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南昌蔬菜不仅稳稳撑起本地“菜篮子”,更凭借过硬品质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这份“鲜”的底气从何而来?记者近日深入田间地头与市场一线,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凌晨4点,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已是车水马龙。嫩绿的小青菜、饱满的西红柿、粗壮的白萝卜……来自南昌各地的新鲜蔬菜在此集结,即将奔赴千家万户的餐桌。
近年来,南昌蔬菜不仅稳稳撑起本地“菜篮子”,更凭借过硬品质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这份“鲜”的底气从何而来?记者近日深入田间地头与市场一线,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土”的根基——沃土孕育好品质
在安义县东阳镇的绿云洲蔬菜基地,300亩的广阔田野上,崭新的蔬菜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工人们戴着草帽,正专注地进行育苗作业。
“我们这里主要种植小青菜,品种有苏州青、上海青,一年种8茬,产量非常大。”基地负责人肖龙表示,自2020年10月落户以来,通过科学的灌溉、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成功实现了蔬菜的高产和优质。2024年以来,基地的年产量达到了3500吨。
谈及基地为何选择落户安义县,肖龙坦言,这里的“先天优势”让他们最终定了心。“首先是土壤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特别适合蔬菜种植;其次是劳动力优势突出,村里留守老人多,不仅吃苦耐劳,而且稳定性强,对农业生产有经验、有感情;更关键的是区位与交通便利,基地紧邻高速入口,短距离运输不仅能减少蔬菜损耗,还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作为我市“菜篮子”应急保供基地之一,绿云洲蔬菜基地每日稳定向省内各大超市提供新鲜蔬菜,让群众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在种植环节,该基地引进了先进技术,科学规划种植布局,采取了多批次的轮种模式,确保每天都有新鲜蔬菜供应。同时,还建立了农残检测室,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严格把控蔬菜质量,确保安全可靠。
除了先天优势,南昌更以生态技术“养土”。近年来,全市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通过粉碎还田、覆盖还田等模式,让土壤更疏松、保水保肥能力更强。
在南昌县蒋巷镇,种了二十多年地的李文也深有感触:“以前地里比较硬,耕地都费劲。这几年跟着技术员学秸秆粉碎还田,现在一锄头下去能轻松刨开,土壤明显疏松了,种出来的萝卜又大又脆,产量比以前也更高了。”
“技”的突破——良种撬动高价值
前不久,江西省现代种业蔬菜新品种展示推广活动揭晓了16个“江西蔬菜好品种”,南昌有10个品种上榜,其中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武阳白椒”凭借独特品质备受关注。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只见一串串奶白色辣椒挂满枝头,格外引人注目。“这辣椒不一般,光培育就花了12年!”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海平向记者介绍道,2011年以色列专家带来的水果椒启发了他——这种辣椒口感细腻无渣,却不符合江西人喜辣的饮食习惯。
为此,罗海平团队开启了漫长的育种之路:先将以色列水果椒适应本地气候,再与保加利亚白辣椒杂交获得母本,最后融入江西本地品种“伏地尖”的辣味基因,还借鉴了吉林椒的优点,历经“万里挑一”地筛选,终于在2022年培育成功。
“既要保留水果椒的脆嫩口感,又要融入江西辣椒的鲜香辣,每一步都得精准把控。”罗海平坦言,光是筛选原始材料就耗时6年,每一代品种都要从千株中选一株,反复提纯,最终让“武阳白椒”兼具“色白、味鲜、香辣、无渣”的独特优势,完美适配赣菜烹炒需求。
据介绍,“武阳白椒”亩产可达6000多斤,一年可种植两季,总产量能突破万斤。“不仅品质好,产量也顶呱呱!”罗海平笑着说,今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展示会和厨师推荐,秋季已接到2000多亩的种植订单,种子将发往到南昌周边及赣州、吉安、乐平等地,不少外省客商也纷纷抛来橄榄枝。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份“匠心培育”的辣椒充满吸引力。目前基地开放市民采摘,同时,团队已向华润万家、盒马等商超送去样品,不久后市民就能在超市买到这份“南昌培育”的特色辣椒。
值得一提的是,“武阳白椒”的成功并非偶然。在该种植基地,共培育着2000多个辣椒品种,涵盖干椒、朝天椒、彩椒等11个常见类型。“辣椒育种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既要懂技术,更要耐得住寂寞。”罗海平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辣椒品种改良,让更多“南昌好品种”走向全国,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蔬菜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品种创新为核心,以品种展示评价为抓手,持续举办“看菜选种”活动,推介了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蔬菜优良品种,培育打造了以辣椒、豇豆等我市特色优势作物为代表的“赣种”系列品牌,扎实推进蔬菜种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链”的发展——全链延伸增效益
在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的梦飞田园芦笋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芦笋,然后按照规格分拣、打包,准备发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2020年,新建区石埠镇借助“三请三回”契机,邀请乡贤李建团队返乡创办芦笋种植龙头企业,打造西岗村“梦飞田园”芦笋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1500余亩核心示范区、100亩育种基地和新品种试验站,年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每年给当地村集体创收超40万元。
“我们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新芦笋深加工产品,开发出芦笋茶、芦笋粉、芦笋面、芦笋酒、芦笋果糕等下游产品,持续推动芦笋产业发展升级,让其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基地负责人李建介绍。
目前,基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上依托抖音平台,以直播带货的形式拓宽销售渠道;线下则与盒马生鲜等大型商超合作,实现产品的多维度流通。从曾经的“提篮小卖”,到入驻大型商场,再到如今携手知名电商平台,搭乘“直播带货”的东风,小小的芦笋在新建区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这条“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链,离不开政策护航:南昌通过“先建后补”补贴大棚、冷库建设,优化南昌蔬菜优势产区布局,培育规模化基地;推动“直播带货+商超合作”模式,让蔬菜从“提篮小卖”走向全国市场。
从沃土孕育到科技赋能,从产业链延伸到政策托举,南昌蔬菜以“鲜”立足、以“质”取胜,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更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来源:南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