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很多“学霸”老师不懂“学渣”孩子的苦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05 10:14 1

摘要:于洁沙龙2020主要分享“于洁沙龙”成员们的带班管理方法,希望能给全国各地的班主任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一起在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于洁沙龙2020 .

于洁沙龙2020主要分享“于洁沙龙”成员们的带班管理方法,希望能给全国各地的班主任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一起在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作者 | 于洁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

自习课,我站在教室后门,教室静悄悄的,是自习课该有的氛围。但如果你盯到一个个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既不在思考题目,也不在书写作业。

有的无聊地把橡皮用指甲剥成碎碎,有的歪斜着身子,头偏在桌面上,有的盯着窗外发呆……既满足了要安静的要求,也满足了不想学习的内心需求。

厌学问题如同顽疾般困扰着教育生态。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数据显示,基础教育阶段约38%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初中生群体尤为突出。

这一现象折射出教育目标异化、评价体系僵化、家庭环境失能等多重困境。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但在学校里,则是班主任默默承担了所有。

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异化,是厌学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为了升学率,学校沦为“加工厂”,学习时长越来越长,严重挤压了个性化发展空间。很多学生小学还能参与书法、舞蹈、足球、围棋、绘画的业余训练,到了初中,基本自觉放弃,没有时间。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割裂,学习沦为痛苦的重复劳动,在学校要学习,家里还要学习,没有一张一弛,只有永远紧绷,厌学情绪自然滋生。真的不怪学生。

若学校以分数为核心来评价学生,则只有少部分学生是“好的”。若家长将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首要标准,则永远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是好的。单维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使大量在非学术领域具有潜力的学生丧失学习动力。成年人的眼睛里除了分数,容不下“不务正业”。

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部分家长“虎妈狼爸”过度干预,希望鸡窝里飞出个凤凰;一部分平时采取放任态度,缺乏有效监管和陪伴,还美其名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顺其自然,快乐就好”,一到考试就特在乎成绩;还有一部分彻底躺平。

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张成为阻碍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这个年龄,很容易执拗和赌气——越是要我学,我越不学,气死你我就爽了。你要没收手机,我就那个给你看。手机已然成为身体器官,拿走手机就等于割了一个器官,是要命的。

相对而言,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哪里敌得过短视频的即时快感、网络游戏的虚拟成就。厌学者中,大量是网瘾者。虚拟世界与现实学习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学生的逃避心理:现实世界我学不会,分数拿不出手,也没人赞赏我,但是我可以躲在虚拟世界刷我的成就感。

尤其读到初中,知识的墙松松垮垮砌了一半,根本没有打好基础,摇摇欲坠,再压上来更多更难的功课,明眼人都知道再砌下去就崩塌了,而学生自己是最有感觉的,于是逃避、厌恶学习,负面情绪接踵而来。

如果做过“学渣”,一定懂得“厌学者”的苦,但大量老师尤其是现在考上编制的老师都是百里挑一的“学霸”,很难懂得“学渣”的苦,白天不懂夜的黑。

记得有个刚工作一年的高中数学老师困惑地问我:“当年我读书时,一个数学题解不出来,做梦都在思考,一旦有了灵感,起床奋笔疾书,愉悦至极,多么有成就的事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恨不得把一张白卷交给我呢?明明能够做一两道,但就是不想做。我想不通。”

厌学人越来越多,怎么办?

答案很简单: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实施个性化教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丰富社会实践资源,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建立厌学预防与干预体系……

方法很多,那作为班主任能做点啥?我决定秉持一种善意纯粹,真正给予学生帮助。

未雨绸缪,构建厌学免疫的班级生态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首先要打造一个让孩子愿意停留的成长空间。让教室干干净净,浅蓝色的墙面,明黄色的点缀,白色的纱帘,淡雅清新宁静。角落的“梦想树”挂上孩子们的心愿卡;走廊的长绳上展示学生的作文与绘画;可躺可坐的桌椅也能变换成小组讨论模式。

走廊空间设置成“情绪角”,摆放柔软的抱枕和涂鸦本,可以看书,可以抱着软枕发呆,可以随手涂鸦。

一个人能量不足,就动用同伴力量,通过小老师制度激活学习生态把每一句“我不会”改变成“我可以学”。每天延时课后半段,我都在教室里兜圈子,看到很多美好的画面。

“这道解方程你别怕,我教你一个超简单的方法!”

