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腿脚不便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手功能康复训练一体机精准引导患者恢复抓握能力,智能养老机器人通过 AI语音交互驱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作为北京亦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的首场落地赛事,7月29日,2025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在经济技术开发区
外骨骼机器人助力腿脚不便的老人重新站立行走,手功能康复训练一体机精准引导患者恢复抓握能力,智能养老机器人通过 AI语音交互驱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 作为北京亦庄万台机器人创新应用计划的首场落地赛事,7月29日,2025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赛,40支顶尖团队携53件创新产品同台竞技,为全球老龄化挑战提供 “中国智造” 解决方案。(8月5日 《工人日报》)
当92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通过语音唤醒床头的康养机器人,屏幕即刻显示出实时心率监测数据,温和的提示音准时提醒她服药——这样的场景正悄然成为全国多地养老院与家庭的日常。从实验室里的精密原型到养老一线的朝夕陪伴,康养机器人以“科技+温情”的双重特质,为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注入蓬勃新活力。
养老服务的痛点,恰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25年年初,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人。更严峻的是,《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测,2025年失能半失能老人将突破7200万,2030年更将逼近1亿大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的现实困境,催生康养机器人研发需求。从早期聚焦机械辅助,到如今实现 "物理辅助+情感陪伴" 的双重跨越:智能床垫可监测翻身,陪伴机器人能播放怀旧金曲,康复机器人以游戏化训练助力康复,让机器人从冰冷器械变成贴心伙伴。
从实验室走向床边的过程,本质是科技适配民生需求的深度实践。研发团队走进养老院,依据老人特点优化康养机器人:放大显示字体适配视力退化群体,优化语音频率满足听力下降者,定制记忆训练模块辅助认知障碍患者。实践数据显示,配备机器人后,老人日均活动量提升30%,夜间意外跌倒率下降62%,护理效率提高近五成。技术在生活场景中不断调整,机器人“机械臂”学会轻柔搀扶,“语音交互”支持方言识别,科技因人文关怀更具温度。
康养机器人的普及需构建“人机协同”生态。以上海某养老院为例,机器人负责日常监测与基础陪伴,护理人员专注心理疏导与个性化照护,二者相辅相成。这种模式既发挥了科技的高效优势,又保留了养老服务的人文温度。正如一位护士长所说:“机器人能精准记录用药剂量,却无法给予想家老人温暖拥抱——科技是辅助,温情才是养老核心。”
面对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康养机器人的落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缩影,更是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智慧抉择。它让专业照护触达更多角落,为家庭卸下负担,更让老人在科技辅助下守住尊严与自主。当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真正扎根养老一线,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机器人的进化,更是养老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关怀”的质变。
科技的终极意义,在于让生活更有温度。康养机器人从实验室到床边的跨越,正是用技术丈量民生需求的生动注脚。在这条温情与创新交织的道路上,科技与人文的深度交融,终将让每一位老人在岁月长河中感受稳稳的幸福。(戴花)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