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退伍,电业和粮局都要人,父亲:吃亏是福,还是去电站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4 15:08 1

摘要:背着那个军绿色的行李包,里面装着我全部的家当:一套军装,几本书,还有战友们送的纪念品。沉甸甸的,却又轻飘飘的。

吃亏是福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天空像被煮开的水,热气蒸腾。我退伍那天,连队的战友们一直把我送到了大路上。

回望那熟悉的营房,青砖灰瓦,在烈日下显得格外刺眼。三年的军旅生涯,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走吧,别回头了。"我对自己说。

背着那个军绿色的行李包,里面装着我全部的家当:一套军装,几本书,还有战友们送的纪念品。沉甸甸的,却又轻飘飘的。

回到家乡,我站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远远望见我家那低矮的土坯房,屋顶上的茅草已经泛黄。三年不见,家乡依旧贫瘠,但在我眼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那么亲切。

父亲王长顺依旧是那副模样,黝黑的脸庞上布满皱纹,手上的茧子厚得像树皮。母亲李秀兰更瘦了,头上的白发也多了,她见到我时,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

弟弟王建军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瘦高的个子,眼里透着倔强。"哥,你回来了!"他高兴地帮我提行李,眼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退伍了就好,家里可等你回来呢。"父亲一边说着,一边帮我把行李放在了堂屋的八仙桌上。

刚回来那几天,亲戚们纷纷来访,问东问西。我也走家串户,看望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

大家知道我在部队里当过通讯员,还学会了无线电技术,都说我有出息了。村里人挤在我家的小院子里,七嘴八舌地问着部队的事情。

小院子里的老榆树下,我坐在小板凳上,给大家讲述部队的生活。炊烟袅袅,村庄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这熟悉的一切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我心里明白,这不算什么,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当兵虽然苦,但有组织有纪律,回到地方后,路该怎么走,我心里还没底。

一天傍晚,父亲从大队部回来,脸上带着少有的笑容。他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慢悠悠地点起一支烟。

"儿子,你运气不错。"父亲吸了一口烟,"县里两个单位都来要人,一个是粮食局,一个是电业局,都愿意接收你这个退伍军人。"

我愣住了。在那个年代,能进国家单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还在地里刨食,能有个铁饭碗,那是天大的好事。

"粮食局好啊!"母亲从厨房探出头来,"听说粮食局的工作轻松,福利也好。而且咱老王家世世代代都是种地的,对粮食有感情。"

父亲摇摇头:"粮食局确实不错,但我觉得电业局更适合小顺。"

"为啥?"我问。

父亲沉吟片刻:"粮食局看似好,但那里的人际关系复杂,你刚去,人生地不熟,怕是要吃亏。电业局虽然苦点累点,但技术性强,你在部队学的无线电知识正好用得上。再说了,电力行业是朝阳产业,以后的发展空间大。"

"可是电业局的工作危险,爬电线杆、修高压线的,多吓人啊!"母亲担忧地说。

父亲弹了弹烟灰:"吃亏是福啊!现在吃点苦,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吃亏是福"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每当我抱怨什么时,父亲总会说这句话。

小时候我不理解,现在却开始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像父亲常说的,田里的禾苗,经历了风吹雨打,才能长得更加茁壮。

夜深了,我躺在自己那张陈旧的木板床上,辗转反侧。窗外,蛐蛐儿的叫声此起彼伏。

月光如水,洒在坑坑洼洼的土地上。远处,公社的大喇叭已经停了,只剩下夜风吹拂庄稼的沙沙声。

粮食局还是电业局?这个选择关系到我未来的命运。我翻来覆去,想着两条路的利弊。

粮食局的工作确实轻松,每天就是收粮、验粮、发粮,很少需要加班。听村里去年分配到粮食局的张明说,那里伙食好,每个月还有粮油补贴。

最重要的是,在粮食局工作体面,不用风吹日晒。那些穿着蓝色制服的粮食局干部,在乡亲们眼里可是体面人。

而电业局则是另一番景象。我认识的李钢就在那里当电工,每天爬上爬下,遇到恶劣天气还要抢修线路。

他的手上全是伤痕,晒得比农民还黑。不过,他学到了真本事,现在已经是技术骨干了。而且,随着国家对农村电气化的重视,电力工人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

