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蓉城舞台流光溢彩,胡琴高腔声动锦官。7月19日至20日,永川川剧团携精选剧目亮相四川省川剧院“天天有戏·周末戏聚”,这是永川川剧团时隔三十余年重返成都舞台。两地共献8出经典与新编剧目,为蓉城戏迷奉上高水准川剧盛宴。永川带来的4个剧目凭借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赢得满
蓉城舞台流光溢彩,胡琴高腔声动锦官。7月19日至20日,永川川剧团携精选剧目亮相四川省川剧院“天天有戏·周末戏聚”,这是永川川剧团时隔三十余年重返成都舞台。两地共献8出经典与新编剧目,为蓉城戏迷奉上高水准川剧盛宴。永川带来的4个剧目凭借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赢得满堂喝彩,现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对演员技艺的褒奖,更是川渝两地川剧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携手传承的生动写照。
深度座谈搭金桥 精心筹备促绽放
此次永川剧团蓉城之行,是川渝两地文化部门与川剧工作者深思熟虑、精心筹备的成果。
早在去年,两地文化部门负责人、川剧院团领导及艺术骨干便齐聚永川,围绕剧目建设、人才培养、艺术保护与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调研与座谈,共同勾勒川剧合作传承蓝图。
今年2月21日,“永川区川剧传承与发展座谈会”再次汇聚川渝重量级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剧协主席陈智林亲临指导,对永川的传承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强调要坚守文化内核、挖掘地域特色,借助现代科技让川剧融入生活,同时加强川渝交流,打造永川特色川剧品牌,为永川川剧发展指明方向。
每一次交流研讨,都为此次蓉城精彩亮相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与互信氛围,如同在巴山蜀水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文化金桥”。
血脉师承一家亲 舞台内外见真情
幕布之后,比舞台灯光更温暖的是两地川剧人深厚的师承情谊与同门之谊,这是维系川剧艺术最坚韧的文化纽带。
7月17日至20日彩排、演出间隙,永川青年演员王丽娜、蒋中亮、王心莲、刘少川等虚心向四川省川剧院前辈艺术家请教身段、唱腔与韵味,一招一式尽显敬畏与求索。锣鼓点响起,不少演员在舞台上重逢,一声声亲切的“师兄”“老师”,瞬间将艺术切磋化为温馨叙旧。这密如蛛网的师承关系,无声诉说着巴蜀川剧同根同源、血浓于水的天然亲近,让合演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一场跨越行政藩篱的“家人团聚”。
“这次来演出的永川演员很多都是师弟师妹,特别亲切,也让我看到了永川川剧人的实力。”四川省川剧院青年演员谭红梅如是说,希望以后有机会深入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助力川剧艺术的发展。
“戏窝”情深续前缘 携手共绘新蓝图
此次蓉城之约,亦是两地深厚情谊的延续。今年5月,四川省重大文艺扶持剧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川剧《梦回东坡》全国巡演,其首站便选在有“川剧戏窝子”美誉的永川。四川省川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永川,正因为川渝文化同根同源。永川有着理解、热爱川剧的深厚土壤和广泛群众基础,期待在此唤醒热爱,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这既是对永川川剧生态的肯定,更是对两地文化血脉相连的深刻认同。
永川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将此次合作定位为“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生动实践”。四川省川剧院以“大川带小川”的姿态,将优质剧目资源引入永川,共同致力于川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传播,体现了川渝文化共建共享的深度协作。
蓉城掌声渐歇,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打造的川剧经典大幕戏《芙奴传》又接续在永川上演,两地川剧人携手前行的步伐愈加坚定。四川省川剧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助力永川川剧发展,对永川川剧团的整体实力、演员梯队、特色优势进行细致考察评估,共同探索新时代川剧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助力永川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川剧品牌。
从《梦回东坡》在永川的深情首演,到蓉城舞台的完美亮相,再到《芙奴传》在永川的接续上演,每一次交流都如同“浸润心田的春雨”,滋养着川剧传承的沃土。成都与永川,两地正以“大手牵小手”的协作精神,以绵延不断的师承情谊为纽带,共同书写川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外环西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