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给孩子留出无所事事的时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05 10:23 1

摘要:正因为高三处在特殊阶段,所以才会想情感的问题。其实在最紧张的时候,思考喜欢、不喜欢、表白这些事,本身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调整。当你觉得自己像一个刷题机器人,这种情感的困惑和想象其实是在提醒你,你不是一个只会刷题的机器人。

▲ 图片来源:Ruby Wright

导读

暑假来临,许多父母却陷入焦虑:孩子沉迷游戏、偏科严重、青春期叛逆、亲子冲突不断......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成为“不焦虑的父母”?

家庭治疗师张琰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亲子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从孩子的“活人感”需求,到青春期的权力斗争,再到家庭中的三角化困境。

这个暑假,让我们尝试用新的视角看待亲子关系:少一些纠正,多一些陪伴;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倾听;少一些控制,多一些信任。

——cinian——

张琰

资深心理咨询师、系统家庭治疗师

拥有15年临床心理咨询经验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曾任《苏老师会客厅》节目讲师

01

孩子特别需要“活人感”

▲ 图片来源: Ruby Wright

主持人:暑假期间,感觉很多父母还是有些焦虑,本期的主题就是“做不焦虑的妈妈”。

我们收集了一些问题。有一个高三的孩子问,怎么在关键阶段不去想情感问题,他明白现在一切要为学习让路,但就是控制不住怎么办?

张琰:我就想让这位高三的孩子设想一下,如果高考考完了,这些情感的事还会像现在这样困扰你吗?他可能到时候就有很多想做的事,就不会再纠结这些了。

正因为高三处在特殊阶段,所以才会想情感的问题。其实在最紧张的时候,思考喜欢、不喜欢、表白这些事,本身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调整。当你觉得自己像一个刷题机器人,这种情感的困惑和想象其实是在提醒你,你不是一个只会刷题的机器人。

主持人:所以,给孩子一些放松的空间和时间,其实是让他感受到自己不是工具,而是一个有情感的人。

张琰:对,就是那种“活人感”,让他觉得自己还活着,有真实的感受。

这一代的孩子在学业这件事情上真是日夜奔波,完全比我们所有的打工人所体验的辛苦都会更多,而且时常要被评价,基本上靠考试反馈。考试反馈就是打工人频繁被谈绩效一样,这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特别需要那种“活人感”。

孩子们真的非常疲惫。很多孩子都希望在以考试为节点划分人生的阶段里,能短暂地拥有一点掌控感。这种掌控感其实非常重要。也许你无法通过简单的建议来改变孩子的想法,但至少你可以理解他真的很累,非常需要一段长时间的休息。孩子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放松时刻。

主持人:其实不仅是那些刚刚经历完初三、高三这样里程碑考试的孩子,其他孩子在放假的时候,也同样需要这样的时间和空间。

张琰:是的,就是一种放松和休息。所以我其实很鼓励家庭里,不要只讨论孩子怎么学习、怎么进步、怎么追赶。大家也可以和孩子聊聊,怎么休息、怎么放松,假期里可以做些什么样的旅行。

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是父母主导旅行,但在过程中多给孩子一些体验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学习,到了一个新城市,怎么读地图、查地铁线路、了解游乐场和工厂,熟悉整个城市的布局,陪着孩子一起去探索这些事情。

等到初中,孩子慢慢就可以主导一次家庭旅行了。其实无论孩子处在哪个阶段,不管是不是中考、高考,假期就是假期。我们叫它暑假,不是“数学假”。大家不能把这个阶段完全填满“我该怎么继续努力”的焦虑。只有在真正停下来的时候,才能体会到休息的快乐,感受到充盈和力量,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恢复元气。

02

“本来是想做的事,

妈妈说了,就不想做了”

主持人:有些初高中的父母会担心孩子偏科严重,希望孩子暑假补课,您怎么看?

