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间,华坪县以45.9万亩的芒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县域规模榜首,这片镶嵌在金沙江畔的“热带果园”,正书写着高原特色农业的振兴篇章。2024年,46.6万吨的总产量、30.5亿元的农业产值,以及2.25:1的加工产值比,勾勒出产业从“卖鲜果”向“全
在滇西北的崇山峻岭间,华坪县以45.9万亩的芒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县域规模榜首,这片镶嵌在金沙江畔的“热带果园”,正书写着高原特色农业的振兴篇章。2024年,46.6万吨的总产量、30.5亿元的农业产值,以及2.25:1的加工产值比,勾勒出产业从“卖鲜果”向“全链增值”的转型轨迹。即便2025年遭遇倒春寒、冰雹等不利因素,预计43.8万吨产量与29亿元产值仍彰显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延续着“十三五”以来的稳健增长态势——种植面积增长21.4%、产量提升50%、农业产值增长33.8%的亮眼成绩,印证着“中国芒果产业第一县”的硬核实力。
8月5日,丽江旅游交通广播FM97.7直播连线嘉宾——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廖苑君。(受访者 供图)
产业崛起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精准托举。市级《丽江芒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与县级产业规划、销售规范、奖补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修订的《晚熟芒果》地方标准更筑牢品质根基。1322万元加工企业升级资金、超45亿元“芒果乡·林果贷” 的金融活水,63公里产业路与光伏提水工程的基建支撑,以及每年培训5000人次的科技赋能,共同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保障网。当前推进的《丽江市芒果产业发展条例》立法工作,更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带着芒果参加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云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荐。(供图)
然而,规模领先的华坪芒果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自有品种培育进程滞后,“丽芒1—7号” 仍在审核阶段;绿色有机认证覆盖率仅22.4%,与高端市场需求存在差距;部分产区水利设施与产业链不完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品牌影响力与价格主导权不足,中高端加工产品稀缺等问题,成为产业跃迁的 “拦路虎”。对此,华坪锚定“三端协同、全链发展”战略,擘画“十五五”蓝图:稳定46万亩种植规模,力争产量突破50万吨,农业产值达35亿元,加工产值冲刺80亿元,让电商销售占比提升至30%。这一目标的底气,源自科技赋能的深度突破。石龙坝芒果种质资源圃保存350个品种,2022年以来引进28个优质品种,完成14组杂交育种,“丽江红芒”等品种推广换接1.4万亩,39.87万亩果园完成品质改良。中国热科院、云南农大等5个专家工作站的“驻点+巡诊”模式,年培训800余人次,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华坪县芒果产业发展中心对芒果种质资源谱进行观测记录和调查。(供图)
在破解产业痛点上,华坪的实践颇具启示。针对灌溉难题,温泉村光伏提水项目铺设27.48公里节水管道,使6100亩果园灌溉成本降低30%;面对病虫害压力,10个博士工作站联合农药残留整治专班,年抽检15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品种改良带来质的飞跃:“丽江红芒”以鲜艳外观与绝佳糖酸比赢得市场;“贵妃”与“凯特”错峰上市延长货架期;水蜜桃芒凭借独特风味与耐储运特性,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将“时间差”与“品质差”转化为价格优势。
华坪芒果。(供图)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是农民的“钱袋子”。如今,华坪7.62万人从事芒果产业,占全县总人口47.6%,14455户种植户中,户均年收入21万元,超3000户年收入破10万元,970户脱贫户年均增收4300元。芒果不仅是“金果果”,更带动加工、物流、电商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
“旅游+芒果”的三产融合路径,更让产业价值持续放大。荣将镇果子山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15 万人次,芒果文化季、央视《山水间的家》专题报道等活动,使品牌价值攀升至41亿元。央视节目播出后,主流电商平台搜索量激增300%,“丽江芒果”进景区、商超等“五进”活动,让高原佳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风景如画的果子山。(供图)
从金沙江畔的零星种植到全国规模第一,从单一鲜果销售到全链融合发展,华坪芒果的突围之路,既是科技兴农、政策惠农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不仅是甜蜜的芒果,更是高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编辑/徐蕾
责编/李婧
终审/和丽星
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出品
【法律声明】除非本单位(丽江市融媒体中心)主动推送或发表至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任何第三方网站或平台不得转载丽江融媒App及LIJIANG.CN和LIJIANGTV.COM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内容,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丽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