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飞鸟夏令营,他们这样“不靠谱”地做科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1:05 1

摘要:北京怀柔雁栖湖畔,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学者正在激烈争论一个看似荒诞的“绿巨人”创意:如何让叶绿体在人体内工作?这个融合了生物学、医学、量子科学等多学科的大胆设想,正是2025年“飞鸟夏令营”中诞生的众多“飞鸟创意”之一。

深读

这是中国科协之声打造的原创栏目,洞察科研百态,读懂科技深意,感知科学精神。

北京怀柔雁栖湖畔,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学者正在激烈争论一个看似荒诞的“绿巨人”创意:如何让叶绿体在人体内工作?这个融合了生物学、医学、量子科学等多学科的大胆设想,正是2025年“飞鸟夏令营”中诞生的众多“飞鸟创意”之一。

近日,由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的这场科研“思想实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8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包括青托博士生项目入选者、其他青年科学家及优秀博士生在内,他们在人工智能与复杂性科学的主题下,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跨界碰撞。


什么是“飞鸟创意”?

夏令营开营第一天,清华大学姚期智先生作题为《追求卓越》的报告,用一个有趣的“百万富翁问题”,为飞鸟创意作了一个生动解读。

两个百万富翁想要比较彼此的财富数额,但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具体资产信息,也不借助可信第三方完成比较。这个问题看似无解,因为它不满足香农信息论要求的基本条件,而香农信息论是支撑信息科学大厦的基石之一。但是,姚先生跳出香农信息论的局限,借助图灵计算理论框架提出了巧妙的破解方案,因此奠定了多方安全计算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并成为他2000年荣膺图灵奖的关键贡献之一。

姚先生说,从香农框架到图灵框架,一次意料之外的跨界飞跃,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科学突破,这就是一种飞鸟创意。

这种“从一个理论体系跃迁到另一个全新框架”的思维方式,正是飞鸟夏令营倡导的“飞鸟理念”(B.I.R.D.)的核心:Bottom-up(自下而上)的范式思考、Interdisciplinary(跨学科)的边界突破、Radical(激进)的创新思维、Dynamic(动态)的兴趣驱动。

当前,AI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全球,AI+带来的颠覆性创新正在各个领域涌现,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发生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都在经历深刻变革。DeepSeek的崛起印证了一个事实:在这场AI革命中,引领者往往是一群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他们是技术极客,更是执着的理想主义者。这些活跃在小众生态圈的创新者,通过跨界交流、自由探索和头脑风暴,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范式。

在此背景下,一群青年学者共同创立了飞鸟实验室(虚拟科研组织),最终提出了这一开创性的“飞鸟理念”(B.I.R.D.)。

飞鸟夏令营的策划构想,就是以飞鸟理念为指引,搭建一个极客友好型交流平台,把各个领域最具活力的年轻头脑集聚起来,发动他们进行跨学科的自由探索,做“无用”而有趣的科研。更重要的是,希望借助这样的科学活动组织方式,为国家发现和培养颠覆性创新人才贡献一种新模式。

开营之前,主办方通过媒体宣传飞鸟理念,公开征集飞鸟创意。应征者可以选择以下任意一个题目,研提自己的飞鸟创意——

• 一条跨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新思路。

• 一个超出原有知识体系和基本定律的研究新发现。

• 一种突破现有科学范式的研究新方法。

• 一项因过于前沿而有点不靠谱的科学猜想。

• 一项指引人工智能提出构想的“超现实”工程设计。

• 一项启发和表现重大科技创新的艺术创作。

• ……


天马行空的跨界创意

在“飞鸟理念”的指引下,营员们的科学创意纷呈。其中5位年轻人脱颖而出,获得“最佳飞鸟创意奖”。

飞鸟夏令营参观学习中

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卓翰将目光投向了浩瀚星空,创意主题是“AI眼中的宇宙:从无公式模拟走向知识涌现的宇宙学革命”。这位年轻的天文学家大胆设想:具备足够参数量与优秀训练机制的生成式大模型,可以完全不依赖显式物理方程,学会从初始条件生成整个宇宙的演化历史,乃至预测未来的演化趋势。

