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牌坊,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形式,材料以石质居多,还有一小部分为木质。但是保存完好的琉璃牌坊在全国仅有13座,其中通体布满琉璃的牌坊全国只有1座,那就是山西介休的太和岩牌坊。它所呈现的美感,让所有第一次见到的人都忍不住赞叹。
牌坊,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形式,材料以石质居多,还有一小部分为木质。但是保存完好的琉璃牌坊在全国仅有13座,其中通体布满琉璃的牌坊全国只有1座,那就是山西介休的太和岩牌坊。它所呈现的美感,让所有第一次见到的人都忍不住赞叹。
太和岩牌坊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北辛武村,介休是著名的琉璃之乡,其琉璃烧制技艺从唐代起便初露锋芒,到明清时期已登峰造极。
太和岩牌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遇到了大地震,震后当地巨富冀氏家族对村内的七座庙宇进行了补修,并耗资十二万两白银,在真武庙的山门前建造了这座太和岩牌坊。后来真武庙建筑全部被毁,仅留下了这座牌坊。单单一座牌坊,就能跻身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可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介休大部分景点都在市区,比如城隍庙、后土庙、五岳庙、祆神楼等等,而这座琉璃牌坊却远离市区,位于大片农舍之间,周围没有任何景点。它被圈在一个废弃的院子里,平时大门关着,想要进去,需要拜托文保员开门。这个模式,与山西其他冷门偏僻的古建筑一样。
看守这座院子的文保员是一位老奶奶,她很热情地欢迎了我们,踏入院子后视线就完完全全被琉璃牌坊夺了过去。只见周边满目怆然,对比一下琉璃牌坊遗世独立,美到词穷。老奶奶主动为我们提供了讲解,告诉我们这里之前有诸多寺庙宫观,如今只留下了这座牌楼,下面还有地宫。她带我们绕着牌坊走了一圈,我才发现这哪是一座牌坊,上面满满的细节,分明是一座琉璃艺术宝库啊!
牌坊为四柱三门三楼式,歇山黄琉璃瓦顶,尽管遵循古制,却不失灵动之美。
用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色调,最吸睛的是运用了面积十分可观的孔雀蓝釉琉璃,色彩温润梦幻,在阳光下呈现出"蓝中泛紫"的奇幻效果。这是明清琉璃烧制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的见证,孔雀蓝釉的烧造技术曾失传许久,据说现在介休市有一位名叫刘开宝的琉璃技艺传承人,恢复了这项传统工艺。介休博物馆广场上的四狮抬瓶琉璃雕塑,就是刘开宝和其团队设计建造的,同样运用了大面积孔雀蓝釉。
牌坊通体琉璃打造,装饰繁复,光彩夺目。对联、阑额、牌匾、斗拱、椽飞、瓦顶、脊饰、脊刹等均以琉璃构件拼接安装。图案包括龙纹瑞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诸多元素,运用了仿线刻、仿高浮雕、透雕等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掺入了大量的绘画技法,造型无一雷同。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工匠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福寿平安的殷切祈愿。
牌坊上设枋子承琉璃匾额,其上书"紫极腾辉",背面书"天枢真宰"的横匾;因为曾是真武庙的牌楼,周围有“太和岩”、“无上道”、“众妙门”、“除俗障”“契真源”等题字,充满了道家韵味。作为民间信仰场所的附属建筑,牌楼也不仅仅是一座装饰性建筑,文字与琉璃的结合,这些匾额楹联也融入了百姓的现实诉求。
参观完毕,又和文保员交谈了一会,才知道在山西,文保员这样的工作,通常是生活有困难的人士来担任。因为每天工资只有10-15元,每月也就300多元,需要承担的是日复一日的清洁打扫、有时还需要担任义务讲解;并且文保员不能走远,因为时不时要接听游客请求开门的电话。对待这些古建瑰宝,更是要尽心尽责去守护。老奶奶因为丈夫身体不好家里困难,所以才接下了文保员的工作。
虽然不知老奶奶除了这份补贴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收入,但是我们越听越觉得心酸,按照以往习惯临走时给了一笔“门票”费用,虽然不多,但也希望可以帮到老人家。山西应该还有很多这样称职的文保员,在古建筑被互联网重新拾起的当下,期待他们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当我们惊叹于文物的璀璨,别忘了背后文保员的日夜守护。
来源:旅游达人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