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营养学:食腐行为及牙齿健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05 14:58 1

摘要:虫博士:食腐的核心是 “以尸体为食,而非活体” 。狩猎后屠宰的冷鲜肉、冻肉、料理肉、烹饪肉等,都属于“尸体利用”;其他捕食者直接啃食活体猎物(无需“屠宰”步骤),而食腐者聚焦死亡后的机体。人狩猎后需要屠宰,屠宰后选择在屠宰场消费的部分,和带回营地的部分。其他捕

以下观点仅用于营养学学术探讨,不具有明确指导性建议。

“像现代人一样思考,像原始人一样生活!”这里是虫博士的营养学公益课程《异病食化论》。

刘博士:一直没理解“食腐”的界定,它和捕猎有什么区别?

虫博士:食腐的核心是 “以尸体为食,而非活体” 。狩猎后屠宰的冷鲜肉、冻肉、料理肉、烹饪肉等,都属于“尸体利用”;其他捕食者直接啃食活体猎物(无需“屠宰”步骤),而食腐者聚焦死亡后的机体。人狩猎后需要屠宰,屠宰后选择在屠宰场消费的部分,和带回营地的部分。其他捕食者不需要屠宰步骤,反而在猎物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消费了。

(一)牙结石:生理现象还是病理问题?

刘博士:观察到“吃肉时牙菌斑更多,吃菜牙齿更干净”,吃肉对牙齿益处是不是更小?

虫博士:牙结石本身是生物的生理适应,而非疾病,自恐龙时代就已经有牙结石。生理方面,吃肉越多,口腔越偏碱性,微生物更丰富,牙结石反而更易形成——但它是“天然固齿结构”,能填补牙齿轻微龋坏或崩损;病理方面,真正致病的是 碳水化合物!摄入后口腔酸化,牙结石会变成致病菌温床,加速龋坏;同时,碳水增加的牙菌斑,又会反向促进牙结石产生。发育关联方面,发育期肉类摄入少,还可能因牙齿扭转、阻生、畸形,让牙结石成为牙周炎的诱因。简言之,牙结石的“致病性”,源于营养结构(碳水占比)和病理模式,而非牙结石本身。

植食性马鬃龙的牙结石

牙结石对龋坏的修复

(二)牙齿磨损:“费牙”还是“护牙”?

刘博士:感觉吃肉的牙齿磨损更严重,牙医也说“吃硬食物(比如肉)费牙”(我根管治疗的牙刚拔掉,准备种牙 )

虫博士:磨损严重的场景,多和生存方式有关。极端案例如史前农畜并重或渔猎时代,人们没有完善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或吃贝螺易带入沙石,才会导致牙齿磨损严重、牙髓暴露、根尖脓肿和骨吸收,甚至三四十岁因败血症死亡;植物资源的纤维和植硅体也更容易磨损牙齿;若仅以肉类为食,适度磨损反而有益,这种磨损可以降低咬合应力,减少下颌关节发炎风险的同时,不影响咀嚼效率(Lee 2021);此外,乳牙本就是“用来磨的”,磨牙能促进牙槽骨发育;恒牙质地更致密,也更耐磨,不会轻易暴露牙髓;肉类中的微量氟同样是人类这类严格食肉动物护齿的关键,结合100%的肉类营养,有效降低患龋率。

周口店直立人的健康牙齿(肉食者)1

周口店直立人的健康牙齿(肉食者)2

4000年前罗布泊小河墓地患根尖脓肿模式(肉类为主,碳水为辅)

7000年前鲤鱼墩渔猎文化磨损模式(水产砂石磨损)

中世纪高碳水饮食导致的牙齿磨损、龋齿及根尖脓肿

齿尖越明显咬合应力越大

这场关于营养学的对话从食腐的定义,到牙齿与饮食的协同演化,背后都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逻辑。

基于大量交叉证据(可在【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其他科普文章和视频学习),人类经过原始共产公有制时期的百万年演化,已经成为严格的嗜脂型纤细肉食性食腐动物,具有对大型有蹄类100%的营养需求,尤其对脂肪需求极高。从早期私有制时代遗留的现代杂食广谱饮食标志着人类生态位和营养级的降低,这会导致营养不良的加剧、过敏、精神疾病、退行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风险的上升。

经过7年的实践和研究,【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厘定了“原始公社饮食”这一旧石器时代风格的饮食模式和营养学,作为原始共产公有制时期人类营养结构的重建。该模式更符合人类自然饮食的一般特征和最优生存策略,是通过演化人类学、现代医学等交叉学科论证得出的人类饮食安全模板。通过实践“原始公社饮食”营养学,人们可以保持最高的生态位和营养级,只需依赖青年陆生大型有蹄类资源即可获取完善营养,并且自然地获得热量限制和生酮饮食的相关助益,从而实现延缓衰老、纠正表观遗传、降低慢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风险。您可以通过访问“【今日头条app @显微解剖虫博士】的主页”,在置顶文章查看“原始公社饮食”的相关内容。

来源:显微解剖虫博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