张琰:我猜初高中的情况下,孩子们对偏科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偏科这件事?他们会觉得这是假期里必须解决的麻烦吗?大家讨论的落脚点往往是要不要补课,但关于补不补课,不能只和无关的人商量,最终还是要考虑孩子的想法。我们要了解孩子是否担心偏科,是否觉得这是必须解决的困难。如果在假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愿意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

主持人:您是建议家长和孩子进行非常具体的细节讨论。

张琰:对,要进行非常具体的细节讨论。在咨询室里,我们常看到家长觉得假期是孩子进步的关键时期。很多培训机构和自媒体在放假前就开始宣传,让孩子利用假期实现弯道超车。大家会担心如果不这样做,孩子就会被别人超过,但我们最终还是要关注孩子的想法。

在咨询室里,常见的情况是家长对孩子补课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补课之后能更有信心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如果没有和孩子充分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就可能引发孩子和父母之间关于补不补课的权利斗争。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权利斗争与小学阶段不同,初中孩子有很多独特的特质。

我上周给一个地方的教育局老师做培训时,举了个例子。我说很多初中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如果妈妈提醒孩子还有作业没做,孩子可能会说本来自己想去做,但妈妈一说,就不想做了。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孩子可能不会这样,但初中孩子会强烈地觉得,本来是自己想做的事,被妈妈说了去做,就不想做了。

主持人:如果父母发号施令,孩子即便照做,也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青春期的孩子可接受不了这样的人设。

张琰:他会感觉这样一点儿都不酷。那天培训,有一位初中孩子的妈妈正好上午在听我的课,她说前一天儿子跟她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本来想做的,你一说我就不想做了。”。“中午回家之后,儿子看到我,我也看到他。我一回家就想问你今天作业做了没有?但是我又觉得他有可能会烦,我就忍住了。”然后我儿子就笑嘻嘻地看着我说:“你刚刚是不是又想问我语文阅读有没有做?”

然后那个妈妈说:“是啊,我确实想问,但是又担心你会烦就忍住了。” 这时候这个儿子就闪现出一种非常得意的感觉。这个妈妈也没有做太大的改变,但是他们的互动就改变了,儿子就已经被满足到了,就笑嘻嘻地说我做作业了。

03

青春期,

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主持人:您能再详细拆解一下,我们究竟该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吗?忍住不提醒孩子确实很难,但如果忍不住,直接跟孩子表达我们真实的心理过程,这样可以吗?

张琰:对,这确实是一种方式。在青春期阶段,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最大秘诀就是不纠缠。如果孩子说“你一说,我就不想干了”,这时要是跟孩子分辨、证明自己是对的,就会陷入纠缠,让事情变得麻烦。

这其实是在进行权力争斗,想证明在这些事情上,父母比孩子更有权力对事情定性,而且常常认为孩子做得不够好,离了父母就不行。

这种不纠缠的方式,在这本《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的书里谈到青春期时就已经有所体现。这本书讲述了一对男女从大学相爱、恋爱、结婚,再到有了第一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最后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历程。从中我们能清晰看到,养育小孩子和青春期孩子不同,养老大和老二也不同。这个过程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要把青春期的孩子和更小的孩子区分开来,不过度纠缠所谓的真相和事实。一旦陷入权力斗争,亲子关系可能就会陷入死结。

主持人:太好了,张老师带领我们读的这本书,张老师还录制了十节领读课。刚才提到的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话题在第九节,核心就是要走出家庭权力之争,与青春期孩子有效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不要纠缠,不要陷入权力斗争的坑,否则亲子关系会很难缓和。

张琰:对,大家可以去听听这个课。在第九节里,我们不仅讲了青春期的权力斗争,还谈到了沟通的多元性。沟通具有多元性是指在家庭中,很多时候不需要言语交流。你往那儿一站,孩子就能从你的姿势、表情等非语言信息中明白你的意思。比如孩子说“你别管我,我自己知道”,家长只是冷笑一声,就可能引发一场家庭大战。孩子能从这些信号中解读出家长的态度。

在家庭这种紧密的系统中,很多时候不用语言,通过解读非言语信息就能理解对方的想法。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处理家庭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别推荐大家去听听这个读书会的第九节,里面有关于青春期权力斗争和沟通多元性的内容。

