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常见的登革热,还有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需要大家警惕——基孔肯雅热。它可能让你突然发烧、关节剧痛,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预防基孔肯雅热,守护健康防线
基孔肯雅热的健康提示:警惕蚊媒传播,做好科学防护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蚊子也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常见的登革热,还有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需要大家警惕——基孔肯雅热。它可能让你突然发烧、关节剧痛,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蚊子”)叮咬传播。这种病毒最早在非洲被发现,如今在全球多个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流行。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也曾出现过输入病例,目前,广州、阳江、湛江、佛山等地均出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
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多数人会出现明显症状:
突发高烧: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
关节剧痛:这是最典型的症状,常累及手腕、脚踝、膝盖等大关节,痛感强烈,甚至让人无法站立或活动,因此也被称为“断骨热”。部分人关节疼痛会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皮疹(多为躯干或四肢的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等。
多数患者症状会在数周内缓解,少数人可能出现长期关节疼痛,但总体病死率较低。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什么区别?
共同点
都由“花蚊子”传播,症状都有突发高烧、头痛、肌肉痛、皮疹。
关键区别
高烧:基孔肯雅热的发烧常达39℃以上,发热期较短;登革热突发高烧,持续2-7天,发热期更长。
关节痛: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疼痛通常更剧烈、更持久(可数月),且是主要特征;登革热也可能有关节/肌肉痛,但通常不如前者突出和持久。
出血风险:基孔肯雅热极少引起严重出血或休克;登革热有发展为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的风险,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皮疹:基孔肯雅热的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部分伴瘙痒;登革热的皮疹四肢针尖样出血点,或融合成片的红斑疹。
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
和其他蚊媒传染病一样,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1. 清除蚊虫孳生地:及时倒掉花盆、水桶、轮胎等容器里的积水,定期清洗饮水机、花瓶等,不给蚊子产卵留机会。
2. 做好个人防护:蚊子活跃的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出门,穿长袖衣裤,在暴露部位涂抹合格的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
3. 加强环境防蚊:家中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工具,必要时对居住环境进行蚊虫消杀。
怀疑感染了怎么办?
如果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后出现高烧、关节剧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
用药注意事项
对症治疗为主: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发烧、疼痛等症状。
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用于退烧和缓解疼痛。务必按说明书或医嘱使用,避免过量损伤肝脏。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慎用/避免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尤其是在疾病早期或无法排除登革热时,这些药物可能增加登革热患者出血风险。在医生明确诊断为基孔肯雅热且无出血倾向后,才可能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不要使用抗生素:基孔肯雅热是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充分休息,多喝水:补充因发烧出汗丢失的水分。
严格遵医嘱:任何用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随意用药。
记住,预防基孔肯雅热,“防蚊”是第一要务!夏天蚊子多,做好防护,才能少生病。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提高警惕吧!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