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普通人的奇遇之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4:15 1

摘要:不上网,没劲;上网,也没劲。我们整日在一个个app之间手指重复着滑动和刷新,可似乎再没有什么能真正抵达我们的内心。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1997年,王小波在《万寿寺》的结尾如是说。而这句话,在二十多年后几乎成了后互联网时代的谶言。

不上网,没劲;上网,也没劲。我们整日在一个个app之间手指重复着滑动和刷新,可似乎再没有什么能真正抵达我们的内心。

远方的宏大叙事,梦幻泡影;近处的社会议题,矛盾对立。网红明星在流量山顶扮演赛博蜡像,而普通人一旦暴露在社交媒体仿佛置身黑暗森林。

上世纪,社会学家曾预言互联网的出现将为许多普通人带来奇遇。当它普及后,眼下,奇遇濒危了,留给普通人的只有一地香蕉皮。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没有了戒律就熄掉烛火”,那没有了奇遇呢?人们将丧失很多东西,比如兴趣、好奇心,勇气、分享欲,一点点耐心和朴素的善意。

《路边野餐》

然而,我发现,其实还有些例外。比如,在小红书。

近年来,已经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属于普通人的奇遇发生在小红书。

今年春天,外国人涌入小红书,全世界老百姓在这感受了一把啥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去年夏天,巴黎奥运会,小红书上意想不到的观赛角度和参与方式,“首金妹妹是我高中同学”。

有人在这里提供帮助、获取解答,有人在这凭着兴趣和缘分相逢或偶遇,创造故事和欢笑,分享眼泪与叹息。

要我说,小红书是一块属于普通人的奇遇之地。

兴趣 · 奇遇 · 人

什么是奇遇?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里,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其他人或事建立了某种不可思议的连接。而在小红书上,我发现,即便是轻如鸿毛的爱好,也能开出奇遇之花。

公园里,一位年轻人弯腰捡起一根笔直的树枝。对旁人来说,这可能是中二病没好,少年啦飞驰后遗症。但在小红书,这根不起眼的树枝却可能开启一段奇遇之旅:有人将这种爱好称为“梦中情棍”。

社区里,聚集着一群热衷捡拾笔直棍子的普通人,在每个相关的笔记下都会兴致勃勃地分享自己的藏棍心得。

放在别的平台,你很难想象一根平平无奇的树枝要如何走红;但在小红书,这样的微小兴趣也能找到知音。

“我要这木棒有何用——老公”

一根棍子的故事只是序曲,更大的惊喜在于:当无数微小的兴趣在社区碰撞时,便点燃了普通人生活中一次次意料之外的奇遇。

过去一年,小红书上关于收集植物种子的笔记有数千篇,有人只是随手捡到几颗梧桐果,便意外激发起网友热烈讨论,渐渐生长出“植物猎人”这样的小圈子。博主@张无双 热衷分享自己收集种子的日常,意外吸引3万粉丝关注,甚至因网友的需求开起网店,把兴趣变成了事业。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多看似无厘头的细碎爱好,也在小红书找到归属之地:有人热衷于“养牙膏”,每天细心观察牙膏掉落水中的姿态;有人痴迷于收集购物附赠的贴纸和包装袋,甚至连手机充电线都有自己的圈子。

能容纳捡树枝和养牙膏的社区,当然也能容纳这世上任何微小或独特的灵光、每一种朴素而本真的善意。

在这里,每一种平凡生活都有创造奇遇的可能。

在小红书上,普通人的奇遇可以打破空间。你永远想不到,小红书上的一条笔记,竟能打通现实世界的人脉迷宫。

有位网友临时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口腔手术,打了一整天医院电话都打不通,情急之下发了一条求助笔记。

这些在外人看来或许有些古怪的兴趣,却总能在这里遇到理解与回应——观鸟的白领会为二次元的学生点赞,年轻人也认真翻阅长辈的园艺日志。

令人惊讶的是,医生本人当天就出现在了评论区。这背后可能既有小红书社区奇妙的算法,也有诸多热心网友的层层转发,以及医生师弟一次恰好的转达,但这事就像超级英雄在电影里打破了第四面墙——“这也行?”

