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不完”到“防得住”,传统民企技术反腐有哪些新招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2:58 1

摘要:“在我们这个一体化的审计业务系统里,既有所有员工都适用的通用模型,也有根据岗位单独设计的算法。基于内部员工的基本数据,以及各业务板块的数据,建立起审计人员方便使用的风险指标模型,关注关键岗位人员,这是我们设计系统的底层逻辑。”新希望集团纪委书记张彦向记者介绍,

“在我们这个一体化的审计业务系统里,既有所有员工都适用的通用模型,也有根据岗位单独设计的算法。基于内部员工的基本数据,以及各业务板块的数据,建立起审计人员方便使用的风险指标模型,关注关键岗位人员,这是我们设计系统的底层逻辑。”新希望集团纪委书记张彦向记者介绍,该系统名为“阳光守护计划”,已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

打开系统,根据这些廉洁画像,新希望集团纪委工作人员就能很快确定巡视的重点领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这个系统可谓新希望反舞弊工作的“神经中枢”,员工的廉洁画像、关键岗位的风险预警,以及考勤、举报、巡视谈话等线索,都被整合在这个一体化平台中。

与纪委监委的工作抓手不同,民营企业的反腐工作呈现出显著的“结果导向”特征,更侧重于直接抓问题、创收益,为企业和股东挽回损失。而且,民营企业的内审人力通常少于纪委监委的可用人力。在这种背景下,科技手段成为突破人力限制的关键支撑,帮助民企在缺乏行政权力的情况下优化管理流程。

泰康保险集团审计业务系统反舞弊模型实验室平台。

锚定企业效益“最优解”

“腐败一定会产生舞弊,但舞弊并不一定导致腐败,舞弊包含的范围更广。民企员工学历造假等一些欺骗行为尚未达到腐败的程度,不宜直接定性为腐败,但确实损害了公司利益,所以企业里常统称为反舞弊。”四川发现律师事务所企业反舞弊调查中心执行主任王江告诉记者。

在弘阳集团,内部反舞弊主要聚焦于风险控制,弘阳集团首席风控官胡芳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风控中心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向企业效益的“最优解”锚定。“我们的核心逻辑是从经营环节抓风控,将监督融入日常经营决策,用经验和技术实现风险前置防控。”

招揽技术人才,形成复合型团队,也可以为民企反舞弊增加效能。新希望集团形成了“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对内以审计名义深耕业务,对外以纪委身份强化震慑。这个复合型团队吸纳了财务、侦察、贸易、IT等多领域人才。团队中的技术人员自行搭建了审计业务系统,并进行后续维护工作。“自己搭建,自己维护,运营成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张彦说。

泰康保险集团法律合规部助理总经理张大巍介绍,“金融行业监管严格,这就要求我们的审计计划必须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公司每一到两年就要对各子公司、重点业务条线进行全面的稽核审计,覆盖到公司业务的全部环节,特别是采购、账外资金等重点领域,并根据保险、医疗养老等业务板块特性动态调整审计重点,实现监管要求与业务需求的精准对接。”面对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和公司反舞弊的形式,泰康在2018年专门成立了“非现场审计处”并建成稽核审计系统,构建起覆盖全业务链条的智能监督网络。

由于行业不同,民营企业的监督组织架构各有特色。“民企的反舞弊模式难以简单复制,是行业的共识。”张彦告诉记者。作为传统行业民企,行业特性与老板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架构设计、资源投入与执行深度。不过无论什么行业、什么规模,民企反舞弊的共同点始终是围绕守护企业利益展开,且这些监督组织均由董事会直管。

避免脱离业务沦为“空中楼阁”

“我们集团十分注重合规文化与诚信文化,老员工很多。在我们看来,企业‘抓人’是抓不完的,更重要的是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为企业做好兜底工作。”胡芳说。弘阳地产在2018年前后搭建了专门的风控系统,对业务数据进行自动取数,实现风险防控的数字化升级。胡芳告诉记者,风控中心每半年就要梳理出“十大风险点”,后续分解至各业务部门,将监督关口前移至业务环节。这种模式与弘阳地产“从经营抓风控”的理念一脉相承。对一些风险点,系统会做出即时提示,有助于风险防控从事后追责转向事中干预、事前预防。

张彦向记者强调,新希望集团“阳光守护计划”系统被定位为“审计业务系统”,而非“审计管理系统”,正是为了贴近审计工作实际,以日常业务数据为运行基础,避免成为脱离业务的“空中楼阁”。

