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灾演习,从娃娃抓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0:24 1

摘要:7月31日,日本超过10个地点观测到海啸波,最高可达0.7米,导致丰田汽车等多家工厂停产,总计约200万人被要求立即撤离或前往安全区域。之后多数地区的警报已被解除或降级,但不少居民仍被敦促继续留在避难所,直至海浪威胁完全解除。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县一处岸边高地聚集了撤离民众与消防车辆。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海域一场8.7级地震引发海啸,触发美国夏威夷州、日本和智利等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啸警报。

7月31日,日本超过10个地点观测到海啸波,最高可达0.7米,导致丰田汽车等多家工厂停产,总计约200万人被要求立即撤离或前往安全区域。之后多数地区的警报已被解除或降级,但不少居民仍被敦促继续留在避难所,直至海浪威胁完全解除。

作为地震和海啸多发的国家,日本一直将自然灾害预防放在第一优先级。日本多年来建立了系统完善的防灾机制,包括建筑抗震设计、预警系统,以及全民防灾演练等。

今年春天,《凤凰周刊》记者在东京参加了以“防灾和环保”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感受到防灾理念在当地日常生活中的融入。

在日本,很多公园、学校门口的长椅是可拆卸的“应急简易炉灶”,椅板下方留有说明:一旦发生地震、停电等灾害,人们可将其拆卸组装为炊具。许多路灯灯杆上装有紧急广播装置,可即时发布疏散信息。地铁站内设有不少防灾指示牌,从出站口到最近的避难所,标识一目了然,候车区还配备了应急工具箱和急救物资。公寓阳台一般都会设有折叠金属逃生梯,遇到火灾或地震时,住户可揭开盖板放下梯子,方便逃生。

作为地震高发国家,日本每年可观测到的地震次数平均可达上千次,有感地震每天就有1-2次。然而,当地人通常能做到从容不迫地应对,公共场合也很少发生混乱和推搡行为。那么,日本人是如何将防灾刻入基因的?

从幼儿园开始防灾训练

日本人对灾难的认识,从进入幼儿园便开始了。

幼儿园每个月都要接受防灾训练,内容涵盖应对地震、火灾、洪水、台风甚至应对不法入侵等现实情境。训练会教小朋友佩戴防灾头巾,熟记撤离路线,有序移动,以及在火灾演练中判断烟和出口方向,在防拐演练中齐声喊“救命”等。很多年龄不到5岁的孩子已经掌握灾害发生时的逃生秩序,并能帮助年龄更小的孩子。

◆日本幼儿园每个月都会举行防灾演练。

随着学龄增长,防灾训练的内容日趋复杂。中小学每月定期举行演习,初高中则会开展包括校内外紧急避难、夜间避难等复合灾害模拟。一些学校还设立“防灾负责人”、“班级防灾大使”等特殊岗位,让高年级的学生承担组织自救、协助弱小同学的责任。

这种防灾训练的成效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中得到了验证。当时,岩手县釜石市釜石东中学的学生们震后未等老师指示,就主动带领附近小学的学生和周围社区的老人一同疏散到更高的地点,没有一人在海啸中伤亡。岩手县釜石市的中小学校共有约3000人,存活率高达99.8%,一度被称为“釜石的奇迹”。据悉,此前这一地区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了8年的海啸避难训练。

日本人“不怕地震”的内核得益于从小到大高频的防灾演练,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的训练,使得所有年龄层都具备应对灾害的能力。

即便离开校园,防灾培训也不会远离。不久前,记者在横滨防灾中心体验了一次地震现场和火灾逃生的模拟。

站在三维地震模拟器上,记者感受到了与2011年时相同的地震波,眼前城市的崩塌画面与身体的摇晃形成双重冲击。这种“临场感”让人直观体会灾难降临时的恐惧与慌乱。若没有扶手支撑,人根本无法在剧烈高频的震动下保持站立。现实中,未经训练者往往会因本能反应而慌不择路,甚至做出危险的逃生选择。

◆横滨防灾中心的三维地震模拟。(摄影:思齐)

该中心的三维模拟系统精准还原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的震感。除地震体验外,记者还参与了其他几项防灾训练:例如如何使用灭火器进行仿真灭火;火灾发生后,如何在有毒浓烟弥漫、看不清的走廊中捂住口鼻逃生;地震发生时如何在家中快速判断安全避险区域。

类似这样的综合防灾体验中心,日本全国有近40家,分布在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福冈等城市。这些防灾中心通常向公众(含外国人)免费或低价开放,服务于不同国家和年龄的参观者。

急救包是家庭必需品

日本此前深陷“地震谣言风暴”,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源自26年前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书中记载的梦境“预言”:“2025年7月5日,日本将遭遇毁灭性地震”。这一谣言在各大社交平台点击量达到数十亿次。

◆日本漫画家龙树谅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

加之那段时间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发生了超过2000次轻微地震,最大震度达到4。日本气象厅表示,过去每一轮地震模式各不相同,因此无法预测吐噶喇列岛本轮地震将持续至何时,民众应为可能的强震做好准备。

随后社交媒体上有传言称“吐噶喇列岛频发地震后,日本其他地区或发生大规模地震”。气象厅和学者均对此予以否认,但恐慌情绪仍在国际社会蔓延,并一度冲击到日本旅游业。

相比于外国游客的恐慌,日本人在谣言纷飞时表现出了高度冷静,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囤货抢购潮,本国国民的出行也未受到影响。有日本网友直言:“要是随便相信一个地震预言,日本哪里会有安生之日?”

