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我跟我媳妇儿的店关了,说实话,干了三年外卖,累得跟狗一样,钱没挣着,人倒是瘦了十斤。那阵子我俩天天窝在出租屋里,连外卖都不敢点了,就怕账单。
今年我跟我媳妇儿的店关了,说实话,干了三年外卖,累得跟狗一样,钱没挣着,人倒是瘦了十斤。那阵子我俩天天窝在出租屋里,连外卖都不敢点了,就怕账单。
我媳妇儿看着我,叹口气说:“大神啊,咱俩别再死守这间店了,不如出去走走,学点手艺,回来摆个摊,省房租,也省心。”
我一听,这主意靠谱。咱也不是没干过地摊生意,以前在老家赶集那会儿,靠卖几样小菜也能糊口。于是我们一拍即合,收拾行李,南下北上,最后落在了东北——听说那的麻辣烫,比火锅还香,而且做法独门,味道浓,料足,关键是,成本低,适合小本经营。
我们在东北一家开了二十年的麻辣烫老店,花了6800块钱,学了一整套“老式麻辣烫”的做法。师傅姓赵,是个地道的东北汉子,说话直来直去,做菜更是一丝不苟。他说:“你们外地人来学,不是图个热闹,是图个真东西。你们要是能照着做,味道差不了。”
我跟我媳妇儿点头如捣蒜,那几天,我们天天早起晚归,跟着赵师傅学配料、炒底料、调酱汁、煮食材,连芝麻酱的稀释比例都记了十几遍。
回来那天,赵师傅送我们一包自己调的芝麻酱,说是“老配方里的灵魂”,临走还拍着我肩膀说:“张大神,你这名字听着像网络主播,但你要是能把这碗麻辣烫做出味道,就真配得上这称呼。”
从东北回来后,我们就开始在家试做。我媳妇儿负责记笔记,我负责动手,一边做一边回忆赵师傅教的流程。那几天,厨房成了我们的“麻辣烫实验室”,锅碗瓢盆全上阵,油烟机都快冒烟了。
第一步:调酱汁,芝麻酱是灵魂
赵师傅那天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酱汁。他说:“东北老式麻辣烫,讲究的是酱香浓郁,不是辣味堆出来的。辣只是辅助,酱香才是主角。”
所以,我们第一件事,就是调一碗“灵魂酱汁”。
我媳妇儿在一边看着我,说:“你可得记清楚了,别又记混了。”
我点头,拿起一个大碗,开始按比例加料:
-芝麻酱(正宗黑芝麻,无添加),2勺,约50克;
- 白砂糖,1茶匙,约5克;
- 鸡精,1/2茶匙,约2克;
- 生抽,1汤匙,约15毫升;
- 蚝油,1/2汤匙,约10毫升;
- 花椒油,1茶匙,约5毫升;
- 清水,适量,约30毫升左右。
“别急着搅。”我媳妇儿提醒我,“芝麻酱容易结块,得先加点水慢慢调开。”
我点点头,先加了一点水,一点点搅,搅到差不多顺滑了,再把剩下的调料一点一点加进去。赵师傅说过:“调酱汁就像哄媳妇儿,不能急,得慢慢来。”
调好后,我媳妇儿尝了一口,眼睛一亮:“这味道……跟在东北吃的一模一样!”
我得意地笑了:“那是当然,我可是张大神。”
为什么选这个牌芝麻酱?
我媳妇儿说:“你在东北不是说,赵师傅推荐了这个牌子吗?”
我说:“是啊,这牌子是北京老厂出的,原料用的是黑芝麻,不是那种掺白芝麻的便宜货。香气浓,酱体浓稠,调出来特别顺滑。”
我媳妇儿说:“那咱们就用这个,网上也能买到,家里也能做。”
我说:“对,咱们在家试,以后要是摆摊,也能统一标准。”
第二步:炒底料,火候决定成败
调完酱汁后,就是炒底料。
赵师傅说:“东北麻辣烫的底料,讲究一个‘香而不燥’。”
我们准备了:
- 火锅底料,200克(选的是四川产的老字号,辣味适中,香料味浓);
- 郫县豆瓣酱,50克(正宗红油豆瓣);
- 大葱,1根;
- 姜片,5片;
- 蒜瓣,5瓣;
- 食用油,适量。
我媳妇儿说:“你记得赵师傅怎么说的不?炒底料要小火慢炒,不能急。”
我点头,锅烧热后倒油,放入葱姜蒜炒香,然后放入火锅底料和豆瓣酱,开始小火慢炒。
炒的时候,香味慢慢出来了,我媳妇儿凑近闻了闻,说:“这味道,真香!”