很快#六人定律因小红书要改写了#的话题冲上了热榜。原本你以为,需要穿过社会学理论最少6个关键人物的关系网才能触达的人,在这里可能只隔着三两个人,甚至就隔着一条推荐。

也许这就是一个靠真实内容连接起来的社区最神奇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写下的一句话,会在谁的页面里突然出现,像命运放下的一张小纸条,刚好被对的人看到。

而在小红书上,奇遇还可以穿越时间。一位用户发布寻找青梅竹马的笔记意外收获了百万阅读,不久之后便等来了久别重逢的后续故事。

昔日的记忆因为网友的接力被重新找回,那些未完的缘分终于有了温暖的结局。

在小红书上,奇遇还能翻越人山人海。短短 17 个小时内,三代人竟然在跨越半个地球的距离后于社区内重逢!今年年初,一个叫“菜菜很努力”的小红书用户发布了一则寻亲启事,希望寻找父亲生前在马来西亚的亲人。

她原本并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短短半日内,这条求助笔记辗转了大半个地球——远在中国广东的网友提供了宝贵线索,马来西亚当地的热心人接力联系,最终促成了亲人三代人的跨国相认。

稍晚才刷到帖子的人甚至自嘲“剧情进展太快跟不上了”。这场数字时代的奇迹,不仅让当事人感慨“网络的意义就在于此”,也让无数陌生人心神激荡。

而奇遇还可以跨越文化的壁垒。

今年春天,当大批外国朋友涌入小红书时,我想没有人能忘记那个时代的晚上,大洋彼岸的普通人们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第三类接触。

英国退休教师帮咱们练习口语,我们教美国农场主开荒种地,种种往事,世界人民大团结也好,互联网精神的余晖也罢。那些数不清的金子般的时刻,奇遇让我们共同创造了历史。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李华的回信。

当社区火速上线了即时翻译,一位中国网友向比利时朋友询问一款12岁记忆中的巧克力,没想到这位异国友人真找到了,这个帖子还意外导致相关网店售罄。

我们虽没被十二岁的子弹正中眉心,却都被一块巧克力的回音拉回了过去——你醒啦,现在是 2000。

奇遇看似偶然,但无论跨越多遥远的距离与差异,它们的发生都离不开人心深处那一点点善意与好奇,更离不开对生活热忱的分享欲。

无数奇遇之下的朴素逻辑,是兴趣点燃了我们的不期而遇。小红书社区则悄悄为所有偶然搭好了舞台。

余下的故事,交给每一个真实的“你”。

share·connect·love

当如此多的奇遇在小红书发生,我其实与你一样好奇:这一切背后,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样的社区?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今年82小红书日那天来到了小红书。恰逢小红书成立十二周年,借此契机,我们混在员工中(谢邀)体验了一天小红书人的世界。

后来知道设计师在卡牌里还留了彩蛋,里面的“种子纸”种在土里可以发芽

与诸多印象中的互联网公司不同,小红书司庆日,没有沉闷的指标总结,漫长的领导讲话或者鸡血和面做大饼。

在小红书,纯学、纯玩、纯放松。由于编辑部派出了两位老骨头,所以运动会我们就没去,但据说现场十分激烈。

不知是小红书社区的气质具象化了公司,还是小红书公司的价值观投射进了社区。之后的活动,给人的感觉就是温和、舒适、有趣,像回到学校、回到老家、回到在社区里发帖。

我们参加了北京场下午的大师课,主讲人贾科长。

如同在大学里蹭课,座位随便坐,甚至课堂就离工位区不远。

三个小时,从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到最新的《江湖儿女》,几十位同学跟着贾导在他几十年的光影奇旅中穿梭。

