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技艺变产业 云南玉溪非遗“潮”起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2:38 1

摘要:近年来,以玉之陶青花瓷烧制技艺、瓦猫制作技艺、花腰傣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云南玉溪通过数字赋能、研学带动、文旅融合等方式焕发出蓬勃生机。

央广网玉溪8月5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 实习记者 解心妍)盛夏时节,玉溪绿意盎然、文化涌动。陶土飘香、刺绣飞针,一幅非遗产业发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以玉之陶青花瓷烧制技艺、瓦猫制作技艺、花腰傣民俗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云南玉溪通过数字赋能、研学带动、文旅融合等方式焕发出蓬勃生机。

古瓷焕新彩:从窑口到课堂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走进玉溪市红塔区玉之陶文创基地,陶泥的清香扑面而来。这里是云南省级非遗“玉溪窑青花瓷烧制技艺”的重要传承地,千年瓷韵在现代化窑房与匠人巧手间得以延续与创新。玉溪青花瓷造型古朴敦厚,色泽深沉典雅,其独特的釉色、纹饰和胎质,展现出区别于景德镇等其他青花瓷系的艺术特色,已成为玉溪的一张文化名片。

陈光林介绍各类陶制品(央广网实习记者 解心妍 摄)

“我们不仅复原了传统纹样和釉色,还上线了电商平台,开展视频直播带货,让玉溪青花瓷走进千家万户。”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光林说道。如今,该基地已设立了中小学研学课程,由匠人现场教学,学生可动手体验陶艺制作,让非遗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实践。

瓦猫(央广网实习记者 解心妍 摄)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云南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瓦猫”。作为传统的“镇宅神兽”,瓦猫的制作工艺包含捏塑、晾晒、施釉等十余道工序,现已入选云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陈光林告诉记者,瓦猫不仅在线上线下平台热销,还是研学课堂上的“人气项目”:“孩子们自己做的瓦猫,成为他们认识非遗、了解民俗的第一步。”

民族文化“走”出来:打造花腰傣非遗共生样本

距离玉之陶百余公里的新平县戛洒镇,“花腰田间”民俗文化村正值旅游旺季。这里依托花腰傣村寨平寨村,集中呈现民族传统民居、刺绣、土陶、酿酒、制糖等非遗项目,以“非遗+生态+研学”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花腰田间”民俗文化村(央广网实习记者 解心妍 摄)

“过去,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生。如今,通过参与文化村建设,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新平汇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荣介绍,“我们引导村民将花腰傣服饰、节庆、手工艺等非遗内容转化为文旅产品,形成稳定收入来源。”目前,文化村年接待游客持续增长,带动平寨村走上产业兴、文化活、群众富的共赢之路。

在文化村的非遗体验馆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傣陶”传承人刀正富仍坚持古法烧制工艺,使用草堆明火直接烧陶,不施釉不上色,最大程度保留自然原味。如今,傣陶器皿不仅成为“非遗伴手礼”,更承载起游客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玉溪的非遗传承,已形成以非遗技艺为核心、以数字化传播为支撑、以研学旅游为延伸的融合发展路径。从陶瓷到服饰、从课堂到乡村,非遗产业不断升级,带动文化振兴和民生改善。通过不断探索发展路径,玉溪正绘就一幅融合传承与创新的文化振兴新图景。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