“你跟着我一步一步做,我每一步都给你讲解一下,我有耐心教,你也耐心学。我给你讲完了我正好这个题目也更熟练了。”

“你数学上有不懂的只管问,没啥难为情的,我等会儿还要向你请教历史呢。”

而讲台前的小老师们“生意兴隆”,还有的小老师一看某个题目问的人多,索性就在黑板上统一讲解。

小老师们自创的教学方式,比成人的说教更能入脑入心。当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在小老师鼓励下,第一次解出难题时,重新燃起的光芒。

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学生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基础、提升、拓展三组,有点像过去的“复式班”课堂。我讲评试卷的时候,每次讲评完了某个版块后,就会留出时间,让拓展组去检查基础组的听课笔记,并做好添改工作,把没听懂的再讲一遍;让提升组的去检查拓展组后自己再去添改自己的笔记。

作业布置时,同一张卷子,设置ABC三种难度的版块,由学生对着“菜单”自选。对基础组作业多给予鼓励性评语,通过班级展示、积分兑换奖励等方式,让各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你不是啥也不会,你看,今天你不是做出来了一两道题了吗?把会做的做对,就很棒!”以此激发学习内驱力。

厉害的老师还会把知识点变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当年老师教我们的难记字的口诀“横戌点戍戊中空”“蔡文姬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颐和园(只是方便记住中间是个口字)”“同样是在车上,人能站直的用on,站不直的用in”……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生的大脑也需要休息。作业不在于量,在于精选;能上室外体育课一定酣畅淋漓地上;雨天的体育课就在教室里下下五子棋、摆摆擂台赛;听听音乐看看窗外的雨;中午能睡半小时;通过回复学生日记,师生在文字里有诉求有回应……只要不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学生就会呈现出该有的生动状态。

未雨绸缪是预防,已经发生要干预。当厌学情绪已经显现,班主任需要化身心灵修复师,抽丝剥茧,帮孩子找到症结。除了常规的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还可以设计匿名的“心情漂流瓶”收集真实想法,通过绘画心理分析了解潜意识。

定制方案,为每个孩子点亮专属灯塔

学业困难型,就把大目标拆解成“微进步阶梯”。基础薄弱的学生,从每天掌握5个单词、弄懂1道数学题开始。安排学科小老师进行“影子辅导”,有人陪着学习,就没那么恐惧。

心理困扰型,构建“心灵守护圈”。除了专业心理辅导,还可以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每天分享一个笑话。

别忘记让厌学者感觉自己被需要:老师可以喊他帮个忙,去文印室拿印好的材料;班级劳动事项中安排一个“显眼”的角色,让大家看到他在为班级劳动,老师就有了表扬的理由:“前两天你生病没来,窗台就有点积灰了,幸好你来了,现在又干净了!”

十几年前,我半路接班遇到了一个几门功课总分加起来不满100分的女孩子,接班第二天就说学不下去,不想上学。考虑到她母亲是开小卖部的,怎么进货怎么卖东西她都看在眼里,我为她在教室后面开出了班级文具用品小超市,由她管理。第一批文具我掏钱买,学生在她手里购买后,她再去进货添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天天一大早来上学,成绩也慢慢起来了。她的母亲也帮着我们运营小超市,还被评为“优秀家长”。

我的习惯是每个月开一次半个小时家长会,输入一些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我会让家长和孩子紧挨着坐在一起,分享点滴进步,让学生对家长说“你早出晚归工作辛苦了”,让家长对孩子说“你早出晚归学习辛苦了,无论你考多少分,只要付出努力,都是好的”。双方握手拥抱,父母抚摸孩子脖颈和后背,表达爱意。

破解厌学难题,是一场艰难的马拉松。当我们把教室变成成长乐园,当学习从痛苦的任务转化为有趣的探索,那些黯淡的眼神必然重新闪烁光芒,并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骄傲地喊出:“我能行!”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