西安交通大学高瑞则把视线聚焦在微观世界。他的“基于DNA与人工智能的下一代生物计算机”构想,巧妙利用DNA分子的超高密度存储特性和导电性,完成逻辑运算与信号传输,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自复制”“自修复”进化能力、进而催生出“数据-结构-功能”三位一体的全新计算范式。这种将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为计算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全新可能。

而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国豪则将研究维度提升到了意识层面。他的“灵枢造梦:高维意识的编译与连接”创意,构建了“解梦-显梦-造梦”这一套关于高维意识与梦境交互的完整构想,为“灵魂”的可视化探索提供可能,这一融合古典医学与现代科技的大胆假设,为探索意识本质开辟了新路径。

从宏观宇宙到微观分子,再到人类意识,这些创意已经足够惊艳,而华中科技大学崔飞鹏又将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领域,他提出了“肠道清理工微纳机器人的返老还童猜想”。他设计的智能微纳系统,微纳机器人可实现“清理-修复-再生”功能,为实现精准抗衰老治疗描绘了令人期待的技术蓝图。

而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咸南星,更是给出浪漫创意,他提出的“音律和谐启示下的脏腑五音监测-治疗-反馈闭环系统构想”,将中医五脏理论、古典音律学与现代生理监测技术相融合。在他看来,此次夏令营最大的收获是突破了“学科壁垒即边界”的固有认知。

“这些创意都不靠谱,更谈不上成熟,甚至大有离经叛道之嫌。但重点是,在这座湖畔营地里,年轻的学者们就敢这么想,就敢这么说。”活动组织者在介绍材料中这样评价。这种对“离经叛道”的奇思妙想的包容,恰恰是飞鸟夏令营最珍贵的特质。

获得最佳飞鸟创意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导师与学员的“双向奔赴”

作为飞鸟导师,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李鹏最初对国内青年学者的创新能力持保留态度:“国内青年学者终日被论文与项目裹挟,精力多耗在遵循既定范式上。”但开营首日的一场讨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李鹏看到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后十分动容地说:“他们探讨时首要关切的并非‘是否可行’,而是‘能否这样思考’。并非国内年轻人缺乏想法,而是我们提供的施展空间过于局促,许多奇思妙想甫一萌芽,便被‘能否发表论文’‘是否具有应用价值’等条框抑制。”

飞鸟夏令营参观学习中

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让导师们也受益匪浅。清华大学袁洋副教授说:“这些创意之所以如此独特而精彩,正是因为它们诞生于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飞鸟夏令营与传统学术会议不同,大家大开脑洞,不必担心想法的正确性,而是鼓励‘大胆设想’。”而李鹏则感慨:“埋藏已久的激情被这群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深深‘点燃’。他们可为一个假设争得面红耳赤,转瞬间又能将对方的专业术语融入自身方案,那种锐气十足、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令我回想起自己初涉科研时的状态。”

导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难得的“双向学习”模式。西安交通大学的高瑞在获奖感想中坦言:“这不仅是对我思维探索的肯定,更让我看到了交叉学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李卓翰则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这种交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有着同路的人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单位,研究着不同的课题,甚至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却有着同样的渴望与目标。”


“无用之用”的科研哲学

飞鸟夏令营最引人深思的,或许是其倡导的“无用却有趣的科研”理念。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这种对“无用之用”的追求显得尤为珍贵。

“夏令营结束后,我当即调整了组会规则:今后每次组会预留半小时作为‘自由畅想’环节,明确要求不提‘能否发表论文’‘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只谈‘最近想到一个大胆创意,请大家讨论是否合理’。”李鹏副校长在感想中写道,“或许某日,这些看似随意的讨论中,真能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成果。”