想着想着,父亲的话又回响在耳边:"吃亏是福,现在吃点苦,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远。"乡下人的话虽然粗俗,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第二天一早,我就做出了决定。"爸,我去电业局。"

父亲点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欣慰。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那粗糙的手掌传递着无声的鼓励。

就这样,一九八六年的八月,我背着那个军绿色的行李包,来到了县电业局报到。天气闷热,我的背上已经湿透了,但心里却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电业局坐落在县城东边,是一栋两层的砖房,院子里停着几辆破旧的吉普车。门口的牌子已经掉漆,但"电业局"三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院子里有几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石桌,几个穿着工装的师傅正在那里喝茶聊天。看到我这个生面孔,他们投来好奇的目光。

接待我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名叫陈国强,是电业局的副局长。"王小顺是吧?退伍军人?"陈局长看了看我的档案,"不错,年轻有为。我们电业局正缺人手,你来得正是时候。"

陈局长身材魁梧,说话直截了当。他简单介绍了电业局的情况,然后带我参观了办公区和宿舍。

电业局的宿舍是一排平房,简陋但整洁。我被安排和另外两名青年工人住在一起,床铺是铁架子,上面铺着草垫子。

我被分配到了农村电网改造组。组长叫孙铁柱,四十出头,是个老电工,技术精湛,为人耿直。

"小王啊,先跟着我学徒吧。电工这行,理论重要,实践更重要。"孙组长拍着我的肩膀说。

从此,我开始了电工生涯。每天早上六点,我就要起床,洗漱完毕后,到食堂吃早饭——通常是一碗稀粥,两个馒头,偶尔有咸菜。

七点整,小组在院子里集合,孙组长分配当天的任务。然后我们背上工具包,骑上自行车,前往各个工作点。

刚开始的日子确实不好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工具包,跟着孙组长去农村安装电表、拉电线、修理变压器。

夏天烈日炙烤,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冬天寒风刺骨,手指冻得僵硬,却还要完成精细的接线工作。

我们依然要在电线杆上忙碌。那时候的电线杆大多是木质的,表面粗糙,稍不留神就会被木刺扎伤。

记得第一次爬电线杆时,我紧张得双腿发抖。那根木质电线杆少说也有七八米高,表面凹凸不平,上面还带着碎木刺。

我穿上绝缘鞋,系好安全带,用尽全身力气往上爬。安全带勒得腰部生疼,手掌因为紧握电线杆而磨出了血泡。

"别怕,慢慢来,脚下要稳。"孙组长在下面指导。他的声音沉稳,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好不容易爬到顶端,我紧紧抱住电线杆,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汗水浸透了衣衫,顺着脸颊滴落。

"小王,看清楚了,这根是火线,那根是零线,千万别接错了。"孙组长的声音从下面传来。他的每一句指导都如同救命稻草,让我在高空中找到了安全感。

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按照孙组长的指示,小心翼翼地接线。当我完成任务,安全下来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孙组长拍了拍我的肩膀:"小伙子,有胆量!第一次上杆就这么稳,将来肯定能成大器。"这简单的鼓励,让我备受振奋。

渐渐地,我适应了这份工作,技术也日益娴熟。从最初的帮工,到能独立安装电表,再到处理复杂的线路故障,我一步步成长。

每当看到自己接通的电线,让一户户农家亮起灯光,心中就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那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了农家的夜晚,也照亮了我的前路。

一九八七年的冬天特别冷。一场大雪过后,好几个村子断了电。我们接到通知,立即组织抢修。

那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了。吉普车艰难地在雪地里前行,到了村口就不能再走了,我们只好徒步前进。

雪有半米深,踩上去咯吱作响。寒风呼啸,刮得脸生疼。我们背着工具,踏着厚厚的积雪,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路上遇到一位老大爷,他拄着拐杖,在雪地里踽踽独行。"大爷,您上哪去?"我问道。