新希望集团审计人员在项目现场工作。

“这个系统可以帮我们区分审计项目的优先级。在没有这个系统之前,我们大多靠经验来选择审计对象和项目,而数据的引入可以帮我们更快地找到风险点,提升成功概率。”张彦介绍。通过将审计人员派驻到各业务部门,实现“既精审计又通业务”的能力升级,让监督力量深度嵌入业务链条。这种“业务+审计”的融合模式,让反舞弊工作更具针对性与穿透力。

厦门美亚亿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某钢铁集团定制了智慧监督平台。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该钢铁集团的业务数据分散,例如在废钢管理方面,废钢的计量、质量把控以及流转过程缺乏精准监控,安防领域,厂区人员、物资进出的实时监管存在盲区。为解决这些问题,该集团搭建了全面贯通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全域收集各类业务数据。在检测到风险时,系统会提供详细的风险分析报告,明确风险类型、发生地点、涉及人员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调查处置提供详细依据。

作为金融企业,泰康集团的技术反腐实践更凸显行业监管驱动下的精细化特征。泰康以“三道防线”来进行内部反腐。张大巍介绍,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注重前端风险防控;法律合规部作为第二道防线,以合规守护业务发展;稽核中心组成第三道防线,统筹线索审查、行为定性与内部举报处理。泰康的合规大中台包含合同管理、合规管理、处罚管理、案件管理等四大系统,其中与反舞弊直接相关的是处罚管理系统和案件管理系统。审计部门发现需要付诸案件的线索,会交由法律合规部协同处理。

泰康稽核审计系统中的“模型试验室”可由工作人员自主设定参数、输入数据,自动完成风险检测与预警,极大提升了监督的灵活性与精准度。“员工报销、采购审批等流程全部线上化,各种合同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通过对日常工作的动态监测推动监督模式升级。”张大巍介绍。

这些企业的实践表明,技术工具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监督效率,更在于通过数据整合与智能分析,将反舞弊工作嵌入业务全流程,从被动查处转向主动预防,为企业减少损失,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在传统民企反舞弊工作中,技术工具已成为智能监督体系的重要支撑,相较于依赖人工排查、人工报送模式,以全方位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监督网络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人力瓶颈,实现对民营企业关键岗位、核心业务的全周期风险管控。

“让监督者爱上它,离不开它”

民营企业以技术反腐,业务数据是基础,场景落地是关键。张大巍认为,业务中的科技手段高,反舞弊的科技手段就高,这是民营企业开拓的赛道,也是属于他们的竞争优势。“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国企相比,我们在体量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泰康的科技含量较高,我们采用的数字化、科技化手段,其实就是公司经营中很日常的一部分。”金融企业因行业监管严格,业务流程的科技化程度高,其反舞弊系统也更精准高效。而有的企业,在业务信息化方面基础薄弱,那么反舞弊技术也难以深入和持续生效。

正如新希望集团明确提出“业务系统”定位,强调系统必须扎根业务数据一样,这种理念强调了技术与业务的共生关系,可以有效规避技术投入的盲目性。民营企业不会为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围绕核心业务需求设计功能、延展应用,确保技术工具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以新希望集团为例,其不同板块业务差异显著,反舞弊技术随之需要作出针对性调整。地产板块工程招标频繁,需要重点监测供应商关联关系;化工板块涉及特种设备检修,风险模型侧重安全合规。业务科技手段的多样性,会推动反舞弊系统不断升级架构。

张彦告诉记者,部分企业的反腐技术系统因缺乏业务数据支撑而被弃用,而新希望的系统设计以解决业务需求为核心,直接服务于价值创造,而不是给老板来一场形式化的表演。张彦说:“我的目标是让监督者爱上它,离不开它。”

数字化是民企反舞弊的第一步。“数据可以提供线索、呈现趋势,但不能提供结果,不能替代人工决策。”张彦说。因此,还是需要审计团队利用线索进行调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并努力移送司法。

从趋势来看,传统民企的数字化审计系统已不仅是工具层面的革新,更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技术反腐也正从单点应用向体系化建设演进。传统民企的反舞弊实践,始终围绕企业生存与发展这一根本需求展开,既不同于体制内和国企的反腐路径,也没有满足于技术工具的简单套用。各类审计、风控、合规系统的差异化设计,价值审计、结果导向的务实选择,以及在反舞弊联盟内互相协助的生态,都是一场在民营企业权力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努力进行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商业文明的探索。

来源:廉政瞭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