全球授权交易分析来看,肿瘤学、心血管代谢、自身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是最受关注的四大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身免疫和中枢神经系统领域,跨国药企从中国授权的交易仍相对较少,这可能源于中国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在这些领域历史上关注较少,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领域,但这种情况正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逐步改变。
下一波授权浪潮的潜在标的摩根大通认为,过去几年中,中国对外授权交易出现了从传统小分子向先进药物形式的明显转变,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成为主导类别。
2025年至今,双特异性抗体和ADC在中国对外授权交易中的数量占比分别达到20%和23%,显著超过这两类药物在全球对外授权交易中8%的占比。
有趣的是,小分子药物仍是全球对外授权交易中最大的药物类别,占2025年至今总对外授权交易的38%。
考虑到中国公司传统上具备扎实的小分子研发能力,且海外公司对授权小分子或化学药物候选物持续表现出高度兴趣,分析师预计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小分子对外授权交易。
而在抗体相关交易中,CD3基础的T细胞衔接器(TCE)在海外和中国交易中都颇受欢迎。特别值得关注的靶点包括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OX40、CRBN、STAT6等。
在小分子领域,虽然目前在中国交易中不那么热门,但分析师认为未来有很大潜力。特别是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可能继续受到海外公司青睐。重点关注的靶点包括CRBN(大脑蛋白)、PDE5(磷酸二酯酶5型)、STAT6、肌球蛋白、TYK-2等。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