我笑着说:“那是当然,这可是咱的饭碗。”
赵师傅说过:“炒底料要炒到油红酱亮,香味四溢,但不能炒糊,否则味道就苦了。”
炒好后,我们加了清水,大火烧开,然后过滤掉渣子。赵师傅说:“渣子不能留,不然影响口感。”
加入牛奶,是东北老式的秘诀。我媳妇儿问:“赵师傅说加牛奶是为啥?”我说:“他说是为了中和辣味,让汤更顺滑,奶香还能提味。”所以我们加了牛奶250毫升,搅拌均匀后,汤色变白,香气更浓。
第三步:煮食材,讲究一个“鲜”
赵师傅说:“食材要新鲜,不能图便宜。”
我们在东北学的时候,赵师傅自己家有个小菜摊,每天早上亲自去挑菜。
我们试做的时候,也是尽量选新鲜的:
- 土豆粉条,100克;
- 金针菇,50克;
- 香菇,3朵;
- 豆皮,50克;
- 牛肉丸,4颗;
- 鸡蛋肠,2根;
- 青菜,适量;
- 青蒜末,适量。
我媳妇儿说:“你记得赵师傅怎么说的不?食材不能煮太久,粉条容易烂,蔬菜容易出水。”
我说:“对,所以煮的时候要控制时间,先煮耐煮的,比如粉条、丸子、豆皮,再下蔬菜。”
最后一步:加酱汁,搅拌均匀
煮好食材后,把调好的芝麻酱倒入锅中,再加一大勺大蒜水(蒜瓣捣碎加水过滤),最后加一勺自制的辣椒油(用干辣椒、花椒、八角、香叶、桂皮、花生油慢火熬制)。
我媳妇儿说:“这辣椒油是你自己熬的,味道比买的香。”
我说:“那是当然,咱家的麻辣烫,讲究一个‘真’字。”
搅拌均匀后,盛出一碗,撒上青蒜末,香味扑鼻。
我跟我媳妇儿坐在饭桌前,喝着热气腾腾的麻辣烫,边吃边回忆赵师傅的话。
我媳妇儿问我:“你觉得这碗麻辣烫,最关键的步骤是啥?”
我说:“三个地方:芝麻酱的调制、底料的炒制、食材的新鲜。”
她点头:“对,芝麻酱要是调不好,整个味道就淡了;底料炒糊了,汤就发苦;食材不新鲜,吃着就发涩。”
我补充道:“还有就是火候,炒底料不能急,煮食材不能过火,辣椒油也不能太辣,要适中。”
我媳妇儿说:“你记得赵师傅说的不?他说东北麻辣烫讲究的是‘香’,不是‘辣’。”
我说:“是啊,辣只是辅助,香才是核心。”
我媳妇儿笑着说:“那你以后要是摆摊,就按这个配方来。”
我说:“那必须的,咱这次学的,可是正宗东北老式做法。”
现在我跟我媳妇儿,已经在家做了好几锅,每次调酱汁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在东北的那段日子。
那时候,赵师傅一边炒底料一边讲他的故事:“我干这行快三十年了,最开始也是摆摊,后来才开了店。麻辣烫这东西,讲究一个‘用心’。”
我媳妇儿问我:“你觉得咱能靠这个赚钱吗?”
我说:“只要咱们用心做,不偷工减料,不怕辛苦,肯定能。”
她点点头:“那咱就试试看。”
我笑了:“好,咱一起干。”
这一碗麻辣烫,不只是食物,还有一段夫妻情。
结语:
这一趟东北之行,值了。
6800元,换来的不只是一套配方,更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份信心。
我叫张大神,我跟我媳妇儿,准备把这碗东北老式麻辣烫,带到我们的小摊上,带到每一个愿意尝一口的人嘴里。
如果你也想在家做一碗地道的麻辣烫,不妨试试我们的配方。
来源:张大神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