让我意外的是,小红书同学人均对人文话题的兴趣和电影知识的储备,在一些有点门槛的梗和典故上,全场在“会心一笑”和“学会抢答了”两种状态上有着相同的默契。

散场时,我瞟到旁边一位同学的笔记做得很认真。打听了才知道,原来小红书员工上课并非司庆特供,日常也会有各类分享。

小红书也会邀请本时代各式锋利头脑和风流人物,来公司谈笑风生。

来自@剑一

作为贾科长的忠实影迷,在小红书听他聊这些创作秘辛已属神奇,而更有趣的是贾导对小红书的认知。

贾导说年初他的公司曾引进一部意大利的黑白电影《还有明天》,这部并不大众的片子却在国内取得了远超预期的票房。

小红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贾导说。很多人在社区里的分享互动,带动了更多的人走进影院。

兴趣与奇遇,分享与连接。就像贾导电影之路的开启,纯粹的兴趣驱动和一次比赛获奖的奇遇。

来到晚上的夏夜狂欢。小红书的员工与亲友们,摩天轮、草地,乐队与蝉鸣,年轻人们脸上大大的笑容。就像是整个夏天,都迷失在梦的原野。

当马赛克乐队在北京登台,全场站了起来,天空正好下起小雨。这场雨我认识,它来自十二岁,来自十八岁,来自每个被热烈浸透的夜晚。

而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狂欢开始前现场放映了一支短片,讲述社区里两位创作者的故事,一位是来自武汉的独立开发者赵纯想,一位是来自美国57岁的Mary。

他们本来也许没有任何共同点,可在这里,他们两位的故事又如此和谐。创造与爱,帮我们共同度过许多艰难的时刻,也让一切分享和连接找到汇合点。

当一位美国老太太透过屏幕真诚注视着你,讲出她在小红书学会的第一句中文——“我爱你”。我想就算是叶文洁,也会把用来拍摁钮的手,用来点赞。

贾樟柯的电影《世界》曾经讲过一个微缩景观的寓言,而作为一个进入其中的观测者,在小红书好梦一日游,对我们同样像是一则后互联网时代寓言。

那些有趣的细节,其实处处透露着这个社区,乃至这家公司独特的价值观。

《世界》

越深入了解小红书,我越明白那些奇遇并非偶然。

当菜菜的寻亲笔记在内部刷屏时,有人向推荐算法团队的同事求解:为什么在小红书上,普通人之间的连接似乎更容易发生?算法工程师解释,这并不是专门为某个案例进行干预,而是社区的算法本就倾向于鼓励用户之间更直接、更丰富的连接。

菜菜寻亲笔记的流转之路

小红书本身就是一个去中心化分发的社区,更像是一张密集交错的网状图,而不是一个中心化的放射状结构。它把流量和关注度交还给了普通人,而非仅对那些头部账号保持趋光性。

正因为这种去中心化的分发机制,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认真听到,普通用户的笔记和评论在这里沉淀出了真正的价值。真诚分享、友好互动的社区气氛,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季候风。

于是那些原本微小的故事,也能穿过庞大的信息流,抵达它们本该去的地方,而不会轻易沉没。

每个散点代表用户,箭头组成用户间的关系网

开放、温暖、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精神底色同样感染着社区里的创造者。独立开发者赵纯想说:“小红书的用户愿意认真体验产品,也乐于表达使用感受。”

他在小红书发布自己的AI应用“胃之书”后,收到社区许多热心用户发来的bug反馈和长篇建议,让他更有劲头发布新版本来回应。

现在,小红书已经成为他迭代产品的重要基地。无数像赵纯想这样的人,正是在与社区的共生和共创下,将兴趣变成了影响无数人的真实产品。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小红书上普通人的奇遇发生的土壤,而故事还在继续。

8月2日小红书司庆上放映的那支短片已经上线,你会在其中看到这些人的影子,理解社区奇遇背后那些看似细小的日常努力。

每一次被看见,都会让这个社区长出一点新的可能性。

设计/视觉 Lvv

来源:X博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