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近期媒体报道和官方回应,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John Healey)在2025年7月底至8月初的亚太之行中多次发表涉台强硬言论,声称英国已做好“在太平洋与中国开战”的准备,并强调英澳将“并肩作战”。这一表态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从背景、动机、现实
根据近期媒体报道和官方回应,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John Healey)在2025年7月底至8月初的亚太之行中多次发表涉台强硬言论,声称英国已做好“在太平洋与中国开战”的准备,并强调英澳将“并肩作战”。这一表态引发国际广泛关注和争议。以下从背景、动机、现实制约及中方立场等角度综合分析:
希利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登上“威尔士亲王”号航母,公开表示若台海冲突爆发,英国将介入并联合澳大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尽管未直接点名台湾,但英媒普遍认为这是英国部长级官员对台海问题“最强烈的介入表态”
战略背景:此言论恰逢美日澳等19国参与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英国派出以航母为核心的4艘舰艇参演,计划演习后穿越南海并逼近台海
政治意图:分析认为,希利试图通过鹰派言论向澳英美联盟(AUKUS)示好,同时迎合保守党内部强硬派,为争取国防预算造势
英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
自2024年工党政府上台后,中英关系曾出现回暖迹象,包括外交、财政及能源大臣密集访华,重启战略对话。然而,英国部分政客仍频繁操弄台湾议题,例如:
2024年12月下议院通过所谓“台湾国际地位”动议;
2025年纵容工党议员窜访台湾
希利的言论与首相斯塔默的务实外交路线形成明显冲突,暴露英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
配合美国“印太战略”英国试图通过介入台海问题,强化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并在大国博弈中争取更多话语权。美国近期推动北约亚太化,英国的强硬表态被视为对这一战略的呼应
国内政治与经济考量军工利益驱动:英国军工复合体长期依赖对亚太军售,航母部署和军事合作可为相关企业创造利益
经济依赖与博弈:英国面临220亿英镑财政赤字,亟需中国市场投资提振经济,但工党政府试图在“遏制中国技术渗透”与吸引投资间寻求平衡
历史与身份焦虑
脱欧后,英国试图通过“全球英国”战略重拾国际影响力,但军事投射能力与经济实力严重脱节。此次航母航行被讽为“特拉法加海战的倒置寓言”——1805年英国以27艘战舰击败法西联合舰队,而如今仅4艘舰艇远征亚太,面对中国234艘舰艇的规模显得力不从心
外交与军事表态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任何外部干涉都将面临坚决反制
解放军通过常态化巡航、实弹演习及中俄联合军演(如“海上联合-2025”),展示区域拒止能力
历史与现实的警示中国网民与学者普遍批评英国的“殖民主义旧梦”,要求清算历史债务(如鸦片战争、香港问题)
对内:迎合保守派选民,转移经济疲软与移民危机等国内矛盾;对外:借台海问题巩固“全球英国”形象,争取美国支持。然而,英国军力衰退、盟友离心及中国的反制能力,使这一表态难以改变台海现状。中方将继续通过外交施压与军事准备维护主权,任何挑衅行为终将失败来源:生活观察家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