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经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科普宣传(重点场所篇)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经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症状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临床表现类似登革热,但以下症状较为典型:
01
突发高热
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
02
严重关节疼痛
多累及手腕、手指、膝盖和脚踝等小关节,可伴有全身性肌痛,疼痛特别剧烈。
03
皮疹
半数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04
其他症状
肌肉疼痛、头痛、恶心、结膜炎或乏力等。
重点场所防护措施
01
建筑工地:严防聚集性感染
1.孳生地清零行动。每日清理:废弃容器、轮胎积水须当日清空;储水容器加盖密封,闲置容器倒扣存放。工程区域:排水沟渠每日疏通,洼地用沙土填平,定期投放灭蚊幼剂。
2.工棚防蚊。工棚可安装纱门纱窗,配发蚊帐并确保夜间使用。
3.响应机制。工人出现发热伴关节痛、皮疹,立即隔离并报告属地疾控中心。
02
旅游景区:阻断游客传播链
1.环境精细化管理。绿化带垃圾、景观水体每日清理,喷泉水池投放灭蚊幼剂。垃圾桶密闭化管理,废弃轮胎钻孔排水或清除处理。
2.游客防护引导。在景区入口、观光车站设置防蚊提示屏,滚动播放防护要点。售票处免费提供驱蚊贴,休息区配备蚊香、电蚊拍。
3.重点区域强化消杀。竹林、绿篱等荫蔽区域增加热烟雾处理;厕所、垃圾桶周边每日喷洒灭蚊药剂。
03
学校及托幼机构:筑牢校园防护网
1.孳生地动态清除。教室、宿舍全区域安装纱窗,天台积水及时清理完毕。水培植物每3天换水并冲洗根部,花盆托盘投放缓释灭蚊幼颗粒。
04
医疗机构:严守院感防线
1.病例闭环管理。发热门诊设置防蚊隔离诊室,疑似或确诊病例单人单间收治,病床标配蚊帐。
2.院内无蚊环境创建。每日清理绿化带排水沟、盆栽积水,医疗废弃物存放点周边实施滞留喷洒。急诊、输液室等区域安装灭蚊灯,医护人员着长袖工装并涂抹驱蚊剂。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