主持人:在家庭这种紧密的关系里,非言语信息的作用常常远超言语信息。毕竟血脉相连,生活多年,孩子对家长的一个眼神、一个挑眉都能心领神会。

张琰:没错,孩子能清楚你在想什么。有时候家长不用直说“我对你不满”,孩子看到家长皱眉头,就会问“你干嘛皱眉头”,家长还会反问“我皱个眉头不行吗”。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是,家长又对自己不满了,只是没说出来。

这一点其实挺有趣的。仔细观察会发现,在家庭里,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可能就会有很多非言语的互动,犹如一场“腥风血雨”。

我常举这样一个例子,青春期的孩子放学回家,一言不发地径直回房并关上了门。在不同家庭中,这个动作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有的家长会从孩子这个动作中感受到,孩子回家连招呼都不打,眼里根本没有自己。觉得这是不尊重自己、看自己不顺眼。有了这种感受,家长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气冲冲地走到孩子房门口。也许不会直接推门进去,但可能会在门外大喊:“你怎么变成这样了,眼里都没我了!”孩子则可能会说:“我怎么了,我回家关上门,你还来挑事。”双方都会用自己看到的情况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无视自己;孩子则会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压抑情绪躲起来了,家长还不依不饶。

但在另一些家庭里,家长从孩子的动作中读到的是,孩子今天在学校可能过得不开心,遇到了麻烦,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家长可能会走到孩子房门外,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不想说话,但我很关心你,需要时就出来找我。”这种家长不会把孩子的反应和自己联系起来,而是和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麻烦联系起来。不管孩子是否真的对父母不满,他们把问题放在事情本身,而非关系纠缠上。所以,如果说有一个秘诀,那就是不纠缠。

04

会吵架的家庭,

反而不会让人很担心

主持人:有位朋友问,如果给予孩子足够尊重,孩子还会叛逆吗?

张琰:这得看你怎么看待。作为咨询师,尤其是家庭咨询师,我们认为孩子“叛逆”,其实是他们敢于对家长说“不”,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愿意和父母交流,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你不把这视为叛逆,那或许就不必过于担心。很多人想象中的叛逆,是双方脸红脖子粗、拍桌子吵架。其实,只要不动手,有些家庭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常,这是孩子在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人生定位和自我认知,没什么问题。要是给予孩子足够尊重和表达空间,他们可能不会以激烈方式叛逆,但一定会有自己表达观点、立场、情绪和情感的方式。

主持人:没错,青春期是孩子寻找自我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自主性增强,肯定要表达观点。关键在于你如何解读,是否将其视为所谓的“叛逆”。

张琰: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如果孩子能和父母吵起来,这样的家庭反而不让人那么担心。因为孩子有活力,争吵能促使父母反思,调整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更让人头疼的是,父母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什么都不说。所以,我们不怕冲突,也不怕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哪怕是通过吵架的方式。

其实,吵架是正常现象,说明家庭系统有活力,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那些不交流的家庭,其中可能存在潜在的家庭规则。

我们在讨论家庭系统时,会提到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则。这些规则并非是像“晚上九点必须回家”这样摆在明面上、人人都能说出来的,而是潜在的家庭规则。这种规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家里没有表达的空间,因为没人会真正倾听、重视自己的想法。这或许就是家庭运行中潜在规则的一种体现。

这些潜在规则就像暗流涌动的潮水。家庭成员其实是在乎彼此的,但这种在乎却无法顺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家庭,反而更让我们在工作中感到担忧,因为他们留给彼此调整的空间似乎更少。

05

如何跳出“三角化”陷阱?

