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片绚烂的花海下,埋藏着威宁人“靠山吃山”的智慧——泥土里正孕育着饱满的马铃薯。如今,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凭借独特的自然优势,让小小的马铃薯成长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薯”光。
夏日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千亩马铃薯花次第绽放。紫白相间的花瓣缀在翠绿的茎叶间,随高原的微风轻轻摇曳,铺展成一片起伏的花海。
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上盛开的洋芋花。
这片绚烂的花海下,埋藏着威宁人“靠山吃山”的智慧——泥土里正孕育着饱满的马铃薯。如今,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凭借独特的自然优势,让小小的马铃薯成长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薯”光。
一粒原原种,撑起“半壁江山”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马铃薯产业突围的核心动能。
威宁以战略眼光布局良种繁育,政企研协同发力,在高原上筑起马铃薯种业高地。在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垦薯业”)2万平方米的脱毒种苗研发基地,以雾培法无土栽培技术,“科技育苗”在智能温室里落地生根。
走进中垦薯业的智能温室,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收获今年第一季马铃薯原原种,一粒粒饱满的原原种被采摘、分拣、装袋。智能化大棚中布满的传感器,在生长期间精准调控温度、光照、水分、空气、肥料等关键因素,为原原种的生长保驾护航,还为马铃薯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工人在收获原原种。(雷昶 摄)
技术负责人黄雍平看着这丰收的场景,满脸喜悦地介绍:“我们培育的原原种,品质优良,抗病能力强。今年第一季的产量达到了2000万余粒。这些原原种从这里出发,经过从原原种到原种,再到一级种薯的层层扩繁,最终到农民手中用于大田种植,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内,工人对马铃薯原原种进行分拣。(雷昶 摄)
过去,威宁群众种植马铃薯多采用自留种,由于长期使用,种子质量退化,亩产量较低,且品相不佳。现在通过推广使用改良后的品种,马铃薯亩产实现了翻倍增长,均产从过去的约10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约2000公斤。
如今,中垦薯业年产1.5亿株组培苗的产能,正撑起贵州全省种源需求的“半壁江山”,“威芋3号”“青薯9号”等主推品种,随地形气候灵活布局,为产业装上“智慧导航”。从自留种退化的困境到良种全覆盖的产量跃升,威宁用科技改写了马铃薯的基因密码,为产业腾飞筑牢根基。
100万亩以上,鼓起村民“钱袋子”
在良种的加持下,威宁马铃薯的规模化种植底气更足。威宁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美誉,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独特自然条件,造就了威宁马铃薯个头大、产量高、品质优、口感佳的特点。全县常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在种植模式上,威宁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种植效益。2025年,威宁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机械化种植超10万亩,综合产值超40亿元。
威宁自治县雪山镇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地。
雪山镇作为威宁马铃薯的种植大镇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12万亩。近年来,该镇的马铃薯种销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统一提供农资、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该合作社负责人管绍刚介绍:“合作社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务工群众遍及周边乡镇,最多的时候,一天有近600人,每年支付务工工资600万元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雪山镇还积极探索“马铃薯+其他作物”的套种模式,在马铃薯行间套种蔬菜、豆类等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
中水镇的早熟马铃薯,则演绎着“抢早上市”的突围战。8000亩早熟马铃薯远销云南、四川、广东等地,为“黔货出山”写下生动的注脚。“这些马铃薯早早地就被预订了,装完车马上就发到昭通去。”收购商马关朋正忙着把一袋袋刚从地里收获的马铃薯摆放整齐,汗珠浸透衣衫,笑容却无比灿烂。
威宁自治县中水镇友光社区群众正在收获马铃薯。(雷昶 摄)
中水镇不仅推动规模化种植,更在销售渠道上持续发力:完善基础设施吸引收购商田间采购,加大线上销售力度,利用网络达人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早熟马铃薯销售市场。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马铃薯采收后紧接着种植大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既丰富了市场“菜篮子”,更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除了雪山镇、中水镇,威宁的其他乡镇也纷纷加入到规模化种植的行列中来。龙街镇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植马铃薯5万亩,打造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纷纷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同时,威宁还注重推进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在双龙镇马铃薯种植基地,从拌种、犁地、播种、植保、采收到残膜回收等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而且保证马铃薯采收完好率在98%,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威宁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户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同时,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能力,确保农机设备的正常运行。目前,威宁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60%以上。
亮出“身份证”,走向全国各地
品牌,是高原马铃薯最耀眼的“身份证”。威宁马铃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彰显了独特价值。马铃薯文化节上的欢歌、农产品展销会上的瞩目,让这张高原特产的名气逐渐响遍全国。
为拓宽销售渠道,威宁积极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一方面,加强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合作,建立稳定的线下销售;另一方面,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让威宁马铃薯走向全国各地。同时,威宁还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与企业签订订单,保障马铃薯的销售渠道和价格稳定。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威宁不断加强品牌管理和保护。建立健全品牌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把控马铃薯的质量标准,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优质的产品。同时,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维护威宁马铃薯品牌的良好形象。
威宁自治县中水镇友光社区群众将收获的马铃薯装车。(雷昶 摄)
在拓展销售渠道方面,威宁还积极探索与大型餐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的合作,为其提供优质的马铃薯原料,实现产销对接。此外,通过举办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推广以威宁马铃薯为原料的特色美食,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据悉,2025年,威宁共安排1000万元衔接资金用于脱贫户、监测户马铃薯种植奖补;安排300万元资金采购农药及化肥发放;安排600万元资金用于采购优质种薯发放给脱贫户、监测户,激发马铃薯企业主体及种植户的积极性。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从灼甫草场的马铃薯花海到中水镇的丰收田野,从良种繁育的科研基地到产销两旺的交易市场,威宁马铃薯以产业为笔,在高原上书写着“小马铃薯撬动大振兴”的时代篇章。
这束“薯”光,既是产业兴旺的光芒,更是威宁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希望之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马铃薯的故事仍在续写,威宁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