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100岁临终警告:美国搞垮英日苏联,中国会反手干掉老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1:13 1

摘要:英国人被逼着开放英联邦市场时,伦敦的银行家还以为这只是正常的贸易谈判。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91年12月25日晚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降下。

那一刻 全世界都在看着,包括远在华盛顿的政客们。

他们以为找到了一套万试万灵的公式。

美国的”通关秘籍”

其实仔细想想,美国这些年确实有一套固定的套路。

每次面对威胁,招数都差不多。

先是经济绞杀。

英国人被逼着开放英联邦市场时,伦敦的银行家还以为这只是正常的贸易谈判。

结果呢?英镑从此一蹶不振。

然后是制造内部分歧。

苏联末期那些”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争吵,背后有多少外部因素?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那些政策,到底是为了苏联好,还是迎合了某些人的期待?

最狠的是心理战。

让你自己怀疑自己的制度,怀疑自己的文化,怀疑自己的道路。

日本人在泡沫经济最疯狂的时候,真的以为美国模式就是唯一正确的模式。

这套组合拳下来,再硬的骨头也得软。

英国变成了美国的”特殊伙伴”,日本成了”最可靠的盟友”,连欧盟现在也离不开美国的保护。

但是这次,剧本好像不太对。

第一次碰壁

2018年,贸易战正酣。

华盛顿的智库专家们拿出计算器,算得很清楚:中国经济对出口依赖那么大,只要关税一加,肯定撑不住。

结果等了两年,中国不但没垮,出口反而增长了。

这让美国人很困惑。

科技制裁更是如此。

华为被断供之后,美国人以为这家公司很快就会倒下。

谁知道人家不但活下来了,5G技术还搞得更好了。

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遇到过。

日本被广场协议一击就倒,苏联被科技竞赛拖垮了经济,欧盟到现在还要看美国脸色。

怎么到了中国这儿,老招数全不好使了?

问题出在哪儿?

心态不一样了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

2019年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任正非说了句话:”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把豆腐磨好。”台下掌声雷动。

这种心态,和当年的日本企业家完全不同。

日本人面对美国压力时,想的是怎么妥协,怎么配合。

中国人想的是怎么突围,怎么自立。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从小就不觉得美国有多了不起。

他们用华为手机,坐高铁,移动支付,觉得这些都挺正常的。

美国有的,我们也有;美国没有的,我们可能也有。

这种自信不是吹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

当你发现自己国家的基础设施比美国还好,科技产品比美国还先进的时候,还会觉得美国制度是唯一正确的吗?

实力的变化

数字不会撒谎。

2000年的时候,中国GDP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

现在呢?已经是美国的70%多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差距还在缩小。

制造业更不用说。

全世界有一半的钢铁是中国生产的,60%的水泥是中国造的。

美国想制裁中国制造业?问题是他们自己也离不开中国制造。

军事实力的增长更快。

东风快递、歼20、国产航母...这些东西让美国人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只能生产玩具和衣服的国家了。

当实力接近的时候,心理优势就会消失。

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那种居高临下,在中国面前越来越不管用了。

文化的底气

还有一个美国人可能永远理解不了的因素:历史文化。

英国虽然强盛过,但历史太短。

日本虽然有传统,但总觉得自己是学生。

苏联虽然理念先进,但根基不够深厚。

中国不一样。

五千年文明史,什么风浪没见过?汉朝的时候,罗马帝国还在地中海边上折腾;唐朝的时候,欧洲还在黑暗中摸索;明朝的时候,哥伦布才刚刚”发现”新大陆。

这种历史底蕴,给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定力。

我们见过比美国更强大的帝国,也经历过比现在更困难的时刻。

区区几十年的霸权,在五千年历史面前算什么?

更何况,中国文化从来不讲究称霸。

我们讲究的是”和而不同”,是”天下大同”。

这种价值观,让中国即使强大起来,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到处树敌。

时间站在谁那边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2022年,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的技术方向,很可能由中国主导。

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技术...这些决定未来的领域,中国都不落后,有些甚至领先。

当技术优势转移的时候,其他优势也会跟着转移。

美国人现在很焦虑,因为他们发现时间不在自己这边了。

中国每年培养出几百万工程师,美国呢?年轻人更愿意去华尔街炒股票,而不是去硅谷搞技术。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就像当年英国衰落、美国崛起一样,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不是个人意志能改变的。

不一样的选择

最关键的是,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美国的霸权模式是排他性的,要么你服从我,要么我搞垮你。

中国提出的是合作共赢,大家一起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典型例子。

美国人搞不懂,为什么中国要花这么多钱去帮别的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在美国人看来,这是赔本买卖。

但中国人的逻辑不一样。

我们相信,只有大家都好了,自己才能更好。

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即使成为世界第一,也不会重复美国的老路。

这可能是基辛格那句”他们终将取代我们”背后的真正含义。

不是简单的实力超越,而是模式的替代。

新的游戏规则

2023年,中国成功调解了沙特和伊朗的关系。

这件事在西方引起了很大震动,因为这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美国的外交逻辑是分而治之,让矛盾双方都依赖自己的调解。

中国的逻辑是化解矛盾,让大家都好过一点。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美国习惯了零和博弈,觉得你强了我就弱了。

中国相信正和博弈,大家可以一起做大蛋糕。

当这种新的游戏规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时,旧的霸权体系就会慢慢失效。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但方向已经很清楚了。

基辛格活了100岁,见证了美国霸权的建立和巩固。

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说出”他们终将取代我们”,不是悲观,而是对历史趋势的清醒认识。

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一次,不是通过战争和征服,而是通过合作和共赢。

参考资料:

《基辛格回忆录》,亨利·基辛格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中美关系4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大国的兴衰》,保罗·肯尼迪著,求实出版社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

《中国经济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

来源:史说富贵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