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奇事物总是能迅速抓住大众的眼球。今年夏天,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火了,而让它走红的原因十分特别——这张通知书居然能当菜刀使用,网上涌现出大量学生用它切西瓜、切苹果的视频,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奇事物总是能迅速抓住大众的眼球。今年夏天,北京化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火了,而让它走红的原因十分特别——这张通知书居然能当菜刀使用,网上涌现出大量学生用它切西瓜、切苹果的视频,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一切源于一位河北女生收到北京化工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奇妙创意。她好奇地发现通知书材质特殊,得知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后,便和父亲一起录制了用通知书切西瓜的视频。视频里,父亲手起“刀”落,鲜红的瓜瓤汁水四溅,而通知书却毫发无损,这一神奇操作瞬间点燃网络。其实,在她之前,就有学生对通知书进行过“硬核测评”,有人把它架在火上烤,有人用它拍蒜、切肉,结果通知书均经受住了考验,甚至在钢丝球的摩擦下也完好如初。
北京化工大学这份“硬核”录取通知书,采用的是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厚度仅有0.2mm 。这种材料可不简单,它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强如钢铁、贵比黄金,被誉为工业“黑黄金”,具有质量轻、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常被用于运载火箭、卫星空间站、大飞机、大型船舶等“大国重器”。学校将如此高端的材料应用到录取通知书上,既是对自身科研实力的展示,也是给新生送上一份独特且极具纪念意义的入学礼物。
随着视频在网络上不断传播,北京化工大学“菜刀通知书”的名声越来越响亮,也引发了各方热议。网友们纷纷惊叹于学校的创新和通知书的神奇,有人调侃“家里不用再买菜刀了”,还有人称赞“这才是最硬核的录取通知书”。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录取通知书是学生努力的见证,是学校正式的通知文件,用它来切水果、火烧等行为是对学校和教育的不尊重,是一种博取关注的方式。
面对这场网络热潮,北京化工大学的态度也备受关注。起初,学校在评论区温馨提醒学生:切勿长时间烧一个地方,表面涂层不防火,切东西时不要划伤自己,不要做危险尝试 。然而今年,当切西瓜视频再次引发关注后,学校招生办却宣布明年起不再沿用该材料制成的通知书,具体原因不方便透露。这一决定再次将事件推向高潮,网友们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
从成本角度来看,碳纤维作为一种高端材料,价格昂贵,制作一张碳纤维通知书的成本,对于每年需要发放数千份通知书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材料行业人士透露,这种“工业黑黄金”单张成本或达百元,长期使用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碳纤维具有超强的韧性和硬度,通知书边缘较为锋利,无论是快递分拣过程中,还是学生拆封时,都有可能不慎被划伤,一旦出现此类情况,责任归属的划分会十分麻烦。此外,也有猜测认为,学校或许是不想总被调侃为“切西瓜大学”,希望回归科研和教育的本质,不再将过多精力放在这份特殊的通知书上。
北京化工大学“菜刀通知书”事件,不只是一次网络热点,更是对高校教育创新和宣传方式的一次深刻探讨。近年来,各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和制作上可谓绞尽脑汁,不断创新,从清华大学的立体二校门通知书,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赠送的钛合金“钥匙”,再到北京化工大学的碳纤维通知书,这些独特的设计为新生带来了新奇的体验,也展现了学校的特色与用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良好的招生宣传效果。
但在追求创新和吸引眼球的同时,高校也需要思考如何把握好度。教育的核心始终是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录取通知书固然是学校展示形象的窗口,但不能本末倒置,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北京化工大学停用碳纤维通知书,也给其他高校提了个醒,在创新的道路上,需要综合考虑成本、安全、教育意义等多方面因素。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这一事件也让大家看到了高校在教育创新上的努力和尝试。无论是“菜刀通知书”,还是其他高校的创意之举,都体现了学校对新生的重视和期待。而学生们用通知书切西瓜等行为,虽然看似有些“离经叛道”,但也展现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以及用独特方式表达喜悦的心情。
如今,随着北京化工大学招生办的声明,这份能当菜刀使的录取通知书即将成为绝版,它也将成为2024级和2025级学生独一无二的回忆。而这场关于“菜刀通知书”的网络热潮,也将成为教育史上一段有趣的故事,供人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味和思考 。
来源:云中w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