"我媳妇病了,去找赤脚医生开点药。"老大爷回答,声音被寒风吹得断断续续。

"大爷,这么冷的天,您媳妇怎么了?"孙组长关切地问。

"哎,老毛病又犯了,风湿痛,这天一冷就受不了。家里没电,屋里冷得像冰窖,越发难受。"老大爷叹了口气。

听到这里,我们更加坚定了要尽快修复线路的决心。在这寒冷的冬天,电对于农村意味着什么,我们比任何人都清楚。

问题出在村子边缘的一根电线杆上。大雪压断了电线,整个村子都陷入了黑暗。

"小王,你上去看看。"孙组长说。

我点点头,穿上绝缘鞋,系好安全带。那根电线杆结了一层冰,滑溜溜的,几次差点摔下来。我咬牙坚持,终于爬到了顶端。

修复电线的过程异常艰难。手指冻得几乎失去知觉,但我不敢戴厚手套,怕影响操作。寒风呼啦呼啦地刮着,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

我的鼻涕结成了冰,眉毛上也挂满了霜花。但想到那位老大爷和他生病的妻子,我咬紧牙关,坚持着完成工作。

终于,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线路修好了。当村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时,村民们欢呼雀跃。

有位老大爷端来热腾腾的米酒,硬要我们喝下去暖身子。那碗粗糙的米酒,喝在嘴里甜在心里,是我喝过的最暖心的饮料。

夜幕降临,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县城。虽然累得几乎站不起来,但心里却充满了满足感。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父亲所说的"吃亏是福"。表面上看,我选择了一条更艰苦的路,但正是这条路,让我体会到了助人的快乐,也学到了真本事。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我走遍了县城周边的每一个村庄,爬过无数根电线杆,修复了数不清的线路故障。

我的手上布满了茧子,皮肤晒得黝黑,但我学到了宝贵的电力知识,也赢得了同事和村民的尊重。

每到一个村子,村民们总会热情相迎,递上一杯热茶,或者一碗自家酿的米酒。有时候工作到深夜,村里人会留我们住宿,铺上最好的被褥,拿出珍藏的腊肉款待我们。

那种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情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我逐渐明白,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

与此同时,我和当初一起退伍的战友刘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去了粮食局,确实如母亲所说,工作轻松,福利好。

每天西装革履,坐在办公室里,日子过得舒坦。县城里的姑娘们都喜欢他这样的"吃商品粮的",听说他很快就和县医院的一个护士谈上了恋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刘明在县城相遇。他穿着一身崭新的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上戴着一块新表,整个人焕然一新。

"小顺,听说你在电业局干得不错?"刘明笑着问。

我点点头:"还行,学了不少东西。"我的衣服上还有些油渍,手上的茧子明显,和他形成鲜明对比。

"哎,你这人傻啊,粮食局多好,每天坐办公室,清闲自在。你看看你,晒得跟个农民似的。"刘明摇摇头,语气中带着些许优越感。

"对了,听说你还没对象?我可以给你介绍几个,不过,你得先把自己收拾利索点。"刘明拍了拍我的肩膀,一副过来人的样子。

我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心里却在想,表面的光鲜亮丽,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回到宿舍,我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三年的经历。虽然工作辛苦,但我收获了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而且,我亲眼见证了农村电网的改造和发展,参与了将光明带给千家万户的伟大事业。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安逸舒适的工作都无法给予的。

一九八九年的春天,县里决定扩建电厂,增加供电能力。这是一个重大项目,需要技术人才。

出乎意料的是,局里推荐了我参与这个项目。"小王,你虽然来电业局时间不长,但技术过硬,态度端正。这次项目很重要,希望你能担当重任。"陈局长说。

我受宠若惊,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这个项目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但也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那天晚上,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电话那头,父亲的声音充满了自豪:"儿子,好好干,咱们家就靠你争气了!"

