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3日,四川绵阳江油市那则施暴者自己上传的校园暴力视频,至今仍在网络上灼烧着无数人的神经。14岁的赖某某被三名同龄人围堵辱骂、拳脚相向,视频里她蜷缩的身影和施暴者嚣张的笑声,成了所有为人父母者心中的刺。
2025年8月3日,四川绵阳江油市那则施暴者自己上传的校园暴力视频,至今仍在网络上灼烧着无数人的神经。14岁的赖某某被三名同龄人围堵辱骂、拳脚相向,视频里她蜷缩的身影和施暴者嚣张的笑声,成了所有为人父母者心中的刺。
随着更多细节浮出水面——施暴者或许带着"炫耀"心态传播视频,受害者除了轻微伤,更要面对网络二次羞辱带来的精神创伤——一个尖锐的问题被反复提及:如果站在赖某某父母的位置上,你会忍不住想报复吗?
有网友直言"换作是我,可能会失去理智",毕竟看着孩子受辱却无力当场保护,那种愤怒和自责足以冲垮理性;但更多人冷静下来后发现,报复从来不是答案。一旦家属采取极端手段,不仅会让自己陷入法律困境,更会让本就受伤的孩子陷入"父母为我犯错"的负罪感,甚至可能让事件焦点从"施暴者的错"偏移到"家属失控",反而让正义缺席。
但这绝不意味着要忍气吞声。赖某某的家人此刻最该做的,或许是三件事:一是坚定地为孩子维权,要求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施暴者责任,哪怕是未成年人,也不能让"年龄"成为逃避惩戒的挡箭牌;二是全力为孩子做心理干预,用陪伴和专业帮助驱散她心中的阴影,告诉她"错的不是你";三是推动学校和相关部门真正整改,比如要求学校公开道歉、完善校园监控和矛盾调解机制,让其他孩子不再经历同样的恐惧。
校园暴力的可怕之处,从来不止于当下的伤害,更在于它可能在受害者心里种下"以暴制暴"的种子,也可能让施暴者误以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但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社会的守护者,更该示范"如何用规则讨回公道",而不是让仇恨循环。
那么你呢?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是忍不住想"以牙还牙",还是坚信"用法律和规则守护孩子才是正途"?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聊聊:面对伤害,理智与情感该如何平衡?
来源:紫凌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