“7月5日发生毁灭性地震”的谣言霸榜时,日本防灾协会提出了“3·7·30原则”,即储备3天饮用水、7天食物、30天生活必需品,这一科学理念获得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家庭应急包、防灾背包等销量同比激增。东京都政府的数据显示,出现抢购潮的地方有六成顾客为首次购买防灾物资。很多防灾准备不足的家庭正好借此补课。

在日本,应急急救包是每个家庭的标配,通常是双肩包大小,内部物品按照优先级配置,确保受灾者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能独立生存至少72小时,直至救援到来。

防灾包是每个 日本 家庭 的 标配。 ( 摄影:思齐 )

物品配置遵循严格的优先级原则:从基础医疗用品(创可贴、止血绷带、消毒套装等)到生存装备(含备用电池的 LED手电筒、荧光棒、求救哨),从防护器具(N95口罩、保温急救毯)到实用工具(多功能折叠铲、逃生绳、灾害收音机)等,一应俱全。这类应急包、防灾背包也很容易购买,大型超市、百货商店和部分便利店均有售。

防灾包内通常配备的物品。 ( 摄影:思齐 )

日本的防灾用品也普遍采用人性化设计,灭火器的重量仅为标准灭火器的一半左右,这是为了便于女性和老人提取和操作。

这种对防灾细节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普通住宅的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后常伴随火灾等次生灾害,日本公寓的阳台均设有独特的逃生系统。

大多数阳台的地面或顶板预留有方形逃生口,下面隐藏着可通往下一层的金属折叠梯。遇到突发灾害且楼梯、走廊被堵时,住户可以掀开盖板,踩下按钮或拉开把手,逃生梯自动展开与下一层阳台连通。当住户下到下一层,再打开下一层的逃生梯,逐层下降直至地面。住在高层的老人、残障人士则可借助滑降装置快速下降。

日本大多数 公寓 阳台预留有方形逃生口。

值得一提的是,每两户的阳台之间仅以一块约 5毫米厚的轻质塑料或纤维板隔开。一旦发生灾害或火灾蔓延无法下行,住户可以踢破挡板,横向逃到邻居家,这将极大提高逃生几率。面板上印有“紧急时请破板逃生”的提示,老人小孩都能轻松踢破。

正因为有逃难的需求,日本阳台的使用规则也比较繁琐,例如不允许摆满花花草草,逃生梯上不能有重物压着,逃生隔板前不能堆放过多东西。

每两户的阳台之间 有一块隔板, 危难时刻 可 踢破 它 逃 往邻居家 。

维护秩序能降低损失

日本人对秩序的尊崇早已写入基因,这一特点在面对灾难时尤为可贵,且能降低损失。

2011年,宫城县仙台市遭受海啸后,余震频发、物资短缺,死亡人数不断攀升。然而,当地人展现出极高素养,一些人自愿减少能源消耗,以缓解停电的压力。

一些市民为了购买婴儿食品,天还没亮就在超市外排队。当时做报道的美国广播公司(ABC)记者不禁感慨道,“数百人等在还没开门的超市外,夜里静静排队数小时,没人插队、无人发生争吵。”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日本近代史教授卡罗尔·格拉克(Carol Gracq)指出:“日本人对灾难的应对能力并非源于文化或宗教,而是历史形成的社会道德——一种基于维护社区秩序的价值体系。”

虽然地震谣言在日本屡见不鲜,但理性的社会机制、强有力的官方信息渠道与公众的防灾意识,构成了有效的“免疫系统”。东日本大地震后,有人引用“外国灵媒”“动物异常行为”等制造地震将至的恐慌,但多数日本人将之视为荒谬的流言或迷信。

2018年9月6日,北海道发生7级地震, 当地 民众 在超市外 排队。

而政府层面,日本设立了层级分明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常规情况下,基层市町村承担第一响应责任,都道府县负责区域协调支援,中央政府则主要应对大规模灾害。

日本内阁府政策统括官(防灾担当)大桥麻希子向《凤凰周刊》介绍称,当发生重大灾情时,中央政府会根据灾害规模启动分级响应机制:设立由国务大臣和首相领导的“紧急灾害对策本部”,这一机制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各中央省厅按照专业分工协同作战,如国土交通省负责基础设施抢修,厚生劳动省统筹医疗救援等。

“我们的防灾体系建立在自助优先的哲学基础上,特别强调灾后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自主生存能力。”大桥麻希子介绍说,“这种理念延伸出因地制宜的预案制定标准,要求当地必须综合考虑社区人口结构、建筑特性和潜在灾害类型等变量,从而形成精准的应对方案。”

由此可见,日本人并非“天生不怕地震”,而是接受了自然灾害高发的风险环境,形成了“与灾难共存”的心态。

在日本,漫画、文学、电影等文艺作品经常以灾难为主题,从不避讳创伤与反思。知名动画导演新海诚2022年出品的《铃芽之旅》便是一部植根于日本地震灾难背景下的奇幻冒险动画电影,尤其聚焦于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历史创伤与集体记忆。剧中主人公能够直面创伤、逐步接受失去、学会珍视当下,最终说出那句:“在生命无常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努力活下去。”

来源:高峰观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