主持人:我们收到了一些有困扰的家长给张琰老师的信。所以,我们鼓励大家如果有家庭关系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给我们写信(邮箱:tangkailiang@cinianchina.com)。我们会在直播间挑选一些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分享交流。

有一位叫红的家长来信说:“尊敬的张琰老师,您好!我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迷上了学校附近小卖部的奥特曼卡。起初,是因为班里男生都在玩,他为了和朋友们有共同话题,才跟着收集。每天放学,他都要在校门口小店买卡,回家后就反复摆弄,把卡片看得比学习还重要。

暑假前,我们和他约定,若期末考进年级前100名,就给他买一盒卡片。可他没考到,我们也就没买。没想到,他大闹起来。他爸爸一气之下,趁他不在,把卡片全送给了邻居家孩子。

现在,家里天天吵架,孩子根本无心学习。我夹在老公和儿子中间,实在太难了。我不想让孩子把时间都花在卡片上,但也不赞同孩子爸爸的强硬做法,却又无能为力。”

张琰:我有一个感觉,他们好像从一件不那么大的事情,一点点把问题升级了。

我们先不评判这个家庭处理此事的方式,先说说客观情况。很多时候,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只是一时的,但有一个很“神奇”的因素,会放大、延长他们的兴趣,那就是禁止。

这位妈妈提到,孩子收集卡片是为了和同学有共同话题。就像很多小学生玩《我的世界》,其实是在里面交流互动,这些卡片、游戏都可归为游戏。

幼儿的游戏发展有不同阶段,12个月以内的小朋友,处于独自游戏阶段,他们会自己拿东西、摔东西,即便把两个小朋友凑到一起,他们也不会互动。

接着是平行游戏阶段,比如在沙坑中,一个孩子挖沙子堆沙堡,另一个孩子会观察并模仿,但彼此不交流。

再往后是联合游戏阶段。两个孩子会一起玩玩具,比如搭积木,开始有了一定协作,但分工合作较少。这个阶段孩子对规则的意识不强,比如“这是我的,你不能用”这种意识,要到合作游戏阶段才会更明显。

合作游戏阶段,就是小学生以卡片或游戏为载体进行活动时,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社交。这不仅涉及合作与分工,对孩子的社会化以及人格成长和发展都大有益处。所以,如果我们来分析孩子为何如此着迷,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

主持人:有了这样的视角,从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升级,玩更高级游戏的角度看,孩子在游戏里能锻炼多种能力。所以,卡片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学习渠道和工具。

张琰:是的,但我知道这么说,没办法回应写信妈妈的处境。她最大的困扰是左右为难,这就得提到我们读书会第七节课讲的“三角化和三角关系”。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的困境就是陷入了三角化。她觉得要在儿子和老公之间评判或助力,但又担心站在哪边都不合适,想避免被三角化,却力不从心,这让她十分为难。

什么是三角化呢?比如两人产生冲突时,一方很容易把第三方拉进来,这个过程就叫三角化。而三角关系则是长时间三角化后形成的。

妈妈肯定左右为难。我先把应对方式提出来,再详细讲解。我觉得妈妈现在觉得儿子和老公都不对,换种方式,就是承认“你们都有对的地方”。你们都没错,但别指望我来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既然都有道理,那就自己去面对当下的麻烦。

具体该怎么说呢?这位爸爸其实很负责任,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期待有好的结果。我发现很多父亲都和他有相似之处,他们并非担心卡片对孩子有害,而是不理解孩子为何在没达到约定条件时还闹着要。就像这位爸爸说的,说好没考到就不买,孩子却哭闹起来。

在很多父亲眼里,孩子哭闹是难以忍受的。他们主要在意两点:一是孩子没遵守承诺;二是觉得男孩子不该如此情绪化,在很多父亲的眼中,情绪化等于脆弱。

爸爸反应大,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那么脆弱,他的反应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他重视什么,也让我们看到他对孩子的期望。他希望孩子可以说话算数,可以理智表达情绪而不是哭闹的方式,这些没错,妈妈要同意他的养育期待。要摆脱三角化,妈妈得先肯定他们。

这个孩子我觉得能量非常强,现在家里天天吵架。他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调未经同意不能随意处理他的东西。妈妈可以肯定他:“你长大了,懂得守护自己的东西,这很棒。”

在肯定了爸爸和孩子之后,他们之间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孩子如果一直对着生气的爸爸闹,爸爸可能会更生气。所以,孩子需要换个方式和爸爸解决问题。同时,爸爸想让孩子遵守规则、好好表达不满,这没错,但现在的局面需要他和孩子一起去解决,而不是抱怨“你们都不对,我该怎么办”,实际上他们都有道理,需要自行解决问题。