项目组成员来自全县各个单位,有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也有年轻的技术人员。我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却被委以重任,负责部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那段时间,我几乎吃住在工地上。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面对陌生的设备和技术,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经常熬夜研究图纸和技术资料。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桌上堆满了技术手册和草稿纸。

困难接踵而至。有一次,一台重要设备的参数与设计不符,导致无法正常运行。

大家都束手无策,眉头紧锁。设备是从省里调来的,型号老旧,说明书都已经残缺不全。

我想起在部队学过的无线电知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调整线路,改变设备的工作模式。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些异想天开,但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项目组决定一试。我和几名技术人员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中间只休息了几个小时。

我们拆开设备,重新排列线路,调整参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出错。手指被割破了,顾不上包扎;饿了,就啃几口干粮;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干。

经过一天一夜的努力,设备终于正常运行了。当指示灯亮起,数据显示正常时,整个项目组都欢呼起来。

项目组的成员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老工程师李大叔更是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有前途!"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自豪。这种成就感,是任何安逸舒适的工作都无法给予的。我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这条路,即使它充满了荆棘和坎坷。

电厂扩建项目顺利完成后,我被提拔为技术主管,负责全县的电网维护工作。这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我的选择得到了肯定。

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扩建后的电厂第一次全面运行那天,我们所有人都守在控制室,紧张地监控着各项数据。

当所有指标都显示正常,县城的每一个角落都亮起灯光时,我忍不住走到窗前,远眺夜空中那片灯火通明。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刚来电业局时,孙组长对我说过的话:"小王,咱们电力工人看似默默无闻,但正是我们的努力,让千家万户有了光明。这光明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如今,我终于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对人民的服务。

记得项目竣工那天,我特意回了一趟家。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依旧慢悠悠地抽着烟。看到我回来,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但眼神依然明亮。他看着我,眼里满是骄傲。

"爸,您说得对,吃亏真的是福。"我坐在父亲身边说。

父亲点点头:"人这一辈子,不能只看眼前的苦乐,要看长远。吃亏不一定是坏事,占便宜也不一定是好事。关键是从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这朴实的话语,让我想起了这几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爬电线杆的紧张,修复线路后村民们感激的眼神,项目组通宵达旦解决技术难题的情景……

"小顺,你看那边。"父亲指着远处的村子,那里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明亮。"记得你小时候,咱们村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连煤油灯都舍不得多点。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通了电,晚上亮堂得很。这都是你们这些电力工人的功劳啊!"

父亲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骄傲的泪水。我知道,他为我自豪,为我的选择自豪。

夕阳西下,金色的光芒洒在贫瘠的土地上,也洒在父亲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亲那看似简单的"吃亏是福",其实蕴含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不久后,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粮食局因为管理混乱,正在进行整顿。刘明所在的科室被撤销,他本人也因为卷入了一些复杂的事务而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

听说这事后,我并没有幸灾乐祸,反而为老战友感到惋惜。但同时,我也更加确信了自己当初选择的正确性。

表面的安逸往往隐藏着风险,而表面的吃亏却可能孕育着福分。就像农民播种时的辛苦,换来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的严寒,孕育的是春天的生机。

一九九零年,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电网改造热潮。我所在的县被列为试点,要进行全面的电网升级改造。

这个任务落在了我的肩上。我带领一支技术团队,走遍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对老旧的电网进行改造。

那段时间异常忙碌,但也充满了成就感。看着一个个村庄告别了不稳定的电力供应,用上了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网,我心中的自豪感无以言表。

在一次技术交流会上,省电力局的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要将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全省。

当我站在台上,向全省的同行介绍我们的工作经验时,我想起了刚退伍时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自己。如果当时选择了另一条路,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如同一颗种子,播下后会长成什么样的果实,往往在当时是无法预知的。但正如父亲所说,吃亏是福,眼前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可能是将来更丰厚的回报。

一九九二年,我被提拔为县电业局的副局长,负责技术和生产管理工作。这是对我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是新的挑战的开始。

我常常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我背着军绿色的行李包,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时的选择,塑造了今天的我。

如今,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回首过去的选择,我不禁要问:若是当初选择了那条看似平坦的道路,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吃亏的背后,是否真的藏着上天赐予的福分?

来源:禹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