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盛夏的蝉鸣渐起,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乡土产业的好奇,走进社区深处的“信大嫂”糕点加工点,探寻这方小小作坊如何从家常味道里酿出乡村振兴的甜香。
当盛夏的蝉鸣渐起,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桑梓共兴”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对乡土产业的好奇,走进社区深处的“信大嫂”糕点加工点,探寻这方小小作坊如何从家常味道里酿出乡村振兴的甜香。
实践团成员刚踏进加工点,就被南瓜挂面的清甜与桑叶挂面的草木气轻轻包裹。操作台前,“信大嫂”的系列产品整齐陈列:金黄的南瓜搓面、带着绿意的桑叶挂面、油亮的黑猪肉酱老火腿、酸甜的楂条……包装上醒目的“信大嫂”标识,既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又藏着精心打磨的品牌意识。在实践团的调研小课堂上,负责人娓娓道来:“最初就是做些家常糕点给邻里尝尝,后来发现大家就爱这‘无添加、家乡味’,才慢慢规范起来。”她拿起一把桑叶挂面笑着说:“这桑叶是本地坡上采的,磨成粉掺进面粉里,既有营养又有特色,一上架就成了抢手货。”实践团成员仔细观察发现,从本地南瓜、桑叶的原料选择,到老一辈传下的手工搓面技艺,甚至包装设计都由社区居民参与,处处透着“接地气”的产业巧思。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实践地负责人交流(供图:王怡)
随后,实践团与社区孩子们在加工点的体验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面点制作活动。孩子们围在铺着面粉的操作台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手中的面团,学着将金黄的南瓜泥与雪白面粉揉匀。有的小手捏出圆滚滚的小馒头,有的试着模仿搓挂面的样子,案板上很快摆满了形态各异却充满童趣的“作品”。“老师你看!我做的馒头有花纹!”一个孩子举着沾着面粉的“成果”欢呼,原来他把桑叶粉撒在了面团上,像缀满了星星。负责人笑着给每个孩子的作品盖上“信大嫂小传人”的印章:“这些都是最有家乡味的宝贝!”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面点,认真地说:“以后要跟着阿姨学做更多糕点,让爸爸妈妈尝尝我的手艺。”实践团成员感慨:这场手作体验,让孩子们在面粉与麦香中读懂了社区产业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乡土技艺传承最生动的模样。
图为团队成员与社区孩子们合影(供图:陈迎鑫)
作坊墙上,“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的标语与琳琅满目的产品相映成趣。负责人指着“党员示范岗”标识介绍:“社区党支部一直给我们打气,党员帮着对接市场、规范流程,才让小作坊有了大方向。”在党建引领下,“信大嫂”从家庭作坊升级为标准化加工点,不仅办齐了资质,还通过“党员带货”“社区团购”打开销路。如今,这里带动5名社区妇女就业,还与周边农户合作采购原料,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小型产业链。“以前只是挣点零花钱,现在能带着大家一起增收,这才是真致富!”负责人的话里满是自豪,小小的作坊里,藏着“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发展密码。
图为团队成员教社区孩子们做南瓜馒头(供图:姚小雨)
作坊的竹匾里,刚蒸好的南瓜馒头冒着热气,氤氲的香气里,藏着社区共富的故事,正随着实践团的脚步,飘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总说乡村振兴需要大产业,却在此刻发现——真正的活力藏在扎根土地的坚守里。当传统手艺遇上新时代的市场思维,小作坊不再是不起眼的角落,而成了孕育希望的田野。或许每一份乡土味道都是带着温度的种子,我们愿以调研为锄,用青春赋能,看这些‘家乡味’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结出更多共富的果实。每一道手工的纹路,都是时光写下的致富伏笔。”实践团成员李婷在调研日记里写道。
据介绍,“桑梓共兴”实践团由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发起,聚焦乡村振兴与社区产业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技艺体验、市场对接等多维度介入,助力乡土产业提质增效。这支由经济、社工等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团队,以“调研赋能+技艺传承+产业对接”模式,未来将继续深入社区与乡村,挖掘更多特色产业故事,让传统手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活力。(通讯员:张裕浩,王思雨,邱国旭)
来源:一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