三角化关系涉及很多情况和问题。其实它并不复杂,你心里清楚这是他们父子的事儿。有时候妈妈责任心强,就想帮他们解决,但很容易被卷入其中。

主持人:这种解决方式和我们平时想的不太一样。这个方式,一方面共情了爸爸和孩子,肯定了他们做得对的地方;另一方面,妈妈退出了三角化模式,让父子自己去解决问题,非常巧妙。

张琰:是的,就像我有一次在上海出差,晚饭时,我正打算好好吃一顿,就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一接起来就听到他的哭声。原来是他没抄作业,爸爸说不会帮他问老师留了什么作业,没抄就别写了,他就大哭着说“爸爸不让我写作业”,这就把我拉进了三角化的日常互动里。我特别能理解这位妈妈的困境,孩子眼巴巴地求你帮忙,妈妈会很为难,可能马上就说“我跟你爸爸说说”。但一旦陷入这个位置,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次数多了,爸爸可能就会觉得反正自己说什么妈妈都不同意,就不管了。

所以在很多家庭中,父亲为何会“消失”呢?

其实父亲是在家庭互动中逐渐“消失”的。当父亲觉得自己在家里难以有存在感,无法有效与孩子交流时,自然会想:“我做了你们也不认同,那算了。”而其他人可能会说:“不是不让你做,而是希望你更有技巧,别简单粗暴。”但这其实也干扰了他的处事方式。

主持人:我相信没人希望做事时被人指手画脚。当父亲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被削弱,积极性就没了,慢慢就“退出”家庭互动,成了“消失的父亲”。

张琰:父亲“消失”后,母亲就会很累,甚至觉得父子间的问题都得自己解决。但实际上,这是父子两人的事,他们应该自己处理。

所以我跟儿子说:“妈妈在上海,没办法帮你。你能想到给我打电话,说明你有办法解决,只是妈妈帮不上忙。你自己跟爸爸商量,你们俩把问题解决了,好吗?”我这是坚决拒绝介入他们的冲突,但情感上是理解他的。这样一来,他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当大家专注解决问题时,父亲不简单粗暴的一面才可能展现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不是简单地“搞定”就行,父亲也有想和孩子情感交流的时候,但如果第三方,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度参与,把理解、温柔的角色都占了,父亲就只能一直扮演批评、强硬的角色。

主持人:是的,如果妈妈在家庭中承担了过多的角色和责任,很可能就会出现之前提到的情况,爸爸会在家庭互动中逐渐“消失”。这样一来,就只剩下妈妈和孩子的子系统,但妈妈一个人很难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维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张琰:我很喜欢一位家庭治疗师,叫卡尔·惠特克。他就说,别指望他能解决大家带来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家里也是一团糟。他从不认为一个人能搞定带孩子这件事,没有队友帮忙,这事太复杂、太难了,他搞不定。所以,他在咨询时也会带一位协同治疗师进咨询室,还会跟来访家庭坦诚相告,别指望他一个人能解决问题,他必须和孩子的父母合作才行。

妈妈也是如此。我们之前有一期直播主题是“抬起头来做妈妈”,因为妈妈承担了太多。特别是现在爸爸已经站出来,占据了孩子反抗的位置,妈妈就有了退后的机会。实际上,妈妈越往前冲,问题越难解决;往后退一退,反而能看到爸爸希望孩子遵守承诺,用更坚强的方式表达不满,而不是哭闹;也能看到孩子坚定地维护自己东西的所有权。只有保持距离,才能明白为什么说爸爸和孩子都没错。所以,他们俩的问题他们自己解决,别指望妈妈当判官,也别指望妈妈在中间调和。

结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完美的成绩单。

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可能是对自主的渴望,或是对理解的期盼。

这个暑假,或许父母最该做的,不是填满孩子的日程表,而是留出空间与时间,让他们感受“活着”的滋味。

和家庭治疗师张琰老师共读

深入理解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应对家庭中的各种挑战

如果希望和老师交流的

可以加群报名直播连麦哦

来源:此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