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丈夫是一名工程师,长期驻外,常年往返于多个国家之间。两人感情不错,虽然聚少离多,但每次回来也都有亲密接触,从未使用过安全措施。而这恰恰就是第一个致命盲区。
浙江一位中学老师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确诊感染了HIV,也就是艾滋病病毒。
她的生活看起来一切正常:有稳定的工作,家庭关系也无异常,平时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夜生活都颇为自律。
医生最初也感到疑惑——这类患者并不在高风险人群中。可随着询问深入,线索逐渐浮出水面。
她的感染之路,和人们对艾滋病的惯常印象差距很大。没有所谓的“乱性滥交”,也没有吸毒,甚至没有明显的创伤或输血史。
问题出在两个她根本没意识到的生活细节,而这两个误区,其实很多人都踩过,只是没人告诉他们可能有多危险。
忽视伴侣健康史,是第一层陷阱
她的丈夫是一名工程师,长期驻外,常年往返于多个国家之间。两人感情不错,虽然聚少离多,但每次回来也都有亲密接触,从未使用过安全措施。而这恰恰就是第一个致命盲区。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路径有个惯性理解:得是“乱来”才会中招。但现实并不总按逻辑走。
她丈夫在国外期间曾接受过一次牙科手术,由于语言沟通不畅,没了解清楚诊所的医疗背景。而后,他又患有龋齿频发,频繁就诊。在某些消毒不规范的场所,一把牙钻就足以成为病毒的媒介。
牙科器械如果没有彻底高温消毒,表面残留的血液可能带毒。这种情况在管理松散的诊所并不少见,尤其在一些医疗监管不严的地区。她丈夫并无自觉症状,也从未做过HIV检测。等病毒悄悄传给妻子时,连他自己都蒙在鼓里。
迷信“熟人介绍”的医疗渠道,是第二个误区
这位老师平时身体一向不错,偶尔有些疲惫和低热,她也没太放在心上,觉得是工作压力大。后来有一次在朋友介绍下做了个“免疫调理”的静脉注射,一种所谓的“抗疲劳营养液”。那个诊所没有执照,只是朋友说“效果特别好”,她没多想就去了。
结果正是那次注射,让事情再次雪上加霜。医生怀疑她当时用的静脉针具可能未彻底消毒。虽然这不是她感染的直接来源,但在病毒潜伏期内接受非正规的侵入性治疗,无异于在伤口上撒盐。
静脉注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高风险操作,若无严格无菌操作,只需一次,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即便后来她出现了反复低烧、体重下降、口腔溃疡等症状,她也没想到是HIV,只以为是“免疫力差”。直到学校组织体检,才发现CD4细胞已经降得非常低,病毒载量高得惊人。
“不属于高危人群”只是错觉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近年来女性HIV感染者中,家庭主妇、教师、护士等所谓“低风险职业”的比例逐年上升。并不是她们突然冒险,而是病毒传播途径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异性传播,已成为中国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许多女性感染者在确诊时,都是因为丈夫孩子出现异常才被动检查的。她们不是不爱惜自己,而是压根没想过这类病和自己会沾边。这种错觉背后,是社会对艾滋病的刻板印象在作祟。
症状模糊,容易被忽视
艾滋病在早期并不“暴躁”,它潜伏得极深,症状常常被误认为感冒、疲劳或者胃肠炎。比如持续低烧、夜间盗汗、淋巴结肿大、体重莫名下降,这些都很容易被忽略。等到身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才会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如真菌性肺炎、卡波西肉瘤等。
这位老师就是典型例子。起初只是觉得累,以为是更年期提前或者教学压力大。直到后来频繁请假,连走路都开始虚弱,才不得不去医院全面检查。等她拿到报告时,已经错过了病毒控制的最佳窗口期。
文化沉默,让疾病更隐蔽
在很多家庭观念传统的地方,性话题依然是禁忌。女性很难主动要求伴侣做性病筛查,更别说要求使用安全套。即便身体不适,也倾向于拖着不说,怕被误会、怕引起家庭不和。这种沉默,不仅把她们自己推入风险,也让病毒有了藏身之地。
这位老师事后坦言,她一直不好意思向丈夫提“你有没有做过性病检查”,觉得那是不信任。她也从未想过自己有权利做HIV筛查,直到身体实在撑不住为止。
信息不对称,才是最危险的东西
艾滋病的传播,其实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信息断层的问题。如果这位老师早知道牙科手术也可能是风险点,早知道静脉注射要找有资质的机构,早知道自己有权利要求伴侣做检测,也许一切都不一样。
而现实是,连她这样知识水平不低、生活有序的人都会跌入陷阱。可想而知,信息更不对称的人群,又有多少在无意中暴露在病毒面前。
不是所有感染都来自“乱来”
将艾滋病标签化,等于为病毒提供了掩护。很多人一听“艾滋病”就联想到“性乱”“吸毒”“不检点”,结果就是那些真正感染的人更不敢说,更不敢查。甚至医生在面对“看上去很普通”的患者时,也往往忽略了HIV的可能。
这位老师刚开始就医时,几个社区医生都没想到是艾滋病,直到她要求做更深入检查时才查出来。如果不是她主动坚持,很可能还会再拖几个月,到治疗效果就更差了。
最终结局:她仍在坚持治疗,但生活已完全改变
目前她在接受抗病毒治疗,CD4细胞逐渐回升,病毒载量也在控制中。但治疗是终身的,每天都要吃药,副作用、费用、心理压力一样不少。她已经暂时离职,正在接受心理辅导。
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太相信‘正常’这两个字了。”
她以为自己是正常人,过着正常生活,就该远离这种病。可现实从来不按剧本走。
适当怀疑,是对自己最基本的保护
不是说人人都要恐慌,而是要有清醒的认知。安全感不能建立在无知上,而是要建立在了解风险、主动筛查、科学防护的基础上。尤其是有固定伴侣的人,也不该放弃对健康的主动权。再亲密的关系,也要有底线的卫生意识。
一次HIV检测不过几十元,几分钟时间,就能换来心安。比起等到身体出问题再去追查源头,早知道,早处理,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真正的负责。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文珂,沈银忠,赵彤彤,等.中国HIV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0):1012-1016.
[2]刘霞,张伟,李志刚.我国异性传播HIV感染趋势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05):531-536.
[3]张晨,李晓,王强,等.城市居民对艾滋病知识认知现状调查[J].健康研究,2022,42(03):294-298.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