黄璐琦、姚期智院士专题讲座

这种理念与姚期智院士在报告中强调的科研态度不谋而合。他指出:“天赋并非绝对,许多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关键在于持续努力与正确方法。同时,要具备前瞻眼光,不盲目追逐热点,而是提前布局未来五到十年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张国豪在感想中生动描述了这种“无用之用”带来的收获:“那几个晚上,我们都会自发地聚在一起,彼此交流当天打磨的创意,并毫无保留地为对方提出修改建议。看着一个原本粗糙的想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变得逻辑严谨、羽翼丰满,那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咸南星则坦言:“BIRD理念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无功利的探索和跨领域的思维碰撞。”


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飞鸟夏令营不仅是一场青年学者的聚会,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传承。全体营员走进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报告厅,参加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青年力量”主题,万钢主席对他们遇到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建议,并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勇挑重担。此外,营员们参观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走进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亲身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力量。

万钢主席与青年科技工作者会后合影

“当看到王选院士他们在设备简陋、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拼搏向上,我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以国家需求为使命的担当。”咸南星感慨道,“这种精神与我们夏令营倡导的‘趣味驱动探索’并不矛盾——科研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李鹏向黄璐琦赠予飞鸟实验室特邀嘉宾纪念牌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在《想在诺奖之后》的报告中,以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为切入点,强调“青蒿素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他深情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勇于突破学科边界,在交叉领域实现原创性的突破。”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交融,在青年学者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华中科技大学的崔飞鹏深有感触说:“卓越的科研应当以‘Change the World’为终极目标。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敢于尝试新的思维模式,才能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科研的未来图景

飞鸟夏令营的探索,为中国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在AI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下,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正面临深刻变革。

“美国企业抢挖人工智能人才,年薪已经开到惊人的上亿美元,而我们‘姚班’今年竟有超20%的学生申请延毕。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同学们陷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卷之中。”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学员说,“我来参加夏令营,就是想为自己寻求突破,甭管哪个方向,只要能突破就好。”

飞鸟实验室的创立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挑战。他们在策划理念中写道:“把握AI时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把小生态环境,以跨界交叉、自由探索、头脑风暴为特征的技术社区文化,正在催生一种科学活动新范式。”

这种范式的重要特征,就是姚期智先生强调的“从零到一”的突破能力。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在人才培养和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要在全球科研竞争中脱颖而出,仍需追求更多具有实质性、原创性突破的成果。”

五天的夏令营转瞬即逝,但“飞鸟精神”已在参与者心中生根发芽。正如李鹏副校长在感想中所写:“本次飞鸟夏令营留给我的,不是一份导师履历,而是一种警醒——科研不该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应像营地里那些彻夜亮着的灯光,永远为‘无用却有趣’的探索留一盏灯。”

组织者引用了物理学家文小刚的话作为“飞鸟格言”:“新颖比正确更重要”“大胆猜,对不对以后再说”“真正的科学创新没有目标”。这些看似反常规的表述,恰恰揭示了创新的本质。

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期,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的正是这种敢于突破、勇于跨界的精神。飞鸟夏令营或许规模不大,但它播下的种子,或将在中国科研的土壤中长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从事科研,有时真需效仿飞鸟姿态,莫只专注脚下的路,亦要适时仰望天空。”李鹏的这句话,或许是对“飞鸟精神”最好的诠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让我们期待更多中国青年科研者如飞鸟般,在科学的天空自由翱翔。

编者手记

怀柔雁栖湖畔的这场科学聚会,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科研”二字的想象。当38位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学者为天马行空的创意争得面红耳赤时,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科研最鲜活的脉搏——那种不被论文指标束缚的自由,那种跨越学科藩篱的勇气,那种明知“不靠谱”却偏要追问“为什么不能”的倔强。

访谈撰稿中最触动我的细节很多,这些年轻的青托博士生项目入选者、青年科学家和优秀博士生们,身怀“跨学科的浪漫”,身上有种珍贵的特质——他们不着急证明自己正确,却执着于探索未知的可能。更难得的是,在这个强调“实用价值”的时代,营员们却默契地守护着“无用之用”的科研哲学,恰是科学精神最本真的模样。

访谈撰稿 刘炎迅

责编:刘炎迅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