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爱沙尼亚东南部的茂密森林中,三台造型前卫的自行榴弹炮正展开战斗队形。随着指挥中心下达坐标参数,液压驻锄自动扎入泥土,52倍径的炮管在电驱装置作用下缓缓抬升。不到90秒内,6发155mm炮弹以间隔4秒的节奏呼啸而出,35公里外的靶区顿时腾起连绵的火球。最令现场
2025年7月,爱沙尼亚的演习场上传来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炮声——英国陆军最新列装的Archer 155mm轮式自行榴弹炮在这里完成了首次实弹射击。
在爱沙尼亚东南部的茂密森林中,三台造型前卫的自行榴弹炮正展开战斗队形。随着指挥中心下达坐标参数,液压驻锄自动扎入泥土,52倍径的炮管在电驱装置作用下缓缓抬升。不到90秒内,6发155mm炮弹以间隔4秒的节奏呼啸而出,35公里外的靶区顿时腾起连绵的火球。最令现场北约观察员惊叹的是,完成射击后不到半分钟,这些26吨重的大家伙就已收拢支架,在柴油发动机的轰鸣中绝尘而去。
这正是英国陆军第3皇家炮兵团新接装的“弓箭手”系统。相比俄军仍在大量使用的2S19“姆斯塔”自行火炮需要5分钟撤离阵地,弓箭手“打了就跑”的能力堪称降维打击。其秘密在于革命性的全自动装弹系统——预装填的21发弹舱配合机械臂供弹,使射速达到惊人的3发/15秒的爆发模式。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仅需3人即可操作(传统需要5-7人),乘员全程在具备核生化防护的装甲舱内作业。
“弓箭手”车载火控系统具备“多目标齐射”模式:在无人机传回实时目标数据后,系统能自动计算6个不同方位的射击诸元,单门火炮即可实施战术级火力覆盖。
英国陆军选择爱沙尼亚作为“弓箭手”的首秀舞台是有原因的。自2017年北约增强前沿存在(eFP)战斗群进驻以来,这个波罗的海国家已成为对抗俄罗斯的最前沿。当前驻塔帕基地的英军战斗群包含: 1个装甲步兵营(配备"阿贾克斯"步战车)、1个炮兵连(含“弓箭手”系统及M270多管火箭炮)、 电子战分队与工兵支援单位。
此次参演的“弓箭手”部队采用了创新的“分散-聚合”战术。每门火炮间距保持5-8公里,通过加密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当法国陆军派出的“凯撒”卡车炮与丹麦提供的反炮兵雷达接入同一网络时,整个系统反应时间缩短至惊人的97秒——比北约炮兵标准快了三倍。
这种变革直指俄军的战术弱点,俄军炮兵仍依赖传统的集中部署模式,在乌克兰战场已因反应迟缓损失惨重。北约东部军区司令部的评估报告显示,“弓箭手”的快速机动特性可使俄军反炮兵效率降低60%,而其在-46℃至+55℃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完美适应波罗的海地区严酷的自然环境。
英国紧急采购“弓箭手”的背后,是俄乌战争带来的经验启示。2023年3月,英国防部在目睹俄军2S33自行火炮在乌克兰的糟糕表现后,果断放弃原定的“中型火炮竞标计划”,转而直接采购瑞典现成自行榴弹炮。这笔1.4亿英镑的订单创下英国陆军史上最快火炮采购纪录——从签约到列装仅用13个月。
与俄式装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弓箭手”的数字化程度堪称“代差级”优势:采用与“弓箭手”步兵战车同源的C4ISR系统、内置“火网”协同作战软件(可同时处理12个高优先级目标)、配备相控阵阵列的反炮兵雷达,能自动侦测来袭炮弹。
这些特性恰好克制俄军近年大力发展的“动物园-1M”反炮兵雷达系统。据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院模拟推演,在同等规模对抗中,“弓箭手”部队对俄军炮兵的交换比可达1:8.3。
在演习结束后的媒体吹风会上,英国国防大臣刻意强调这是“例行训练”。但有几个异常细节:参演炮弹中包含最新型的“神剑”GPS制导炮弹;爱沙尼亚空军罕见出动“灰鹰”无人机提供全程校射;美军第41野战炮兵旅的联络官全程参与指挥流程。
这些迹象与北约刚批准的“东翼2030”计划密切相关。该计划要求波罗的海国家: 2026年前建成覆盖全境的智能传感器网络、将预备役反应时间压缩至48小时、为每个战斗群配备连级远程精确火力。
俄罗斯的反应同样迅速,俄西部军区的第25摩步旅已换装“龙卷风-S”远程火箭炮,加里宁格勒的伊斯坎德尔导弹阵地也在扩建。俄海军近期在芬兰湾频繁演练两栖登陆,其战术想定明显针对爱沙尼亚的希乌马岛等关键岛屿。
“弓箭手”系统的真正价值,在于它重新定义了现代炮兵的三大准则:
1. 机动即生存:从传统"炮兵阵地"向"移动火力点"的转型
2. 网络即力量:单平台作战向体系节点进化的必然趋势
3. 速度即优势:将"发现-决策-打击"循环压缩到分钟级的战略价值
随着英国宣布将追加订购24套“弓箭手”系统,法国加速“凯撒NG”项目,德国推进“远程火炮2025”计划,北约陆军正在掀起一场静悄悄的炮兵革命。而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关于“将采取对等措施”的声明,预示着双方打开了军备竞赛的大门。#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