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维晚年在沓中练兵时,总跟左右念叨:“阳安关那俩小子,我最放心。”他说的“俩小子”,一个是蒋舒,一个是傅佥。俩人都是姜维一手带出来的,从亲兵一路升到将军,蒋舒做了武兴督,傅佥当了关中都督,名义上是上下级,实则是搭伙守阳安关的铁搭档。
姜维晚年在沓中练兵时,总跟左右念叨:“阳安关那俩小子,我最放心。”他说的“俩小子”,一个是蒋舒,一个是傅佥。俩人都是姜维一手带出来的,从亲兵一路升到将军,蒋舒做了武兴督,傅佥当了关中都督,名义上是上下级,实则是搭伙守阳安关的铁搭档。
那时候的阳安关,是汉中的“嗓子眼”。往南是成都平原,往北是曹魏地界,守住这儿,汉中就稳如磐石;丢了这儿,魏军能顺着峡谷直插蜀汉心脏。姜维把这俩人放这儿,等于把自家大门钥匙交了出去——他信蒋舒的稳,也信傅佥的勇。
蒋舒早年是真能打。姜维北伐时,他跟着冲阵,一刀劈翻过鲜卑骑兵,胳膊上中了三箭还往前冲,战后姜维拍着他肩膀说:“你这股狠劲,像我年轻时候。”傅佥更猛,有回守城被围,他提着刀就往敌军火堆里跳,火燎了战袍也不管,愣是把敌军阵型冲垮了。那时候军中都说,蒋舒是“稳准狠”,傅佥是“拼命三郎”,俩人搭伙,阳安关固若金汤。
谁也没想到,这对黄金搭档,会在263年秋天给蜀汉致命一击。
那年九月,司马昭派钟会带着十万新兵杀向汉中。消息传到阳安关,傅佥连夜上城巡视,蒋舒却在帐里磨磨蹭蹭。傅佥急了:“敌军都快到城下了,你还等啥?”蒋舒眼皮都没抬:“急啥?钟会带的是新兵蛋子,撑死了围三天,自个儿就得退。”
傅佥没多想,只当他是稳当。可等魏军真围了城,蒋舒突然变了脸。他找到傅佥说:“死守不是办法,我带一队人出去冲杀,搅乱他们阵型,你在城里接应。”傅佥皱眉头:“阳安关就这点兵,分出去就是送死,守城才是正经。”
蒋舒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自有分寸,打不过就回来。”傅佥被他说动了,毕竟是多年兄弟,没多想就下令开城门。门轴“吱呀”转动的瞬间,蒋舒突然回头,冲傅佥咧嘴一笑——那笑容里,没有丝毫出战的决绝,只有一股子诡异的得意。
傅佥心里“咯噔”一下,刚想喊停,蒋舒的人马已经冲出城门。可他们没往魏军阵里冲,反而径直奔向了魏将胡烈的大营。胡烈愣了愣,随即哈哈大笑——他认出了蒋舒手里的令旗,那是阳安关的副将信物。
“城门开了!”蒋舒在马上高喊,声音穿透了战场的喧嚣。傅佥站在城头,血“唰”地冲上头顶,手里的长矛“哐当”砸在地上:“我瞎了眼!”
魏军像潮水似的涌进阳安关,傅佥带着残兵在巷子里死拼。他身上被砍了七刀,仍拄着刀不倒,最后被魏军乱箭射穿,临死前还在吼:“蒋舒!我做鬼也饶不了你!”
消息传到沓中,姜维正在看军报,手里的狼毫笔“啪”地断了。他盯着传令兵,眼睛红得像要冒火:“你再说一遍?”传令兵哆哆嗦嗦重复:“蒋舒……降了,阳安关……丢了。”
姜维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茶杯全摔在地上:“我把他当亲儿子教,他就这么报答我?”
这事儿邪门就邪门在,蒋舒和傅佥平时压根没矛盾。一起喝酒,蒋舒总让傅佥多喝两杯;傅佥受伤,蒋舒亲自给他上药。就在上个月,俩人还联名给姜维写过信,说阳安关粮草充足,能守半年。怎么突然就反水了?
有人说蒋舒是怕了,觉得蜀汉要完,想找条活路。可他跟着姜维打了十几年仗,什么硬仗没见过?当年在洮西,被魏军围了三天三夜,他都没皱过眉头。
也有人说他是想升官。可在蜀汉,他已经是武兴督,再往上就是姜维这个级别,难道魏国能给更高的位置?后来听说,胡烈也就给了他个“讨蜀先锋”的虚职,连个正经将军印都没给。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蒋舒投降后,没带魏军去追傅佥的残兵,也没献什么破蜀良策,就跟在胡烈身后当个摆设。魏军士兵背后都笑他:“这就是打开阳安关的‘功臣’?看着还没个伙夫有精神。”
傅佥的死讯传到成都,刘禅哭了半宿。他给傅佥追封了关内侯,还把傅家剩下的子弟都召进禁军——这是蜀汉对忠臣最高的礼遇。可再高的荣誉,也换不回阳安关。
阳安关一丢,汉中就成了没门的院子。钟会的大军像长驱直入,一路拿下南郑、乐城,不到一个月就打到了剑阁。姜维带着主力往回赶,急得满嘴燎泡,可等他赶到时,魏军已经在剑阁城外扎了营。
有老兵后来回忆,姜维在剑阁城头望着阳安关方向,喃喃自语:“要是阳安关还在,钟会连汉中的边都摸不着。”
这话不假。阳安关地势险要,关墙是用糯米汁混着石头砌的,炮弹都炸不开。傅佥守关那几天,已经把城外的水井全填了,魏军要是强攻,至少得死伤上万。可蒋舒这一开门,等于给魏军铺了红地毯——粮草、军械、地图,全成了人家的战利品。
后来西晋修《三国志》,写傅佥那段时,笔都带着劲儿:“佥力战而死,蜀人莫不悲之。”写蒋舒呢?就轻飘飘一句:“舒开城降魏。”连他后来啥下场都没提。
倒是东晋有本野史说,蒋舒在魏国待了没两年就病了,临死前总说胡话,喊着“阳安关的血”“傅佥的刀”。有回他儿子去看他,他突然坐起来,指着窗外喊:“傅佥来了!快关窗!”没多久就断了气。
这事儿听着像编的,可细想也合理。一个能在战场上拼杀的汉子,突然背主求荣,心里能踏实吗?他打开的不光是阳安关的城门,还有自己一辈子的名声——千百年后,谁还记得他当年的战功?只记得他是个叛徒。
现在去汉中旅游,阳安关旧址还剩几段断墙。导游指着墙根的箭簇说:“这都是傅佥他们当年射的,箭头都嵌进石头里了。”有游客问:“那个叛徒蒋舒,就没留下点啥?”导游摇摇头:“当地人都懒得提他,觉得晦气。”
其实蒋舒的故事,比傅佥的忠义更让人警醒。姜维一辈子识人无数,怎么就看走了眼?是蒋舒藏得太深,还是姜维太相信“自己人”?
战场上,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敌人的刀枪,是身边人的冷笑。你把后背交给TA,TA却在背后磨好了刀。阳安关的风,吹了一千七百多年,好像还在问:人心这东西,到底能看透吗?
要是蒋舒没叛变,蜀汉能多撑几年吗?傅佥的忠,蒋舒的叛,到底哪个更让人唏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山顶畅快观日的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